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孝道教育与国家和谐价值目标的实现

2016-04-11 16:46赵玉英陈永华张慧春于海军
社科纵横 2016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价值

赵玉英 陈永华 张慧春 于海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 阜新 123000)



大学生孝道教育与国家和谐价值目标的实现

赵玉英陈永华张慧春于海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阜新123000)

【内容摘要】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不可小觑的功用。孝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之一,它承载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助推孝道的弘扬和发展,能够从深层次挖掘孝道的精华。

【关键词】大学生孝道和谐价值目标

*本文为2015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5BSZ024);2015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5DSZ011);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助(14JDSZ3032);2015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立项课题(GXDJ2015-C005);2015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建研究课题。

一、孝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

党的十八大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价值诉求,是人民安康乐业、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保证。

孝道,是中华古老优秀文化的精髓,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儿女一代代承继而成的子女、晚辈对父母、前辈的赡养、尊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实践的复合体,体现了人们的道德准则和人格修养,并且是历代封建王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价值理念。孝道在历经了中华民族的洗礼后,在新的历史时代又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总体而言,孝道思想主要包括:子女对父母的孝养责任和义务;个人的道德修养;泛指“爱民”的伦理公德。

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只有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升了,每个家庭和睦了,社会才会安定和睦,最终国家才会和谐。因此,孝是做人的第一要义。古人有云,百善孝为先。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吕氏春秋》中说:“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疏;先本后末,先近后远。必先以所重,而后及所轻。”由此可以看到,孝是做人的根基,更是国家、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之一。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助推中华传统优秀孝文化的弘扬,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前提,这也正体现了孝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辅相成。

二、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和谐价值

1.个人道德修养:大学生孝道教育的个人价值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最初的解释可以追溯到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使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也有学者解释为:“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修养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而对自己的品行进行锤炼和陶冶的功夫,有时也指经过这种长期努力所形成的道德情操。它是个人在道德上的修炼,由此自身能够达到的道德水准和境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说,他最担忧的是“德之不修”,即不重视自己品德的修养。可见,道德修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影响到个人的道德品质及提升,而且还会对整个的社会带来重要的影响。

孝道,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的精华论断,是道德的核心和根本。《孝经·开宗明义》中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孝是德行的根本,王道教化就是由孝产生的。《家语·弟子行》中说:“孝,德之始也”。孔子曰:“夫圣人之德,有何以加于孝乎”,意思是圣人的道德没有超过孝道的了。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自古便有“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文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等精彩论断。从这个意义上讲,孝道教育最根本的个人价值在于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情操水平。

2.家庭和谐:大学生孝道教育的伦理价值

家庭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家庭是幸福生活的一种存在。和谐是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具体而辩证的统一,它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促互补以及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的家庭主要表现出四个方面的和谐,即关系和谐、生活和谐、发展和谐、心理和谐。和谐的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更是每个家庭共同向往的美好状态和目标。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内,在强烈的家族主义的影响下,人们为了维护家庭和谐以及能够延续下去,所有的晚辈必须要对自己的长辈顺从,而且还要传宗接代,要奉养父母,要随侍父母,并且不能远走。在社会化的进程中,要使子女养成这些观念和行为,就必须要提倡一种涵盖所有这些要素的意识形态,这便是孝或孝道。所以,从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孝道是一种文化设计,它是复杂而精致的,其功能就在于能够促进家族的和谐和延续。[1]在现代社会,孝道更是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孝道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能够让每个学生加强孝道观念,践行孝道美德。在家庭中的体现,就是能够使自己与父母、亲人的关系良好,使自身的家庭更加稳固,更加和谐。从人们对孝道教育的最基本的理解中可以看出,人们所称谓的孝道就是子女对父母进行养护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大多数人讲的孝道就是对自己父母的孝养。当然,这是最狭义的理解,也是对孝道概念的最基本释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孝道教育的伦理价值莫过于能够促进父母与子女双方的关系良好,能够使得社会中每一个家庭带来和睦与和谐。

3.社会和谐:大学生孝道教育的社会价值

社会作为一个大家庭,其是否安定与和谐关系着人们的一切,它需要每个和谐家庭的支撑,需要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营造。所谓社会和谐,就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不断化解社会矛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相互之间和谐相处。社会和谐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这既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产生的源动力,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

中华传统的孝文化教育,还包含了社会范畴意义上的功用。其倡导的“侍亲睦邻”,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论语》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里把“孝”的范围从爱父母延伸扩大到爱人、爱众,以至忠君、爱国。孟子进一步发展孔子的孝道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见,推己及人、由家及世,“孝”可以促进团结和睦的社会氛围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为人伦和谐提供了依据。孝道文化在我国的古代也是“人治”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孔子说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他认为,经常性的强化和践行孝道,可以减轻人们的犯罪率,并能够约束人们,使得人们遵纪守法,社会就会安定。长期以来,正是由于受这种传统孝文化的熏陶和约束,中华民族养成了温顺、礼让、仁慈、谦逊、博爱、和衷共济和爱好和平的性格,在其伦理规范的生活中,人们乐于自身的孝德义行、家庭的和睦幸福、社会的安宁祥和,反对尔虞我诈、战争连年、动荡不安,渴望社会和谐。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了人们之间良好社会关系的维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4.国家和谐:大学生孝道教育的终极价值

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位居最高层次,起着龙头地位,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追求,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核心价值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层面核心价值提供了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奋斗目标的经典表述,内涵十分丰富。“和谐”,是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核心价值目标,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个领域及其内部最理想的关系状态。这是千百年来深深融入中国人民血脉的观念和准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身属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和美好向往。

当今,中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社会伦理道德正处于调整和重构之中,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很艰巨,弘扬传统孝文化中的精华,发挥其积极向善的作用,将孝道情感扩大到社会,使之成为美好的道德理念,这对国家建设无疑能够起到助推作用。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升了,家庭和谐了,社会和谐了,国家自然就和谐了。今天,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把孝道品质发挥出来,积极向善,发扬孝道美德,人人有爱,那么国家强大,社会安康,和谐之气自然遍布。

三、大学生孝道教育助推国家和谐价值目标的实施路径

1.遵循心理过程发展规律,开展大学生孝道教育

根据心理学中人的心理过程发展的规律,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孝道教育也应该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即应从孝道知性教育、孝道情感培育、孝道践行教育和孝道意志教育四方面入手。

(1)孝道知性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知行统一”。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结果,只有从本质上对事物有良好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上实施。因此,要想让孝道观念深入人心,深入社会各个维度,首先就应该从认知教育入手,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孝道,了解孝道,进而熟知孝道观念,把握孝道方向。

首先要强化孝道意识。大学生应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孝道对于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认识到孝道对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对于构建和谐高校等都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使学生对孝道教育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进而能够从心理上接受孝道教育。其次,要更新孝道观念。传统的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固然有其时代的印迹,因此在当今可能会有一些不合时代要求的消极内容,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愚民性,“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不平等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封建性和保守性。对于当今的孝道,应强调以孝道为切入点的道德修养的凝练,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原来积极思想的前提下,不断推陈出新,提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孝道,以此提升广大学生的精神素养和价值追求,为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夯实基础。

(2)孝道情感培育

孝是一种发乎情的行为,没有感激之心而赡养父母长辈,也许只是一种对外在约束力量的顺从,是一种不自愿的强迫性的行为,这种行为一旦发生,也不能看作是孝道行为。由此,在进行孝道教育时,不但要注重认知教育,而且还要从情绪情感上入手,考虑到伦理道德的因素,从亲情血肉出发,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理性自觉。孝道,作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一份子,学生不仅要“知之”,而且还要“好之”、“乐之”。也就是说,学生的孝道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而且要发自内心的去乐于接受它,乐于践行它。无论何时何地,无论环境如何改变,都应该对孝道“不离不弃”,达到“自律”、“无律”的境界。

(3)孝道践行教育

知行统一,向来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当然也是孝道的最高境界。孝道从来不是纸上谈兵的空理论,它更需要人们在行为中的表达,而且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显示出孝道的真谛。人们如果只是口头上谈“孝”,理论上说“孝”,但却不能在生活中践行,那也不能说这个人是具有孝道的人。“孝”贵在践履、贵在养成。高校的孝道教育,其目标不仅仅是让大学生了解孝道历史、孝道理论,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大学生践行孝道。现在的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还只能依靠自己的父母供给,应该教育他们遵守孝道从孝敬父母开始,要感恩自己的父母,要记住父母给予子女的恩德,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以报答父母恩。同时,还要把对父母的孝道同自己的学业等紧密相连,要学会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不仅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要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孝道意志教育

所谓孝道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孝道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而进行行为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许多人谈孝色变,不愿尽孝道,因为尽孝没有回报,只有无穷的付出,在此过程中还会有各种困难,会面临形形色色的阻碍和诱惑。更有些人尽孝没有长久之志,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这种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也有些人,因为功利性很强,图一时便宜而尽孝,这种孝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尽孝是一件长久的事,是一项义务和承诺,而不是三分钟热血的事。因此,高校进行孝道教育时,应通过活动让学生有长期的意志力,对事情要从一而终,要帮助学生做到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上升的时候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下降的时候起中流砥柱作用,做真正具有孝道的人,做道德高尚的人。

2.教师以身作则,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师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思想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其中最主要的相互关系与规范包括教师与国家,教师与教育事业、学术活动,教师与学生,教师之间,教师自我修养等基本的人际、社会关系与规范。[2]2014年9月,教育部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提出了重要批示,可见,师德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高校教师的素质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全面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对于提高高校办学质量,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未来的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都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作为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地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做到律己达人,对高校师德建设做出自觉的贡献。

在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每名教师都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真做到传孝先行孝,育人先育己,切实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高校教师首先自己应该对孝道有正确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以此为学生树立榜样。其次,高校教师还应该能够整合各方面力量,为积极打造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还要积极打造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叶光辉,杨国枢著.中国人的孝道[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胡树祥.积极务实地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7).

*作者简介:赵玉英(1979—),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学生工作部主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2-0160-04

猜你喜欢
价值观道德价值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