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常用手段之经济学探析

2016-04-11 19:41陶开宇
商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网络消费

陶开宇

(湖南商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常用手段之经济学探析

陶开宇

(湖南商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为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政府、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经常采用发放消费券、给予消费补贴和打折销售、赠券促销、积分送礼等促销方式。同时,近几年逐渐红火的卡式消费和网络消费在促进居民消费方面也作用强大。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对这些常用促销手段进行分析与比较,并提出适当普及刷卡消费、规范推进网络消费、分类发放消费券、灵活运用消费补贴等手段以进一步扩大居民有效消费需求的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刷卡消费;消费补贴;消费券;网络消费

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我国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如何有效促进居民消费需求,显然已是我国政府和企业,乃至民众都在共同思考和关心的重大话题。本文希望借用行为经济学的独特视角,观察不同时期和不同主体所采用的常见促销手段,比较它们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效应,并以此为基础,寻找更适合我国经济形势发展和国情需要的合理手段,为政府进一步制定和落实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措施献计献策,为企业进一步获取消费者信任出谋划策,为消费者全面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抛砖引玉。同时也希望,通过有理有据的比较分析,提醒经济主体在刺激消费需求中尽量避免微观手段宏观化、局部利益全局化、短期对策长期化的不当做法,即便某些措施在应对金融危机蔓延时期曾经起到良好成效。

一、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常用手段的简单分类

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传统手段多以企业为主体,以促销为目的,“打折销售”、“赠券促销”、“积分送礼”等方式层出不穷,大家最为熟悉。在多年的商业氛围熏陶下,消费者对这些促销方式已经渐呈麻木之态,但在难以完全识破其中玄机,又没有找到更好替代方式之前,大部分消费者依旧为之动心,甚至趋之若鹜,可谓在消费中爱恨交加。

金融危机的发生,催生了很多新型的促销手段,实施主体也呈多元化趋势,具体内容更显现鲜明的时代特色。简单归纳,主要有中央政府倡导的“家电下乡”、“汽摩下乡”、“以旧换新”、“减免购房契税和小排量汽车购置税”等耐用品促销的多种政策;地方政府提倡的分发“消费券”、给予“消费补贴”和“专项优惠”等灵活措施;企业也随之出现了促销手段的创新,其中“刷卡消费”和“送卡消费”最具金融色彩,“网络团购”、“网站购物”最具电子商务色彩,都是“新生代”消费主体和“宅一族”所钟爱的特色促销手段。[1]

二、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常用手段的经济学视角探究

(一)企业常用促销手段的经济学探析

其一,折扣促销。作为最常见的促销手段,消费者对其接受度最高。因其计价方式简单,优惠力度明确,消费者可以直接做出消费决策,享受消费者剩余。但要注意的是,在现实操作中,厂商虚标真实价格、抬高基准价格的现象屡禁不止,既可能误导厂商之间出现恶性竞争之态,又可能造成消费者盲目冲动消费之果。究其内在根源,主要是信息不完全可能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也可以借助行为经济学中的“中杯理论”加以解释。因为根据“中杯理论”,人们在选择购买大中小三种杯器中的同种饮品时,希望以一定的货币损失获取最大化的效用水平,却又难以获取真实的性价比信息。试验结果证明,人们最终对中杯饮品的选择率居高不下。这意味着,人们在不容易获得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往往更倾向于依赖自己的直观判断进行决策,最终造成非理性消费。[2]尤其当厂商有策略地选择只对某几类商品打折时,其给人们带来了降价的强烈视觉冲击和心理诱惑,可能诱导某些消费者打乱原有购物组合预算,购买了自己并不需要甚至不够了解的商品,从而造成有限资源配置失效。因而从提高消费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来衡量,打折销售并非引导人们科学合理消费的理想方式。

其二,赠券促销。这种方式有效地利用了消费者的“心理账户”效应。所谓“心理账户”,即人们在自己内心对于收入的支出部分做了不同划分。赠券所获得的名义金额经常被消费者直接划入必然要支出的“预期收入”心理账户,相应所带动的自有资金也产生了相关效应。[3]因为当人们有了第一次消费行为后,在比较集中的时期和比较有限的选择范围内,容易被引导进入新的消费集中期,并形成连续循环型消费。而且,由于商品实际售价与赠券价格底线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往往会让人们实际享有的价格折扣达不到心理上理解的那么低。比如宣传单上所标明的“买100送50”,看似为50/100=0.5,即打五折,实则应为实际支付费用/实际获得产品价格总和=100/ (100+50)=0.67,即相当于打6.7折。一旦商场将更多商品的售价调整为接近100元赠券起点的99元等为尾数的价格时,消费者的实际支出费用将远远超出100元却又心有不甘,结果可能为了将50元的赠券发挥实际作用,将再次支出接近50元的资金。将此过程进行简单推算,消费者可能享受的折扣将变为(99+99+49)/(99+99+50+49)=0.83,即消费者在商场的促销活动中只享受了8.3折的优惠。而且因赠券大多受有效使用期的限制,人们可能不得不为花掉它而调整自己的购买计划,将其他欲购物品列入循环等待的下一个时期。长此以往,消费者可能因赠券消费的局限性而陷入被动循环消费的陷阱,最终降低购物兴趣。

其三,会员或积分促销。积分消费主要针对会员制商家,在专卖店和超市尤其常用。一般来说,人们对于积分制度还不十分在意。这主要是因为商家普遍在积分兑现方面制定了很多具体要求,获取奖励的方式也比较单一。消费者因实际拥有奖品要受严格限制,所以其消费行为并没有从实质上受到影响。但会员制度有点区别,主要是因为在前期的优惠措施可以将有相同偏好或愿望的消费者被集中在某厂商门下,强化了消费产品的针对性,提高了产品或服务营销的针对性,并因实现了消费的规模效益而节约厂商和消费者的消费成本。按照“消费资本化”的理论观点,会员或积分消费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促使消费者与生产者、售卖者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合作”关系。第一,要享受积分,则要成为会员,也就是说消费者愿意成为某商家的忠实顾客,有长期互动的关系,这正是消费者的货币资本有可能转化为生产或商业资本的前提条件。第二,既然消费者选择了在会员提供商家或厂家进行长期和忠实的交易行为,必然能相对清晰地了解商家和厂家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和发展轨迹乃至发展战略,而且在信息互动方面也会更频繁和更安全,这样大家都有了互相促进的现实基础。尤其是消费者的“货币投资”将成为生产者和销售者的“需求订单”,同时也为他们发展生产、加速流通提供了现实基础。第三,通过积分消费的形式,厂商和消费者之间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得到双方需要的信息条件和需求品种,这也是一个互相刺激与提升经济行为的良性选择。[4]一般意义上,只要消费者对于某些品牌的忠诚度相当稳定时,这种正向积极引导的积分制度可以对刺激消费产生锦上添花的实质效果。但如果某些消费者还处于选择性消费阶段,适度可持续的积分制度也可以强化他们的忠诚度和消费力。当然,积分消费其实也是筛选顾客层次,找准目标市场,确定相对封闭的交易场所的过程。有时,不记名的积分消费制度还可以扩大消费群体,直接将原有消费者资源变为销售者资源,用口碑开拓更广泛的市场,从而缩短了“消费资本化”的人力资源转化过程。

比较以上三种企业促销方式来看,前两者多适合短期集中促销,会员或积分消费方式有利于长期执行与推广,却要求厂商与客户之间建立更良好的经济联系,尤其是要细化管理与合理使用消费信息,从而减少中间损耗,增加双方受益程度。

(二)政府常用促销手段的经济学探析

其一,发放消费券促销。在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以发放“消费券”来拉动区域消费成为普遍做法,甚至在某些地方政府看来成为可以通用的最佳选择。但我们认为发放消费券的做法,虽然在一定形式下因为起到了货币替代物或衍生品的作用,扩大了流通货币的范畴,并因配套投入实际货币,带动了实际货币周转的速度,但也可能产生相应的负面效应,仅适用于短期化、集中性刺激消费的情况。在实体经济进入复苏或高涨期,要尽量避免以“代币券”、“购物券”等非常规货币替代物充斥于正常产品的交易市场,因为这样有可能增加交易市场的风险,聚集通胀压力。我们同样可以运用行为经济学的原理来简单分析发放消费券对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因为在内需不足、GDP锐减、经济萎靡不振时,适度发放消费券可能达到在较短时间内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进而稳定实体经济的作用。消费券在此特指以政府或企业为发券主体,专项用于某种特定商品和服务消费的代币券。现在比较常见的消费券有:对中低收入者起保障生活作用的基本消费券、指定银发群体享受养老服务用途的养老券,各级地方政府为拉动本地特色消费所发放的旅游券、购房券、买车券、文化消费券或家电“以旧换新”优惠券等。发券主体一经确定后,相关部门就要运用“锚定效应”来筛选领券群体。但“锚定效应”要借用原有信息、经验数据、有限理性作出基本判断,难免存在偏差,这样可能出现一种结果,即用所有纳税人的钱支持了一部分特殊消费用途使用者,实际上是“集中统筹”制消费的一种运用。[5]在“选择性偏差”不大时,人们尚且容易理解与接受;但如果频繁出现不良受惠者,则将影响到正常消费秩序,甚至导致人们在“损失厌恶”的心态下,过度关注短期中存在的既定不佳信用者和不合法消费行为,可能反而忽略了不确定的、长期的、隐含的风险消费者。这种累积效应可能使消费券的某些“微笑设计”缺陷被放大为社会矛盾的致命导火索,引爆一场消费大战。而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某些消费者不顾现实需要成为跟风者,也会影响到消费券发放后的实效。

其二,给予消费补贴促销。给予适当的消费补贴手段其实沿用已久。在物价水平不稳定的改革开放初期,根据价格水平的变动给予城市居民一定的粮油肉品等相应的物价补贴相当常见。目前运用此手段促销的内容更加广泛。比如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有效扩大农村消费市场,选取“家电下乡”、“汽摩下乡”等方式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消费退费等。[6]其中也是一波三折,在实践中不断地调试着,由间接补贴转变为直接补贴,由购后补贴转变为购时补贴,简化了补贴手续,扩展了补贴种类,增加了补贴力度。也取得了实际成效。比如,长沙市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对房产市场的冲击时,为了拉动内需,及时调整了经济适用房补贴政策。将补贴手段由指标发放转变为货币补偿,将指定楼盘扩大到商品房范畴,将固定选择改变为自由选择,全面扩大发放对象,适度增加发放额度,确实在刺激房产消费时起到了相当显著的成效。从经济学原理分析,消费者在选择同价值的实物补贴或货币补贴时,显然更喜欢后者。这主要是因为货币补贴获取者对楼盘的选择空间更大,消费者获取的实际效用水平更高。

比较以上两种政策常用促销手段,不难看出,两种方式各有千秋,却也有所相似。它们都是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手段,配合商务部门和具体产品或服务管理部门所做的一种调控方式,其针对性、政策性更强,实际成效也更佳,尤其可以放大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目前已有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因发放“以旧换新”补贴,已拉动汽车消费496亿元。[7]

(三)新型促销手段的经济学探析

新型促销方式有很多,而且随着消费层次的升级换代、消费行为的多元多彩,消费心理的丰富成熟,将会涌现出更多新选择。在此,仅选取刷卡消费、送卡消费和网络团购三种加以简要分析。

其一,刷卡消费促销。很多人简单地将刷卡消费理解为提前消费或负债消费。其实刷卡消费应带有更鲜明的信用消费特点。有数据资料研究证实:如果全社会的刷卡消费额每增加10%,则GDP可能提高0.5%。这说明,刷卡消费或者说信用消费应该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常用的付款方式。同时,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刷卡消费可以使人们既享受到购物时的“即时效用”,又获取刷卡消费支出在免息期延后付款的“拖延效用”,这双重效用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无形的满足。如果刷卡者具有理性理财头脑,还可以因充分利用免息期的收入购买货币基金或进行其他投资而获得实际收益。刷卡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也调整了人们的消费“心理账户”,只是因为其影响方式相对隐蔽,更容易促使人们在无意识中将原本打算用于投资或其他延后消费的资金项目转变为可用于即期支出的“收入”项目,在无形中化解了“损失厌恶”的“定格效应”对购物者形成的心理约束,反而使消费者在获得此“额外收入”时出现“风险规避”偏好,更乐于选择直接明确的消费项目。因为人们在面临可选择现金支出或刷卡支付其中一种付款方式时,会因为意识到现金支出时的确定损失额度,而更倾向于表现出风险寻求,即选择刷卡消费。他们认为延后付款期间,有依靠此笔收入而获取更多收益弥补购物损失的多种不确定性选择。

其二,送卡消费促销。送卡消费是当前的一种“潜规则”消费,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消费方式,却已经成为很多商家赖以生存的常用手段。一般在临近节假日时,某些城市的送卡消费活动就暗流涌动,渐入高潮。此处的消费卡其实就是一种代币券,在若干年前曾被明令制止。但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趋势,送卡消费再次成为新消费形式,其中出现了很多的变化。作为单位发放福利的替代手段,送卡消费可以获取合理发票以冲抵税费,降低行政成本,简单易行,倍受欢迎。因其快捷方便,隐蔽保险,市场化程度较高等特点,目前更多的送卡消费是送礼者的首选方式。因消费卡流通量逐年上升,某些大型百货公司甚至专设各种消费卡的销售窗口乃至提供一条龙服务,成为送卡消费的聚集地。有金融部门工作者研究发现,仅在西安某家商场,专门提前销售一年有效期的购物卡,在年初就可以获取几亿元的收益,基本相当于获取一笔无风险的消费贷款,间接起到消费金融的作用。同时,因为受卡者才是实际消费者。相对中低收入者而言,他们往往因为有权有势或者有名有利,边际消费倾向比较低,对货币或消费卡的边际效用期望值不高,所以对销售的商品或服务价格往往也不敏感,即便商家抬高价格也不会因心理承受力有限而放弃消费,由此商家可以获得因提前享有资金、高价销售商品两方面的双重利润。同时,因消费卡的消费属性所限,受卡者在收卡时已经建立消费的心理账户,大多不心疼名义金额,却在乎消费过程的享受。某些商家利用这种特殊心理,专门设定消费卡用品专柜和服务通道,给予受卡者特权消费者的待遇,迎合他们常有的炫耀消费心理,促发他们的奢靡消费之风,从而获取更多的销售收益。

其三,网络团购促销。伴随我国网民的成长与成熟,网络消费方式广为接受。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9日发布《27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网络消费已经成为2010年中国互联网增长最快的应用形式,用户规模增幅达到48.6%。[8]据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整理的数据显示,2007年至2009年国内网络零售额年平均增长约117%,预计2010年国内网络零售规模超过4500亿元。仅2010年我国人均网上消费达2557美元。[9]2010年,随着通胀预期的加剧,现实CPI的上涨,发源于美国的网络团购形式自登陆大陆,迅速飚红。据统计,从2010年4月份发展至今,全国已涌现出上千家团购网站。消费者在网上团购的物品和服务五花八门,电影票、餐饮券、健身券、足疗券、KTV券和各种食品、保健品、服装、日常用品乃至家庭大件或居家工作所用的各种物品都可以足不出户就拥有。更具有吸引力的是,购物这些商品或服务所需支付的费用大多为市场价格的三折。[10]网络团购的迅猛发展,首先在于其价格优惠多。因为网购企业搭建购物平台、组成工作团队相对简单,网购成本较低,供应商主要是用节约的一般性广告费用来做体验宣传,所以很多产品与服务的定价都比较优惠。其次,区域性特征强。大众化、规模化的产品已经有了更知名的专业网站,比如淘宝网、卓越网、当当网,各有定位,基本覆盖了常见的标准化产品种类。团购主要突出本地特色化服务,如餐饮、休闲、娱乐、文化等服务,强调消费感受的体验性、消费行为的带动性、消费资源的循环利用性、消费理念的长期认可性,尤其是消费规模的可控性和消费时间的有限性。再次,潜在客户定位准。利用团购网络平台的独特吸引力,可以很便捷地聚集对应的潜在消费者,起到良好的宣传定位作用。因采用预付费方式,支付说明明确,消除了消费者对追加支付费用的心理顾虑,支付行为易落实;又因货钱分离,减弱了消费者付款的痛苦感受,提高了其拥有货品或服务的期望值,现实体验易成功。当然,团购网站也应适当提高消费的诚信度,尤其要附加某些产品或服务的详细注意事项,比如在短信订单或团购券中要特别注明消费时间或方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和销售者之间的信息对接。同时注意接受供求双方的信息反馈,对物流或客户服务细节加以全面改进。比如从具体实施效果来看,因某些服务消费时间过于集中或消费方式过于雷同,容易使购买者厌烦,不利于单个团购者增加购买量。尤其是计算自提产品的时间成本或者快递产品的经济成本,身处繁忙都市的网络爱好者似乎多了不少心理负担。如果消费者产生被所购产品或服务的时间或其他条件胁迫消费的感受,这种促销方式就很难保证长期有效。

以上三种新型促销模式,共同之处是对于消费者支付方式或者购买方式的创新,都拉动了现实的消费需求,并有继续发展的大好势头;不同之处在于,刷卡消费和网络团购有利于推动消费模式更简便,更自主,可以继续研究如何完善与发展;而送卡消费还具有隐蔽性和不合理性,如果任其发展,必将成为消费金融转型下的畸形产物,不利于平等有效而地扩大消费需求。

三、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常见手段之启示

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接轨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居民消费需求扩大必将成为常态。通过对以上常见促销手段的分析,重点分析采取刷卡消费、消费券消费和消费补贴消费的实际效应,并提出相应建议。

1.可适当普及刷卡消费。刷卡消费对于自控能力较强的理性消费者而言,是借银行的资金来提前圆个人消费心愿的良好方式;但对某些没有明确预算的冲动性消费者来说,实在是个小小的陷阱,因为刷卡日到还款日所出现的时间差诱惑,往往会让他们到还账日才发现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背上了沉重的“损失”包袱,甚至影响到下一期的消费计划。一方面,目前还有很多商家不愿意主动提供刷卡消费,因为每接受一笔款项的刷卡业务,他们可能被要求支付给银行一定的手续费,这可能降低了他们的实际收益。但另一方面,为了推广刷卡消费方式,很多银行提供了与刷卡消费金额相对应的积分兑奖、附加服务、分期付款等奖励或优惠模式,刺激人们尽早适应刷卡消费的新方式。虽然消费者有可能在“刷卡经济”的刺激下出现过度消费,但这并不能成为反对人们选择刷卡消费的主要理由。尤其在提倡的“一卡通”便捷生活的未来社会,人们还是要从长计议,尽早学习“刷卡消费”的生活方式。[11]

2.不必一刀切地采用消费券手段。笔者并不反对在一些特殊领域采用消费券作为刺激消费的特定手段。比如,对于一些体验型、非耐用型、非物质型、可扩张型的高端消费产品和服装适当发放一些消费券,这样可以缩短人们对于新兴事物的适应期和选择期,可以使潜在消费者在真实消费中提升消费品味,调整消费结构,更新消费层次。由于消费者暂时不需要减少正常的消费开支,也不需要替代原有的消费计划,从而有效避免了以往发放消费券后出现的误区,尽量减少或消除了因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居民正常消费支出造成的挤占效应。同样,针对中低收入者和特殊消费群体,如老年消费者,针对他们因收入受限而过于保守谨慎、硬预期约束的消费心态,也可以在给予货币或实物补贴的同时,利用专用消费券的形式调动其消费积极性,引导他们增加刚性消费。

至于对某些廉价的日常必需品消费领域,最好不要单一地使用消费券作为刺激方式。因为在金融危机发生时,国外有专家已经研究得出“口红效应”。即在经济收入预期或实际减少时,人们会调整消费习惯,主动增加消费品种中的廉价商品数量,适当改变消费金额来实现用较小的支出来满足较多的欲望这一“经济人”目标。[12]其实,早在经典经济学理论中,日常必需品一向被定义为弹性系数较小的类型,即其价格的微小调整可能影响到消费者和厂商较多的金额。若以消费券的形式简单加以使用,在节约民生开支的同时也可能减少商家与厂家的销售收入,加大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

其实,消费券的具体发放形式也是很有讲究的。行为经济学中强调人们有种本能的“学习效应”,这可能使人们对于能够轻松获取的东西不够重视和珍惜,表现为很多领券者并没有实际用券,甚至还误解了消费券的具体功能。手机报上有资料显示:在上海,90%的消费者领券后并不用券,却又有80%消费者赞同发券。看似矛盾的心理背后其实反映了人们有用券要求,但受消费券“滥发”出现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作用,对用券的“消费者剩余”几乎为零,自然也很难将消费券的奖励行为转化为实际消费行动。相比之下,湖南旅游局为鼓励人们增加旅游消费,举办了一次“湘景湘旅”为主题的“答题得券”的活动,这算是一次不错的尝试。它既为旅游爱好者提供了一次知识更新、心理培训、信息普及的机会,又让人们在做题中收到“中彩”的积极信息刺激,更看重辛苦获取的消费券,自然减少了无效发券率。而且,运用旅游消费群体人群要有钱有闲有心的特点,选择了网络答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获取了与旅游市场发展要求相匹配的领券者,增加了扩大旅游市场消费的成功概率。由此可见,我们应对消费券的发放对象、时间、要求、用途、方式、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3.灵活高效运用消费补贴手段。消费补贴手段重在因时因地因事做出适当调整,在此有一个典型事例足以证实其实施过程可以不断探索和适当转型。以长沙市政府刺激楼市中的消费补贴促销为例,可以发现一条比较清晰的路线:继率先解决中低收入者经济适用房的居住要求,给予广大符合条件者8万元补贴的作法,再将补贴方式由消费者领取再使用的低效率,转变为直接给予所购楼盘的开发商,减少实施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地方政府对指定楼盘给予普惠性的1~2万元安家补贴,调动了某些观望者的购房积极性。为平衡不同区域楼市的发展,各区政府又进一步以价格手段来引导居住者结构的调整。比如在前面的措施即将失效时,再次给予2000位有意愿和有能力购房者2万元补贴,而且是不分地区,不分年龄,不设门槛地随机发放,将某些摇摆不定的消费者也纳入到房产消费大军中。相比较而言,为刺激家电消费,在给予补贴时,要求消费者实际支出消费费用后才能享受此待遇,有时也暗藏着一些隐患。比如,“家电下乡”时,消费者可能会在享受13%的财政补贴的同时,将已购商品用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手,混乱了资源配置的对象,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综上所述,所有不符合市场供求规律的促销手段都只能适用于短期应急安排。长期来看,保证生产质量,提高商家信誉,做大做强品牌,从源头上提升消费者的信心,获取消费者信任,增加消费者满意度才是刺激消费的最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崔鹏.少花钱生活同样精彩[N].人民日报,2010- 12- 9.

[2]董志勇.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消费的非理性陷阱[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8- 104.

[3]饶育蕾,张轮.行为金融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7- 248.

[4]陈瑜.消费者也能成为“资本家”消费资本化理论与应用[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37- 206.

[5] [韩]李俊玖.透视背后心理世界:36.5℃行为经济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97- 125.

[6]唐未兵.湖南扩大消费需求与启动消费热点对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56- 160.

[7]文白石.金融危机下期待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EB/OL]红网,2009- 2- 27.

(责任编辑:周小红)

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Common Means of Stimulating Residents’Consumption Demand

TAO Kai-yu
(Hunan Universityof Commerce,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To stimulate residents’consumption demand,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other economic entities often promote sales by issuing coupons, presenting consumption subsidies, giving discount, accumulating credit point and giving gifts. At the same time, card consumption and network consumption are gradually flourishing in recent years,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onsump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se common sales promoting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stimulating effective residents’consumption demand by means of popularizing consumption credit cards, standardizing the promoting of network consumption and flexibly using consumption subsidies.

Key words:residents’consumption demand; credit card consumption; consumption subsidies; consumption coupons; network consumption

作者简介:陶开宇(1973—),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商学院副教授,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骨干成员,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经济增长、消费理论与应用、行为经济学。

项目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CJY071);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12YBA187);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4A082);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4BR11);湖南省职成教科研项目(ZJB2012070)。

收稿日期:2015-10-26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2107(2016)01- 0025- 06

猜你喜欢
网络消费
论网络经营行为的法律规制
浅谈女性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特点与营销策略
浅谈网络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电商背景下网络经济发展创新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网络消费对蚌埠实体店的影响及实体店的应对策略
大学生网络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分析与完善
基于网络消费视角的大学生消费问题及对策研究
功能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分析
浅析女大学生线上服装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