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滟荣
(台海出版社 北京 100021)
简析邓小平的知识分子政策
俞滟荣
(台海出版社北京100021)
【内容摘要】知识分子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党的政策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本文从邓小平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发,阐述、论述了邓小平的知识分子政策,以及他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对于实现中国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邓小平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政策
知识分子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创造、沟通和传播。[1](P87)什么是知识分子呢?知识分子是以知识为谋生手段的人类群体,它随着知识的产生而产生,并将随着知识成为全社会共同财富而不再作为专门的谋生手段而消失,所以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1](P83)俞可平认为,“游魂无处归”是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导致这一命运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过程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所必需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基础在近现代的中国始终没有出现。[2](P4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也为知识分子的“角色模糊,命运多桀”[2](P35)埋下了伏笔。
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离不开知识分子。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人们对知识分子地位、作用认识不清。特别是“文革”时期,知识分子被视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臭老九”。知识分子横遭歧视和迫害,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邓小平在1984年10月会见华人科学家时指出:“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是一个特殊的问题,我们至今还没有解决好。解决这个问题非常迫切和重要。”[3]这表明了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对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怀和重视。“文革”结束不久,邓小平以他的革命胆略和求实精神首先在知识分子问题上拨乱反正,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精辟地论述了中国知识分子问题,对知识分子理论做出了新贡献,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理论。
“四人帮”被粉碎后,广大知识分子仍备感压抑。这是因为“四人帮”强加给知识分子的精神枷锁“两个估计”,仍像幽灵一般禁锢着知识分子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第一个站出来纠正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错误政策,拨乱反正,推倒过去加在知识分子身上的一切罪名,正确地分析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地位。
1977年8、9月间,邓小平在两次谈话中,以高度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感,推翻了教育战线“两个估计”的错误论断。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17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劳动更辛苦。现在差不多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大都是建国后我们自己培养的,特别是前十几年培养出来的。如果对17年不作这样的估计,就无法解释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了。”[4](P49)在此,邓小平明确否定了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概要》中的两个错误估计。他曾开导科学教育界心存余悸的有关同志:“你们管教育的不为广大知识分子说话,还背着‘两个估计’的包袱”,“你们的思想没有解放出来”,“你们要心中有数,要敢于大胆讲话”,“教育部要争取主动”,“大胆去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4](P68)邓小平这番讲话,去掉了“四人帮”套在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枷锁,为以后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全面拨乱反正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全面落实打下了基础。
邓小平还明确指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4](P50)“无论是从事科研工作的,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劳动者。”[4](P92)邓小平要求尊重知识分子,给知识分子恢复名誉,不断发挥知识分子的专长,鼓励知识分子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多做贡献。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庄严地宣称:“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自己培养的脑力劳动者,与历史上的剥削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不同了。……他们的绝大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从事体力劳动者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4](P89)邓小平接着说:“绝大多数科技人员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同工农兵相结合,满腔热情地对待自己从事的科学技术工作,做出了成绩。甚至在林彪、‘四人帮’那样迫害和摧残知识分子的时候,广大科技人员也没有动摇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任,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坚持科学技术工作。许多人在同‘四人帮’斗争中表现出很高的觉悟。……这样的革命知识分子,是我们党的一支依靠力量。”[4](P93)
邓小平这一论断科学地界定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地位。邓小平重申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知识分子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党一段时期内在知识分子政策方面未能解决的理论问题,也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以及制定新时期知识分子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从根本上端正了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和地位作用的认识,彻底清除了过去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左”的错误影响。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要坚决扫除长期间存在的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登峰造极的那种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完全错误的观念,努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肯定“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没有文化和知识分子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5](P66)。表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开始重新走上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这极大地鼓舞了知识分子,使他们重新焕发出满腔的热情和自信,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面对我国与先进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党中央把实现四个现代化当作新时期的中心任务。邓小平敏锐地看到科学技术在现代化中的作用,提出:“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枝术要能上去。”[4](P40)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4](P86)就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全面地论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4](P87)邓小平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推动和变革作用。邓小平论证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这一深刻道理,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同样数量的劳动,在同样劳动的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4](P87)。
邓小平对科学技术巨大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根据马克思科学是生产力的原理,邓小平分析了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总结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70、8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现代科学枝术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1988年他明确地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P74)邓小平这一论断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的诸多任务中,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中心的地位;在发展生产力的诸多任务中,要把科学技术摆在第一地位。只有这样认识,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科学技术的地位、作用。
1992年年初,邓小平再次强调:“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6](P277-278)邓小平还要求全党从战略高度提高对科学枝术重要性的认识。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不仅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作用,向前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素之一的观点,而且深刻阐明了发展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这一科学论断不仅对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政治上也为党制定新时期知识分子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科学技术既然是第一生产力,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6](P275),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掌握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是发展生产力的主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依靠力量。如何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呢?只有对知识分子采取与其地位作用相适应的政策,才能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特殊重要作用。
邓小平多次谈到,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反复强调知识和人才问题的重要性。针对十年浩劫造成的知识分子和科技教育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严重危机,1977年5月24日当时尚未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在同中央两位同志谈话中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4](P40)“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4](P41)
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论述是一个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核心,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宗旨,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为目标的思想体系。[1](P26)1982年9月,他在一篇《一心一意搞建设》的谈话中,把教育和科学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他说,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1984年10月1日,在国庆庆典上的讲话中,他又提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作用。他不止一次地告诫全党,改革事业的成败,仍取决于有无真正的人才。邓小平进而明确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4](P41)
1985年3月7日,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一开始就表示来参加会议是对科学技术、对知识的尊重。邓小平要求大家做好本职工作,使全国人民充分懂得知识的可贵,推动大家尊重知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且重申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是人才。在他看来,搞四个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和人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积极作用。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6](P160)1991年他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的谈话中,特别强调发现和使用人才问题,认为:“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1975年我抓整顿,用了几个人才,就把几个方面的工作整顿得很有成效,局面就大不一样。我们现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了没有果断地起用。”[6](P369)他为此大声疾呼:“我们要开出一条路来,让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长,不要老是把人才卡住。人才不断涌出,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6](P18)
邓小平为什么如此重视知识和人才,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呢?简要来说,有三个方面。
(一)邓小平认识到,要实现现代化,离不开知识,更离不开人才。目前以知识、信息化为核心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正抓紧机遇,加紧调查研究,制定新的科技政策,以迎接新的科技革命,并通过新的科技革命带动新的产业革命,实现新的经济增长,推动更大的社会进步。在信息社会里,物质资本不再是战略资源,而是信息、知识、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劳动力和资金,而是主要依靠技术知识。人才是知识和技术的有生命的物质载体。因而世界各国都花大力气进行人才开发、智力投资。知识是最重要的产业,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当今世界国际经济竞争,最尖锐的是技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知识,拥有人才,谁就是胜利者;谁没有知识,没有人才就注定要落后。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与拥有人才,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经济技术并不先进,人才奇缺,只有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我国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有可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二)邓小平想彻底转变党内及社会上对知识、知识分子及人才的错误认识。“文革”时期流行两句话:其一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其二是“知识分子是‘臭老九’”。这两句话影响恶劣,其流毒至今仍未肃清。“文革”时期,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受到迫害,大批优秀人才被打成“白专”典型而加以批判,在这种极左思潮影响下,使人产生误解,认为知识不但无用,而且有害;拥有知识和才干的人成了改造对象,没有知识才干的人却是依靠力量。党内及社会上普遍存在不重视知识,不重视人才,不重视知识分子的风气。当前我国正在加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不彻底扭转这种不良风气和“四人帮”造成的恶果,实现现代化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邓小平充分尊重知识分子的劳动成果。我们知道,知识分子劳动主要是以脑力劳动为主,它是创造性劳动,整个活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思维过程。它不仅需要大量的体力支出,而且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往往要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连续进行,而且精神高度集中。从表面上看,知识分子坐在办公室、电脑前、实验室、图书馆甚至家中,不受风吹雨打不流血流汗,似乎很惬意轻松。其实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不仅要比体力劳动复杂得多,而且其艰苦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超过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还带有探索性,有些发明创造是在偶然间发现的,但有些发明创造则往往要经过几十次、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试验才能取得成功。因此,邓小平认为,对知识分子的劳动成果要充分重视,对他们的创造发明要给予保护,对于有突出贡献知识分子要给予重奖,以体现对知识、创造才能的重视和鼓励。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根据这一思想,党中央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核心政策。为了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党中央根据这一核心政策又提出了“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的新时期的知识分子政策。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大力宣传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改善知识分子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等,正是有了对知识及知识分子的重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广大的知识分子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起到了巨大的号召作用,从而给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绵绵不尽的原创动力。
参考文献:
[1]林樟杰主编.论新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1999.
[2]俞可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知识分子.赵宝煦主编.知识分子与社会发展[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人民日报[N].1984-10-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66.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俞滟荣(1973—),女,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现为台海出版社编辑,中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为编辑学、中共党史。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2-0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