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喆 周新辉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从先秦道家“和”文化传统看习近平“拒绝零和博弈”外交话语
杜喆周新辉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内容摘要】中国人民自古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崇尚和谐,反对霸权。对于国家间的相处,也反对以武力或战争方式解决一切问题。而崇尚“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爱好和平的文化基础,其中以“无为”思想为指导的先秦道家各思想家,以不同的程度反对战争,倡导国家间和平相处、共同获益。本文从先秦道家角度谈习近平总书记“拒绝零和博弈”外交话语,既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构建“和谐世界”的需要,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进和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先秦道家“和”文化零和博弈和谐共赢
中国传统文化尽管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和百家争鸣的思想碰撞,但对于和平的主张几乎是自始至终贯穿了中华文明。和平的思想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先秦诸子百家中最突出的体现古老生命关怀思想的是道家。冯友兰先生把先秦道家分为三个阶段:杨朱的观点为第一阶段,老子为第二,庄子为第三。老子和庄子作为先秦道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思想体系中包含了大量的生命哲学与人类的生存之道、相处之道。老子和庄子还从关注个体生命上升到倡导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与稳定,力求建立一种各得其所、天下大同的和平局面。所以道家不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更是世界和谐有序、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倡导建立和谐世界、建立公平公正的世界治理体系、呼吁拒绝“零和博弈”,是根源于我国自古以来的和平反战传统,以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
(一)先秦道家的生命观
世界和平的思想首先建立在对生命尊重的基础上,其次道家倡导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也延伸成为国家之间的相处之道。
罗素认为中国最早的圣人是老子。老子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在中国思想史上最早探索了宇宙本源问题。老子最具代表性的观念是“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对待生命问题,老子也主张遵照自然规律,不违背生命本性:“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在人类社会中也表现为依照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尊重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这就是尊道重德。而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把“道”的观点更深入地推及社会生活和生命关怀中:“夫天下至重者,而不以害其身,又况他物乎!”(《庄子·让王》)庄子认为天下最重要的是生命,人应该“重身轻物”。而他生活的社会政权动荡,乱臣当道,百姓生存如履薄冰,更使庄子把注意力集中到关注和维护人的生存权利和生命需要上。
在人与人的相处方面,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他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不应有患得患失的心态,做人应该像水一样柔和,宽容大度,善利万物而不与之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只有“不争”,才不至于招致因争斗而产生的对手和与之相应的麻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安定有序。而庄子在老子有关无与有、柔与刚、弱与强等事物的辨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创建了“相对论”的认识论。他认为除了“道”是永恒的、绝对的以外,宇宙间其他事物都是相对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观点使得庄子在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此与彼的问题上也拥有一种“不争”和淡然处之的态度和心胸。其次,庄子认为“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认为“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因此他否定自私自利的以自我为中心,主张人人平等、万物平等。可见老子和庄子在人际交往方面都认为应该尊重他人、互利互让、友好相处,进而对于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也持有淡化得失、反对战争、倡导和平相处的观点。
(二)先秦道家的反战观
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先秦思想家在对待战争问题上普遍持否定态度。老子关于战争的观点有三层。第一层:不主张战争。《道德经·第八十章》中说到:“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老子认为国家为了防御可以组建军队,但却并不主张随意使用。因为老子认为不论战胜与否,都伤亡惨重死伤无数,这是不人道的。体现了老子对生命价值的珍视。这一点也体现在当今我国发展军事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和平的理念。第二层:胜而不美。《道德经·第六十八章》中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可见老子不鼓励战争,但如果战争不可避免,胜利了也不可为此感到高兴。对待胜利的态度应是“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因为老子认为,比起人的生命,金钱、权利、地位都如草芥一般。第三层:不反对自卫战争。老子反对主动发动战争,但当有国家攻打自己的时候不应逃避,要积极应战。他在《道德经·第六十九章》中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与老子反对非正义战争相比,庄子的反战观更为彻底。他指出:“爱民,害民之始也;为义堰兵,造兵之本也。”(《庄子·徐无鬼》)可见庄子反对其他学派“为义堰兵”的说法,否认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对一切战争都深恶痛绝。庄子描写世人陷入纷争的痛苦与悲哀:“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成功,荼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耶!”(《庄子·齐物论》)又说:“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齐物论》)尽管庄子否认战争正义性的论断有待商榷,但其溢于言表的人道关怀,悲天悯人、反对战争的情怀无疑值得当代人学习和借鉴。
(三)先秦道家的和平观
“反战主义一定是和平主义,这是一体两面的事。”[1]先秦道家去兵止战的思想表现在国际交往中就是和谐相处、人类和平的社会理想。与人际交往相对应,在国际交往中,老子也主张以“下”为准则:“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道德经·第六十一章》)老子认为大国应该像江海一样甘处下流,广纳百川;像雌牝一样守静不争,谦卑温和。这个准则后被推广为大国与小国的共同准则:“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可见,老子认为在世界各国的交往中,大国想要取得小国的归附,而小国希望得到大国的庇佑。若各方都能以谦让温和的态度和手段对待彼此,就能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这与西方推崇的“零和博弈”理念截然相反。而历史的发展证明,这种和平观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史上大部分统治者都是以睦邻友好为国家交往的准则。然而秦朝推崇李斯的治国理念,在政治上严刑峻法,军事上穷兵黩武,主张通过武力统一天下。秦始皇武力统一六国成为始皇帝以后,战争的恶果也随之降临:民生凋敝、国库空虚、经济衰退。社会矛盾严重激化,秦王朝变成孤家寡人。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章》中所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零和博弈”源于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伊曼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立的现代博弈理论。“零和博弈”最初指一项游戏中,一方所赢即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后来广泛用于有赢必有输的竞争与对抗,进而扩展到国家间非此即彼、自私自利的国际关系。“零和博弈”的概念反映的正是历来被西方所推崇的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霸道文化传统。这种文化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财富的减少。所以几百年来,世界各地侵略、掠夺、战争的悲剧频发,在国际交往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原则盛行至今,决定着绝大多数国家的外交立场与政策。
正因如此,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西方的这种强势文化输入到各国,在把人类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也由此带来了种种问题:人类生存环境整体恶化,不仅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也越来越难于协调等。这一切都使人们开始对“零和博弈”提出质疑,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一体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零和博弈”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在竞争的社会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领导者要善于跳出“零和”的圈子,寻找能够实现“双赢”的机遇和突破口。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到不损害环境;开展竞争使自己胜出的同时不让对方受到伤害,争取得到皆大欢喜的结局。这些都是每一个领导者应该思考和追求的。在这种意义上,中国传统“和”文化,尤其是力求实现和平共处、各得其所的先秦道家“和文化”对于改善国际关系、实现共同进步与和谐共赢具有越来越深刻的价值。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5月,习近平应邀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在此期间,习近平出席了红场阅兵式,还会见了二战老兵和援华专家,向无名烈士墓献花。中国军队也首次亮相红场阅兵,引发关注。访问前夕,习近平在《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文章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2]针对习近平此次发文和访问,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介绍说:“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但现在还有一些国家和势力固守冷战思维,迷信零和博弈,否认历史真相,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背道而驰。”
可见,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我国一贯奉行和平发展政策,反对零和博弈。尤其是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全面竞争的今天,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倡导和平,协作、共赢。这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对中国人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社会达尔文主义散播到全球各个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先秦道家作为先秦哲学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提出了许多世界和谐的理念,这些理念对于遏制“零和博弈”导致的恶性竞争与贫富差距过大等全球性问题和构建公平公正的全球治理体系都具有理论价值。
中国文化自古就是充满人文色彩的“和”的文化。天人合一、贵和尚中、人文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爱好和平、宽容谦逊、勤于修身养性的精神品质。在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全面交融,西方强势文化中的理性主义思想显然成为主流,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对社会达尔文理念的推崇。在这种价值观的导向下,物理、化学和生物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和基因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世界,也刷新着人们的认知。但这一切都是一把双刃剑,在把人类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也由此带来了种种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源于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碰撞下人们观念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一味持续地推崇“竞争”和“零和”,人类将会遭受科技带来的灾难。所以在当今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霸道”文化泛滥全球的态势下,想要遏制愈演愈烈的全球问题,从“零和”走向“正和”与“共赢”,必须找到一种能与之相中和的文化,那就要回到古代中国,在中国哲学思想中汲取精华,重新认识世界,从而关怀身边的人与物,改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相处模式。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所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3]这里说的“孔子的智慧”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中国传统道家,尤其是先秦道家思想中包含的大量“和”文化思想对于改善国际关系、建立和谐世界和公平公正的国际治理体系都大有助益,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实现人类整体的和谐与共赢。
参考文献:
[1]罗义俊《.老子》入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93.
[2]习近平.铭记历史,开创未来[N].俄罗斯报2015.
[3]汉内斯·阿尔文“.面向二十一世纪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新闻发布会[EB].1998.
·社会学研究·
*作者简介:杜喆(1990—),女,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周新辉(1961—),男,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D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2-008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