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概要

2016-04-11 16:46谢安国
社科纵横 2016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谢安国

(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 陕西 安康 725000)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概要

谢安国

(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陕西安康725000)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精神状态、行为规范,是中国共产党在价值理念上树立的一面旗帜。作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状况,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认同是践行前提和基础,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学界对此虽有所研究,但尚存不足。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综合研究方法,从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战略意义、认同现状、认同影响因素、认同一般规律、认同机制及教育策略构建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认同研究概要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4XKS029)。

一、引言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都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教育,形成社会共同理想和道德规范,构筑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十七届六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认同。党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内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价值目标做了最新的诠释。[1]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精神状态、行为规范关乎国家希望、民族未来。作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认同和践行,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心任务和首要目标;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国外早于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主要侧重于运用研究。国外学者一般结合自己的国情,对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意义、认同的理论基础、认同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国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分散于通识课程教育、文化、环境熏陶中,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渗透于现实日常生活之中,以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和环境优化为途径,[2]通过政党倡导,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宗教、家庭、民间组织和团体广泛参与,教育与法治多种手段相结合。虽然制度、国情不同,但国外运用价值认同理论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仅一年多时间,因此国内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成果不是很丰富,主要研究成果反映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中,也有少数学者着重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就学术论文来看,目前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论文800余篇(CNKI 2007—2013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290余篇(CNKI 2007—2014年)。笔者在对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统计发现,从价值认同视角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果可谓凤毛麟角(仅30余篇论文,至2014年10月)。其主要观点梳理如下:

李斌雄、张小秋、邹国振、柳克方等学者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概念、内涵进行了探讨。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指大学生在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自觉接受、自愿遵循、自觉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行动。[3]具有认同内容、认同过程等方面的层次性,[4]存在个体认同差异性以及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认同的不一致性。[5]林春生、田强英等学者通过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因素,提出价值取向、理性判断、信仰追求、情感认同和对权威的崇尚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舆论导向、利益驱动和同伴影响是外因。[6]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社会问题、思政课滞后、家庭不良环境、个性差异等因素是导致认同困境的主要原因。[7]李振跃、王青耀、刘越认为,要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结构、认同特点、认同的影响因素入手,选择科学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提升策略。[8]要完善顶层设计,一方面要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应重视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建立高校、社会、家庭等各种教育引导资源的联动机制,积极营造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9]通过思政课教学、思想教育引领、文化熏陶、实践教育等途径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10]

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其中不乏佳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基础研究不够深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科学内涵、形成机理等基础性问题研究尚不全面,而且研究成果分散,尚无有深度的论著。其次,调查问卷设计科学化有待提高,调查样本代表性有待扩展。再次,比较研究有待强化。缺少对别国价值认同经验的分析探讨,缺乏对大学生与其他群体、大学生不同群体认同的比较研究。最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构建的研究近乎空白。

(二)研究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深化价值认同理论。认同(identity)即:“认证”、“认定”、“同一性”等,是由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扩展到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价值认同属于哲学和心理学价值论的概念范畴,意为人们通过认知、评价、选择等活动不断完善个体价值结构,把自身所在社会的价值观念、价值规范内化为自觉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外化为价值行为的过程。个体的价值认同是由事实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构成的动态的层级渐进过程。本课题研究研究,从价值认同视角研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拓展到“价值认同”的社会学研究领域,对大学生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特征、认同规律、认同机制、影响因素等进行科学分析,使价值认同理论更丰富,更具解释力、穿透力。

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为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指导。价值认同主导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深化和矛盾凸现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社会急剧转型,社会分化加速,社会思潮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与冲突日趋明显,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价值选择和比较的机会增多,辨别是非的难度大大增加,这些变化就像一把双刃剑,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培育。通过本课题研究,认识和把握大学生价值认同的特点和规律,分析大学生价值认同的机制和路径,探讨教育的策略,为帮助大学生消除价值认同危机、抵御腐朽落后价值观和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指导,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并确立为自己的价值追求,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践行者、传承者。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性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意义和作用研究

宏观层面上,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是否巩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问题,本课题研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价值理念上树立的一面旗帜,为高校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立了价值标准和人才思想政治质量,指明了人才培养方向。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认同,认同的程度如何,事关我们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问题。引领大学生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核心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新要求和新目标。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将为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支持,有力促进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中观层面上,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标的落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要求;是高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职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迫切要求;是激励和引领大学生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引导大学生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理想情操和道德品质,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成长成才的指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认识社会、思考问题,自觉抵制错误思想、不良风气及不文明现象,弘扬社会正能量,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科学凝练,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使命。本课题研究,通过探讨、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特征和规律,有助于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微观层面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价值追求,获得积极稳定的精神支撑,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价值观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对人的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个体通过不断审查和调整自身的需要、动机、意识与行为等,朝着符合社会价值目标的方向发展。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高校广大青年学生,引导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崇德修身放在做人做事的首位,既立意高远,又立足平实,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起步,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做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模范,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和首要目标,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研究

根据“价值认同”的一般规律,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层面设计问卷,选取不同区域“985”高校、“211”高校、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各3-5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特征、规律和影响因素,为构建科学的价值认同机制提供依据。认知认同是指认同主体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对认同客体表示认可、赞同和接受;情感认同是指认同主体在情感上对认同客体产生肯定、信任的心理感受,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信仰;行为认同是指认同主体在理智的选择和情感的归依中确定行为取向,主动将认同客体转化为自己的言行规约并付诸践行。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呈现以下特征。首先,认同主流积极。高度肯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普遍认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不平衡特征明显。个体认同程度不同,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不一致,知行脱节。最后,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认同上存在异质成分,与主流形成张力;在价值取向上个人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相脱节,存在价值取向扭曲、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功利主义盛行等问题。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比较研究

(1)对国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经验进行“扬弃”。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都面临青年一代价值观教育问题,虽然在社会制度、基本国情、公民素养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微观策略、具体操作层面有共通之处,国外运用价值认同理论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值得借鉴。(2)对大学生和其他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进行比较研究。要研究大学生群体价值观认同的特殊性,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避免认同教育泛化而导致形式化。(3)对大学生不同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状况认同进行比较研究。选取不同区域、不同类别高校、不同学历层次高校大学生进行价值认同调查,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为构建科学的认同机制提供依据。

4.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研究

大学生价值认同是主观建构和客观影响的结果,因此,必须从强化主观能动性和优化外因两个方面入手,从基础层次、必备条件、关键环节、综合层次四个维度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引导机制。(1)基础层次:强化理论认知,重在知。通过教学、活动、实践等途径,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系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注意、理解和记忆等思维活动,将核心价值观内容溶入到自己的知觉系统。(2)必备条件:内化情感信仰,重在信。创新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发自内心地接受,将其熔铸为内心坚定的信仰,实现由知识向信念、观念向实践的转化。(3)关键环节:深化行为践行,重在行。通过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规约和价值取向,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4)综合层次:优化环境引导。通过政党引领、舆论导向、社会教育、各界参与、利益影响、法制规范,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营造良好的认同环境和氛围。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研究思路。首先,实证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其次,综合资料,对比分析。通过对大学生和其他群体、大学生不同群体价值观认同的比较研究,探讨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特征和规律;最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综合研究方法,从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大学生认同并践行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研究,探讨有针对性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机制和策略。

研究方法。本项目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具体而言,拟运用主要研究方法为:(1)实证研究法。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生群体、非大学生群体分别选取3-5个样本开展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群体、非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2)比较分析法。对大学生和其他群体认同、大学生不同群体认同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提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3)文献分析法。对近来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结合调查数据,探讨具有科学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机制,提出有操作价值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和对策。

创新之处。(1)内容上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从价值认同视角研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扩展到“价值认同”的社会学领域。(2)观点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从理论认知、情感信仰、行为践行、环境引导四个维度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教育引导机制,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方法创新之处在于,将实证研究法、文献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大学生与其他群体、大学生不同群体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特殊性和规律。

总之,在当前价值观念多元化,价值观的差异与冲突日趋明显,各种政治思潮和意识形态较量加剧的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研究,是一个关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的重大问题。本课题研究将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支撑,提出科学的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策略和建设性建议。

参考文献:

[1]马家峰,黄文龙.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层次[J].长江大学学报,2013(10).

[2]徐绍华.美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经验与借鉴[J].未来与发展,2011(3).

[3]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4]邹国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层次性分析[J].学术论坛,2011(2).

[5]柳克方.价值认同与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6]林春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影响因素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

[7]田强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困境及重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3).

[8]李振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9]王青耀.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性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7).

[10]刘越.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

*作者简介:谢安国(1963—),男,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党总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2-0010-05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