■文/秦晓茹
“守望相助”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
■文/秦晓茹
“守望相助”一语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大意是为了对付来犯的盗贼或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和邻里之间互相援助。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期间,对“守望相助”进行了重新诠释,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政治性和指导性。
总书记指出,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守望相助指明了内蒙古科学发展的目标方向。守望相助强调要守好家门,就是要求内蒙古坚持守土有责,保持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强调要守好祖国边疆,就是要求内蒙古认真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责任,保证北方边境安宁,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强调要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就是要求内蒙古要守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优秀民族文化,坚持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牢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强调要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就是要求内蒙古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守望相助指明了内蒙古科学发展的路径方法。守望相助强调规划内蒙古的事业要登高望远,谋求内蒙古的发展要团结互助。这就需要有大局意识,坚持高站位、高标准、高要求,跳出内蒙古,始终站在维护国家繁荣稳定和实现民族团结的大局考虑长远发展;这就需要有世界眼光,立足内蒙古,放眼全世界,不为自然条件所限,不为客观条件所阻,以更加开放的宽广视野和创新思维谋求新发展,充分利用沿边开放的独特优势,把内蒙古建成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这就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齐心协力守好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守望相助指明了内蒙古科学发展的重点任务。习总书记强调内蒙古要按照守望相助的要求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转方式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同延长资源型产业链相结合、同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同节能减排相结合、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着力抓好农牧业和农牧区工作,持之以恒抓好粮食生产,积极打造现代畜牧业,扎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做好民生基础工作,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个着力”明确了内蒙古发展的重点任务,是我们做好内蒙古各项工作的重要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望相助的重要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既是深刻总结国际、国内民族发展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对内蒙古民族工作实践经验的概括提升。
守望相助是对世界民族关系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借鉴。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难点和焦点问题。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凡是民族问题、民族关系处理得不好的地方,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国家的稳定发展,甚至会导致一个国家的分裂衰败。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入“关键一跃”的历史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和探索挑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守望相助。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种背景下强调守望相助,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民族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守望相助是对我国尤其是内蒙古民族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回顾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再度辉煌,关键在于我们有和谐奋进的中华民族精神支撑,我们有各民族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回顾内蒙古60多年的发展历程,之所以能够率先成功地实践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誉为“模范自治区”能够在新世纪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成为西部地区发展最快的省区之一,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内蒙古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了平等团结和谐发展的民族政策、践行了守望相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守望相助,既是对内蒙古民族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内蒙古民族工作经验的总结提升。
守望相助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守望相助与党的民族理论一脉相承,突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强调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了“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和“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思想,是对党的民族关系理论的集约化、大众化的新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好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和“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美好家园”的新表述,强调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大贡献和当代价值,强调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强调要从文化深层筑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就要牢牢把握守望相助的总要求,全面推进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自觉担当起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重任,把“守”的文章做足。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内连八省、外接俄蒙,战略地位重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首先要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做好“守”的文章。一是搞好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维护内蒙古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局面,是实现内蒙古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前提,也直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内蒙古具备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境内外敌对势力始终把民族地区作为干扰破坏我国安全稳定的重点。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安全意识、忧患意识,着力维护民族团结、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治理,切实履行好维护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重大使命。二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自然资源丰富,资源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很大。近年来虽然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发展较多依赖资源开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发展与美丽双赢。三是深化全面改革,增进人民福祉,共创美好生活。近年来,内蒙古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加大民生投入,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总体看,内蒙古的公共服务水平和民生状况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此,我们必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
大力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把“望”的文章做好。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也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科学决策水平和服务群众能力的根本保障。为此,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把“望”的文章做好。一是增强学习意识。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登高望远、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基础。我们要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促进学习、保障学习的长效机制,教育党员干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个看家本领,坚持用世界眼光观察分析问题,切实提高运用规律指导工作的水平。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登高望远、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按照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服务做文章,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切身利益问题,让广大群众有获得感,感到满意。三是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也是登高望远、做好一切工作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党组织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创新驱动,促进事业新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把“相助”的文章做实。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立足内蒙古实际,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把“相助”的文章做实。一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守望相助的思想基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加强“四个认同”和“五观”教育,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强化各民族大团结的精神纽带。二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筑牢守望相助的制度基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关键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法》,依靠制度优势和法律武器,落实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权,妥善处理好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三是精心做好民族工作,筑牢守望相助的实践基础。深入推进平安内蒙古建设,高度警惕一切影响民族团结的苗头,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坚决反对“三股势力”,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保障各族人民利益,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