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良,欧阳安贞,袁朝平
(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湖南长沙410205)
论平江茅田村香茅文化旅游创新开发
王佩良,欧阳安贞,袁朝平
(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中国香茅文化源远流长,在政治、宗教、建筑、生活等方面有丰富的遗存。平江茅田村作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可坚持旅游开发在地化原则,创新开发香茅特色旅游,通过筹建香茅博物馆,举办香茅文化节,建造茅茨别墅,开发香茅文创产品,开辟乡村旅游的新天地。
关键词:平江县茅田村;香茅文化;旅游开发
2014年,湖南省平江县茅田村被农业部评为“中国100个最美休闲乡村”之一。当地村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共同致富奔小康。在全球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必须坚持“在地化”原则,彰显自己的特色与个性。中国香茅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茅田村可结合自身优势,开发香茅特色旅游,开辟乡村旅游新天地。
茅在古代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味,先秦典籍对其有很多记述,历代学者也有很多注解。《诗经·白华》:“白华菅兮,白茅束兮。”《尚书》:“包匦菁茅”。《管子》:“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由此可知,茅多产于江淮与荆楚之地,是一种茎有三脊的植物。
1.香茅渗入早期民众生活,影响广泛
茅因其特殊质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用途。一是包裹捆提什物。郑玄注《礼记》云:“苇苞长三尺,是其裹鱼肉用茅用苇也。”二是编成绳索,捆提物品。《楚辞》:“纫茅丝以为索。”三是可编成席。《庄子》:“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四是盖房,遮风挡雨。《诗经·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五是用来酾酒,《诗经·伐木》“以筐曰酾,以薮曰湑者。筐,竹器也。薮,草也。用草者,用茅也。”
茅在相亲嫁娶中既能传情达意,也可包裹聘礼。《诗经·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荑,茅之始生也。笺云:茅,洁白之物也。自牧田归荑,其信美而异者,可以供祭祀。”《诗经·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清初学者姚际恒《诗经通论》评曰:“此篇是山野之民相与及时为婚姻之诗……白茅,洁白之物,以当束帛。”这两个案例表明茅在古代青年男女恋爱婚嫁中具有特殊作用。
以茅包土是周天子分封诸侯的象征。《周礼》:“凡封国,设其社稷之壝,封其四疆。”《逸周书·作雒》:“诸侯受命于周,乃建大社于国中,其壝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骊土,中央衅以黄土,将建诸侯,凿取其方一面之土,焘以黄土,苴以白茅,以为社之封,故曰:受列土于周室。”“王者取五色之土封以为社,若封诸侯,随方割其土,包之以白茅赐之,使立国社,鲁是周之诸侯,故国社谓之周社。”《史记·三王世家》载《春秋大传》曰:“天子之国有大社,将封者,各以物色,裹以白茅,封以为舍。”分封的标志是使诸侯立社,以五色象征五方,王处中间,为黄土,东南西北为青、赤、白、骊之土,王取各色土,加入黄土,用白茅包好交给诸侯。用茅包的土称为“茅土”,《白虎通·社稷》“右论社稷之坛”条注引《独断》:“藉以白茅,归国以立社稷,谓之茅土。”《初学记》引《汉旧事》曰:“天子大社,以五色土为坛,封诸侯者取以方面土,以白茅授之,各以其施,以立社于其国,故谓之授茅土。”天凤四年(17),王莽在明堂举行“授诸侯茅土”仪式。在漫长的历史中,茅演绎成物权的象征。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留存“打茅标”的物权习惯法,广泛适用于当地民众的不动产占有权、动产所有权、取水权、狩猎权等各类物权中,在民事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打茅标”习俗是授“茅”以权的残留。
茅杆是占卜器具。琼茅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人以其为灵草,以琼茅占卜吉凶称为“茅卜”。《周易·否卦第十二》: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以“茹”(茅根)象征“贞吉”,因茅根相连,有聚集一类忠心耿耿的意象。《离骚》:“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琼茅,灵草也。筳,小折竹也。楚人名结草折竹以卜曰篿。”清代学者胡文英《屈骚指掌》载:“楚中或折草、折竹、折木枝、折炷香,信手布卦,以占吉凶。檀默斋云:琼茅,折草以卜,俗云掐茅卦是也。”
茅旗是行军进止的标识。《礼记·曲礼》有具体描述:“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挚兽则载貔貅。”《左传》载:“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茅旌具有辟邪开道作用。
茅是丧葬器具。《礼记·檀弓下》载:“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刍灵,束茅为人马。”茅被捆成人形,以为从卫,用在丧葬中。在尸体入柩时,茅穗的白毛洁净而蓬松,可作为填充物。“茵者,藉棺外下缛,用浅色缁布为之,每将一幅,辄合缝为囊,将茅秀及香草著其中,如今有絮缛也。”此外,茅还可编成抬柩的绳索。《礼记》载:“升正柩,诸侯执綍五百人,……御柩以茅”。
茅是书写工具。据《永春高丽林氏族谱》记载,南宋乾道淳熙年间,林氏家族因战乱避居福建永春高丽,宦游于此的朱熹有感于山川之钟灵毓秀,临时束茅草为笔,书写“居敬”二字以赠林氏。这是关于茅笔的最早记载。茅笔是用线将茅茎捆扎为笔管形状,然后将茅茎头部锤打为细丝,再束缚为笔锋,茅笔一般长约六寸。关于茅龙笔的制作,清人陆廷灿有详细记载:“取草截之长短如笔,束缚之似管,锐其头,首尾相连,宛然笔也。握之其轻,用之圆健,运腕称意,不让中山兔毫。”茅笔直接以茅为管,无需安装笔管。文献记载,茅笔主要产于广东江门以及福建仙游,其中江门陈献章自制茅龙笔影响最大,受其影响的书家有甘泉、今释等。关于茅笔制作,江门笔工聂浩宁有详细描述:一是选草,二是浸泡制作,三是锤草,四是刮青,五是浸胶和梳草,最后是用白红丝线绕扎成笔杆。植物茅茎比动物毛粗硬,缺乏锋颖,吸墨性差,笔划苍老枯劲,雄浑大气。清康熙年间湖南湘乡人易宗裙是茅笔书法家。邓显鹤《沅湘耆旧集》卷八十四录易宗裙诗《慎邸赐诗送行恭和留别》:“五载王门久曳裾,草茅笔札愧相如。系铜东阁朝分韵,翦烛西堂夜校书。俭腹每虚前席问,菲材多负筑台居。濒行尚订春初约,多恐疏慵赋遂初。”其中就有“草茅笔札”之称。
茅是一味特效中草药。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有治疝之方:“县(悬)茅比所(近处),且塞寿(祷)”,虽然缺字,但可见当时楚地有悬茅驱邪疗病之法。《辞海》:茅,草名,中医学上以根状茎入药,性寒,味甘,功能清热利尿、凉血止血,主治热病烦渴、小便不利、吐血、衄血、尿血等症。据现代医学研究,仙茅是药用植物,具有行血消肿、益精血、强筋骨、补肾助阳之功效,其药理作用是清除氧自由基,抗骨质疏松,增强免疫,补肾壮阳;对于骨质疏松、经期综合症以及乳腺增生具有明显疗效。包茅叶片可提炼柠檬草油、皂用香精,用作鱼料理、腌菜的调味品,还可用作咖喱果子露、汤、甜酒添香剂,也可制成饮品,有和胃通气、醒脑催情的功效。
2.包茅缩酒是周朝大事,影响深远
公元前1042年,武王弟周公旦代成王摄政,吸取商代不祀天地而灭亡的教训,制定《周礼》,强调“国之大事祀与戎”,派专人负责祭祀仪典。《周礼》载:“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一曰祀贡。”郑玄注:“祀贡,牺牲包茅之属。”包茅是周王朝祭祀的必需品,每年由楚国进贡。《春秋左传·齐桓公伐楚》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称霸中原,借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组织多国部队进攻楚国。楚国屈完大夫与管仲交涉,双方在召陵(今河南偃城东)议和,史称“召陵盟约”。
关于“包茅”,贾逵:“包茅,菁茅包匦之也,以供祭祀”;杜预:“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矛而灌之以酒为缩酒”;《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之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都将“包茅”说成“菁茅”。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茅,菁茅,楚地特产。包茅,包成捆的菁茅。”郭锡良、唐作藩等编《古代汉语》:“包茅,包成捆的菁茅。茅,菁茅,楚国的土产。”南开大学中文系编《古代汉语读本》:“‘包茅’,裹束着的菁茅。‘茅’,青茅,楚地特产。”这些注解表明“包茅”即“菁茅”,是楚国土特产。但“特”在何处以致用作贡品,《汉语大词典》进一步阐述:【包茅】古代祭祀时用以滤酒的菁茅。……【菁茅】香草名。茅的一种。……范宁注:“菁茅,香草,所以缩酒。”《水经注》载:“晋书地道志曰:‘泉陵县有香茅,气甚芳香,言贡之以缩酒’。盖此茅洁且芳,异于他处所产,宜缩祭祀之酒,故特令包匦而贡之。”“渭(胡渭)按:菁茅,菁菁然华盛,而气更芬芳,贡之者欲其色香不变,故包而加之以匦,包在内匦在外也。”由此可见,周天子祭祀之所以用楚国产菁茅,是因其芬芳。
关于“缩酒”,今人李家祥统计了《仪礼·少牢馈食礼》和《仪礼·有司》中32句含有“缩”字的祭文,认为“缩”应训为“献”,所谓“缩酒”即“献酒”,所谓“包茅缩酒”即“包茅献酒”,如果将“包茅缩酒”解释为“包茅滤酒而祭之神灵”于情于礼于制于民俗均讲不通。用茅献酒是因其香而洁,能通神灵。
《周礼》载:“大祭祀,羞牛牲,共茅蒩。”《仪礼·士虞礼》:“乡师得茅,束而切之,长五寸,立之祭前以藉祭。”将白茅段成五寸,绑在一起用来藉物。《周礼》:“男巫,掌望祀,望衍授号,旁招以茅。”《周易·大过》记载:“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以往,其无所失矣。”“藉用白茅,无咎”,是因为白茅柔软洁净,铺垫在祭品下,体现祭祀者的慎重、恭敬,天神便不会降灾,所以“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旁招以茅”即男巫用茅向四方呼唤神明。
关于缩酒的考古发掘,1982年在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18件精美竹笥,大多装有茅草,其中两件竹笥内茅草摆放整齐,有一件竹笥装有丝织品残片及茅草,有一件竹笥装有行囊和茅草,还有一件大型竹笥装有盖着茅草的青铜礼器鼎、壶等。其他竹笥也盛有茅草和粮食。这些茅草的功用不言而喻。今湖北鄂西土家族和鄂北南漳县依然保留“端公舞缩酒”的祭祀习俗。傍晚,巫师们将法器置于案上,燃起篝火,在长方形托盘中铺一层细沙,安放在约50厘米高的台架上,将一束捆扎好的山茅草置于托盘中央,仪式班子由3至7人组成,中间一人跪地,两侧各分立一人,立于左侧者手执酒壶,将包谷酒注入立于右侧者手捧的杯中,然后将酒杯递给跪者手中,两旁执乐器者开始打击乐器,并轮番演唱。跪者将第一杯酒洒于茅草之上;跪者立起,带领仪式班子围绕火堆一边演唱一边击打乐器,转上第一圈;回到沙盘前立住,再次跪下,将第二杯酒由内往外,或圆或方逐渐扩大范围,直至扩展至托盘外洒出,又同上转第二圈;回到沙盘前,第三次跪下,将第三杯酒慢慢淋于茅草上,再转第三圈,如此循环五至七次,但至少转三次。祭者在包茅浇酒时,动作缓慢,念念有词,然后立起身,率领仪式乐舞班子边歌边舞,歌者一人唱,尾句众人合,气氛庄重肃穆。“缩酒”是将酒渗过成束的灵茅,使其洁净,达到辟邪之效果,使神得以飨用。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丧葬和宗庙仪式中亦有“包茅缩酒”的痕迹。居住于云、贵、川、桂的彝族在举行宗教、丧葬、宗庙和岁节祭祖时,都要在每座神灵、祖灵、亡灵前平插一株扁竹叶。该植物形似君子兰,属石蒜科。祭者双膝跪于灵位前,接过主祭人手中酒杯,两手举杯齐眉,将酒缓缓注于扁竹叶上,酒顺叶而流,流至叶尖滴于地上,以示神饮。其情状与郑氏所描述的“沃酒其上,酒渗下去,若神饮之”相似。彝族称其为“献酒”,不叫“缩酒”。由此可见,周人之“缩酒”即“彝族”之“献酒”,只是献酒器具稍有差异,前者用“包茅”,后者用“扁竹”。
包茅缩酒作为国家级祭礼,在西周盛行,是每年常规项目。东周末期,王权衰落,诸侯崛起,楚国不再如期纳贡菁茅,使“包茅缩酒”之祭礼停止,因年代久远,逐渐被人们遗忘。北宋初年,宋辽时常交战,社会动荡。景德元年(1004),宋真宗赵恒与辽国订立“澶渊之盟”,通过缴纳“岁币”获得和解。1008年,宋真宗为稳固江山,在宰相王钦若鼓动下,佯称上天降书于泰山,改元“大中祥符”,议定举行泰山封禅大典,祈神护佑。他们从史书上得知楚地曾有贡祀包茅之物,于是派员到楚地寻访。沅江的王皓在药山找到包茅,贡献于朝廷。宋真宗大加赏赐,封其为“岳州府助教”。朝廷规定,沅江每年春季种植包茅,夏季采集三千壮茎,洗尽晒干,重阳节在楚贡亭(遗址在今沅江市城区王家亭子居委会)举行祭拜仪式后贡送朝廷。南宋末年,蒙古人攻入中原和江南,建立元帝国,废除“包茅祭祀”习俗,楚贡亭毁于战乱。此后,包茅不再是贡品,民间也不再种植包茅。元代后期,王皓七世孙王儒真追思先祖,在楚贡亭原址以南一公里的飞凤山重修楚贡亭,亭内立《重修楚贡亭碑记》。清嘉庆《沅江县志》收录其碑文。随着岁月流逝,亭子坍塌。“楚贡包茅”之事淹没于历史尘埃中,人们不再认识包茅。清代沅江县令吴玮在《沅江县志·楚贡亭》写道:“为问菁茅种,居人总不知。近来无楚贡,幸弗遇齐师。缩酒千年事,荒凉无限思。世间兴与废,应重物情悲。”1932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来长沙,周维寅将军向其讲解家乡有“包茅祭祀”之旧俗,即与余藉传、齐白石等社会名流前往沅江考察。虽未找到包茅,但鉴于沅江是包茅草产地,酒文化历史悠久,建议在沅江建湖南省酒精厂。1935年,湖南省拨款在沅江(旧址在今沅江宾馆)修建酒精厂,余藉传题写“苞桑永固”,其“苞”即“包茅”。1952年,沅江县文物保管干部罗秾郁普查飞凤山文物,找到荒野中的《楚贡亭碑记》石碑和重修的楚贡亭遗址,并登记造册,今沅江市档案馆有据可查。遗碑在“大跃进”年代用于修建沅江县锅炉厂,至今寻找不到。
1996至1997年,沅江县政协副主席邓企华在药山古村通过蔡伏云重新发现包茅。又经历5年考证,终于确认这是包茅草,因为其茎有三条脊棱,与《史记·孝武本纪》所载“江淮间一茅三脊,以为神藉”相符。包茅根硬而细,与芭茅、丝茅的肉根截然不同。失传800年的包茅终于重现于世。祖籍沅江的美国人李大西博士作为世界生物学权威,对包茅进行深入检测和研究,已取得系列成果。
3.茅茨是古代特权建筑,平民不得僭越
在古代建筑文化中,茅具有特殊意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一种与原始农业密切相关的神圣建筑,即原始农神崇拜的“社”和“稷”。周代,社稷改称为“明堂”。唐人杨倞认为“明堂,坛也”。张一兵认为明堂是祭神的土台。刘宗迪认为明堂是天文气象观测台。
据《吕氏春秋》载,周代用茅草建“明堂”,因茅草洁净,以其覆盖屋顶。北周学者卢辩《大戴礼记·明堂》注:“茅取其洁质也”。在陕西扶风县云塘村出土一处西周宗庙遗址,三座主建筑呈“品”字形,其周围未见瓦砾遗存,但门塾、寝室附近有大量瓦砾堆积,这表明周代明堂的主体建筑不盖瓦而盖茅草,附属建筑则盖瓦。日本鸟取县羽合町长濑高滨以及群马县前桥市鸟羽等处发现弥生时代的“社”遗址,与周代明堂极其相似。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为求长生不老,在奉高修建明堂,其式样按照济南人公玊带献的《黄帝明堂图》。据史书载:“《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据《大戴礼记》载:“明堂者,凡九宫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所以明诸侯尊卑也,外水名辟雍,总三十六户七十二牖。”魏文帝黄初年间,曹丕为打造人间仙境,在芳林园天渊池南面建“苗茨堂”,在堂前立“苗茨碑”。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苗”、“茅”为假借字,“苗茨堂”即“茅茨堂”,以茅草盖屋顶不是节俭,而是仿照古制。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在“玄圃”建立“茅斋”,极尽奢华,胜似皇宫,其父齐武帝萧赜非常愤怒,下令拆除。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皇室与贵族曾以“茅茨”为特权建筑。
早期的道教场所有“茅茨”建筑。东汉末年,天师道教徒设置“静室”。据陶弘景《真诰·卷一八》载:“所谓静室者,一曰茅屋。”《太平经》六次提到“茅室”或“茆室”,都是“静室”。东晋道士葛洪著《神仙传》:“魏武帝为立茅舍,使令诸方士”。曹操为道教首领建筑的活动场所也是“茅舍”。据《上清道类事相》卷一载,南北朝时期,山东高密东乡有道士宗超,舍宅建希玄道观,“薙草结庵,编蓬捶槿”。后庐陵威王为其大造房宇,供养精奇法具,“唯先生所居茅茨不改”。谢灵运曾作《山居赋》,对祖居始宁墅的奢华作了详尽描述,经台、讲堂、禅室、僧房、招提精舍虽然规格高,但都是“茅茨”。北魏始光二年(425),新天师寇谦之模仿明堂形制在平城建“大道坛庙”,供奉五斗米教主神“大道”。近年,江西发现晋代许逊真人崇拜仙茅的牙板,亦表明茅曾为道教圣物。
佛教传入中土之初,教徒入乡随俗,结草为庐,修筑“静室”。东吴赤乌十年(247),康僧会在建业传授佛教,“营立茅茨,设像行道”,烧香礼请二十日后得到一枚感应舍利,轰动一时。该“茅茨”发展成江东地区第一座寺庙:建初寺。随着佛、道势力此消彼长,双方竞争激烈,在七世纪初“茅茨”引发了一场佛·道的生死较量。唐武德四年(621),道士集团代表太史令傅奕率先发难,向唐高祖李渊上奏《请废佛法表》及《益国利民事十一条》。他指责佛教广置伽蓝浪费资源,提出“三万户州,惟置一寺,草堂土塔,以安经像。”他提出每州保留一座“草堂土舍”,将佛教神祇融入道教万神殿中,企图以道教建筑样式改造或整合佛教寺院,最终彻底同化佛教。佛教势力代表明概借用傅奕的上疏材料精心设局,企图将道教置于绝境:他说道教在每个行政区设立“草堂土舍”,“标树为社,立砖石以称君;累土成坛,束茅纂而为饰”,有模仿古代明堂觊觎天下之野心,从而将一场宗教角力演化为一场政治阴谋。道教一方被翻出老账,且无法澄清,佛教一方又拿不出明确的整治方案,武德九年(626),高祖下诏裁汰僧尼、道士,交锋以两败俱伤告终。据《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置观品》载,唐代早期道教建筑样式有了微妙变化:“凡造诸屋宇,总有六种相:一者名木灵材,二者因时所出,三者金玉雕饰,四者砖石葺构,五者丹青图画,六者茅茨土阶。”“茅茨”仍是道教经典建筑式样,但已排到第六位了。
唐代之前,中国曾出现四种不同功能的“茅茨”建筑,一是用于祭祀的宗庙与神坛,如周代明堂;二是皇家贵族园林的草房,如西安“昆仑”、洛阳芳林园“苗茨堂”、建康玄圃“茅斋”;三是道教徒的“静室”,如谢灵运祖居始宁墅“茅茨”;四是佛教早期的“静室”。它们都与节俭无关,是远古神圣建筑的延续,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特有符号。
茅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部分。因年代久远,被人们淡忘。通过深入挖掘,可借用为旅游资源,进行创意策划,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1.国家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高度重视。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中国乡村游”主题,在全国开展乡村旅游。2007年,国家旅游局确定“中国和谐城乡游”主题,吹响乡村旅游号角。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村是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发展乡村旅游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2013年2月,农业部启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2015年5月国家发布《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框架性、方向性指导。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强调乡村旅游是基层和群众的创造,旅游是扶贫攻坚的最有效方式,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全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2014年,乡村旅游游客达12亿人次,占全国游客总数30%,乡村旅游收入3200亿元,带动3300万农民致富,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产业转型、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2.平江具有多重优势,旅游业呈井喷式发展
平江是旅游资源大县,有“红、绿、蓝”旅游景点490处。境内群山叠翠,气候宜人,旧有“幕阜丹崖”、“连云翠壁”、“碧潭秋月”等八景,已有“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绿色产业示范区”两块金字招牌,2013年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五站在平江白寺村拍摄。置身平江,连云山之秀、盘石洲之美、幕阜山之险、福寿山之幽、石牛寨之奇让人赏心悦目;泛江汨罗,峡谷漂流,纯溪溯源,大自然的野趣与激情令人回味无穷。
平江古属三苗国,秦代属罗县,东汉末年设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定名平江,建县1800多年。汨罗江自东向西贯穿全境,屈原、杜甫长眠于此,为湘楚文化源头,被誉为“蓝墨水的上游”、“中华诗词之乡”。平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曾发生“三月扑城”、“平江起义”、“平江惨案”等重大历史事件,共有2.1万名革命烈士,占湖南烈士总数的20%;先后走出64位共和国将军和100位省部级领导干部,是中国有名的将军县。2004年,平江起义旧址被中宣部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为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线路之一。
平江交通便利。京珠高速、平汝高速、106国道等穿境而过,毗邻京广铁路、武广高铁和黄花国际机场,处于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和南昌城市群的中心,在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背景下区位优势明显。
近年来,平江县瞄准“争创中国旅游强县”目标,制定旅游规划,加快旅游开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营销,平江旅游产业呈井喷式发展。2014年接待游客838万人次,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沱龙峡景区日销酱干2000千克,石牛寨景区的农家乐单日营业收入达6万元,乡村旅游富民效应明显。
3.茅田村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
据初步调查,平江县茅田村旅游资源共有八大主类、19个亚类、26种基本类型和51个资源单体,气候宜人,林草繁茂,物种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开发休闲旅游的先天优势。2014年,农业部开展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推介活动,茅田村在全国180万个自然村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100个“最美休闲乡村”之一,这为茅田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契机。茅田村是平江对接长株潭城市群的桥头堡,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当地居民旅游开发积极性高,群众基础好。2015年3月,平江县秀美茅田服务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元,村民以众筹方式,以土地、资金或劳动力作价入股,按照“一产起家,二产发家,三产旺家”的战略,以农业为基础,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治”的要求,对茅田的河道、田园、山林、农舍进行美化设计,打造“美丽河道、美丽田园、美丽山林、美丽农舍”,争创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实现茅田“最美田园梦”。
1.培育香茅新品种,发展香茅农业观光
香茅是禾本科香茅属55种芳香性植物的统称,因有柠檬香气,亦称柠檬草。香茅喜高温多雨的气候,在无霜或少霜地区生长良好,在霜雪严重的地区难以越冬。由于根系发达,香茅能耐旱耐瘠,便于栽培管理。平江县茅田村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可借鉴日、韩等国“一村一品”的经验,规划筹建香茅主题农业公园,以此作为精准扶贫的抓手。积极引进省内外高校、研究所种业培育的技术力量,在茅田建立香茅新品种培育基地,打造全球香茅培育科研高地。根据不同香茅植株和叶片的差异,在茅田设计香茅迷宫等创意景观,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过程中形成丰富多彩的香茅大地艺术景观,通过多种渠道创新营销,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独特的香茅田园风光。
2.开发香茅文创产品,带动特色旅游购物
香茅具有多种用途,可以蒸馏干茅提炼香茅精油,具有水果及薰衣草的香味,常用作室内芳香剂,且驱虫效果好。香茅具有药效,能治疗风湿、偏头痛,抗感染,改善消化功能。香茅具有除臭功能,可制成香茅鞋垫,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增强脚部活力。此外,还可构建香茅产品电商平台,促进香茅旅游纪念品的销售。
3.建造茅茨别墅,发展新型度假房地产
茅茨曾是中国古代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是尊贵和品质的象征。在城市房地产开发降温、房地产亟需转型之际,可在茅田打造度假型茅茨别墅群。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打造乡村生态低碳社区。房屋周边种植香茅草,房屋墙壁用香茅压成的砖砌就,屋顶盖着香茅干草,室内桌上摆着香茅盆景,地上铺着香茅毡毯,床上铺着香茅席子,别有风味,可招徕企事业单位在此召开年会,吸引游客在此休闲度假,吸引文人墨客在此建立创作基地。
4.利用香茅药用价值,发展老年人休闲项目
随着中国老龄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镇老年人希望在环境优美的乡村有栖身之所。茅田村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发展休闲养老产业的优势。香茅气味芬芳,具有安神、美容、驱虫等养生功效,可治头痛、偏头痛、咽喉痛、发热、咳嗽、肠炎、风湿痛、油性皮肤、皮肤松弛、粉刺等病症,能激励情绪,减轻忧郁,增进食欲,促进体弱者调养生息,提高睡眠质量。香茅有发汗、解热、利尿作用,夏日服食香茅粥或香茅茶,既可预防中暑,又可增进食欲。老年人在茅田休养,可延年益寿。
5.筹建香茅文化博物馆,举办香茅文化节
收集古今中外关于香茅的文物、图片、实物等,精心策划,巧妙设计,以声光化电的方式展示香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根据包茅缩酒的古风,每年清明、中元、除夕等传统节日举行大型祭祀民俗文化活动。举行以香茅制作佳肴的厨艺大赛,开发香茅烤鱼、香茅烤虾等特色美食,举办茅草人艺术大赛,邀请国内外艺术大师前来茅田以香茅创作动物、人物、生活、劳动场景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香茅文化主题公园,吸引游人前来观光体验。
参考文献:
[1]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75,579.
[2]江曙.论先秦文化中茅的作用及意义[J].船山学刊,2012 (1):99.
[3]陈铮.茅茨:一种道教符号的传播与适应[J].民族艺术, 2013(4):112.
[4]陈铮.茅茨:一种道教符号的传播与适应(续)[J].民族艺术,2014(6):122,125.
[5]曹义荪,高其才.广西金秀六巷瑶族“打茅标”考察报告[J].政法论坛,2010(1):115- 125.
[6]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82,277,725.
[7]陈志平,赵辉.白沙茅笔及其传承[J].文化遗产,2013(3): 135,141.
[8]李家祥.训“缩酒”[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0(3):24.
[9]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07.
[10]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J].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85.
[11]冯春.浅谈先秦祭祀的“包茅缩酒”[J].武汉文博,总(3): 19- 20.
[12]邓企华.重新发现:洞庭湖国贡包茅[EB/OL].http://dthbl. blog.163.com/blog/static/708333002008429103148412/
[13]张一兵.明堂制度研究[M].中华书局,2005 :53- 58.
[14]刘宗迪.失落的天书:山海经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 437- 445.
[15]徐良高,王巍.陕西扶风云塘西周建筑基址的初步认识[J].考古,2002(9):27- 35.
[16]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6- 18.
[1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0.
[18]候玉军.晋许真君仙茅崇拜双向牙板[J].收藏,2012(1): 126- 127.
(责任编辑:周小红)
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itronella Culture Tourism at Maotian Village of Pingjiang County
WANG Pei-liang, OUYANG An-zhen, YUAN Zhao-ping
(Department of MICE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Hunan Universityof Commerce,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In China, the citronella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rich heritage in many fields such as politics, religion, architecture, life and so on. A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villages in China, Maotian Village of Pingjiang County can develop citronella tourism creatively under the principle of localization. It can open up a new world of rural tourism to establish museum, hold festival, develop villa, and produce tourist commodity all with citronella theme.
Key words:Maotian Village of Pingjiang County; citronella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王佩良(1972—),男,湖南双峰人,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副秘书长,研究方向:旅游文化、会展策划;欧阳安贞(1992—),女,湖北监利人,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袁朝平(1974—),男,湖南平江人,湖南华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会展经济与管理系客座教授。
项目基金:湖南省社科院省情咨询与决策项目“湖南省武陵山片区节事旅游扶贫开发研究”(批准号:2013BZZ64),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湖南高校会展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研究”(湘教科规划〔2014〕001号),湖南商学院《湖湘文化》优秀示范课程项目。
收稿日期:2015-12-28
中图分类号:F592.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2107(2016)01- 0067-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