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卫东 主持、整理
“三学”,为了“真学”
■冯卫东主持、整理
编者按:
“让学习真正发生”是一个正在“走红”的话题。“真学”既是教学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基线标准,而在当前“假学”横行、“伪学”泛滥的情形下,它又是需要我们廓清思想、付出努力、认真研究才能逐渐达成的一个较远目标、较高境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个意义上,“真学”又是教学的最终旨归。许多优秀教师、名师为此孜孜矻矻,上下求索,“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人物”李庾南老师就是其中之一。60年来,她一直坚守在南通市启秀中学的三尺讲台,所创立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如今,她又带领团队就“三学”新理念实践不止,探索不息。暑期,“李庾南实验学校”在宿迁实验区举行为期两天的培训,其间围绕“三学”与“真学”(关系)问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论坛活动,这里对论坛实录进行删节、呈现,希望能对教师读者今后的课堂变革有所启益。
冯卫东:大家好!今天论坛活动的论题是“‘三学’,为了‘真学’”。“三学”为李庾南老师所提出,意即“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生成”。李老师倡导“为学而教”,“自学·议论·引导”就是“为了学的教”。为学而教,天经地义,却未能得到人们很好地践行,甚至我们的教与学之间还会发生尖锐冲突,形成一种悖论。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关系。我以为,“自学·议论·引导”以及李老师不久前提出的“三学”其实是一种教学行动哲学,旨在让学生真正学习,旨在让学生和谐发展。
何季军(南通市教科院初中物理教研员):去年下半年,我去学校听课,一位老师教八年级“光的色彩”,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光的色散,二是光的颜色,三是光具有能量。前两部分通过实验活动,由学生动手、动脑,探究得出:太阳光不是一个单色光,由七种颜色光混合而成;将红、绿、蓝三种颜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会产生任何颜色的光;物体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除此之外还安排了一些次要知识,即认识光源。光源是本身发光的物体,有人造和天然两类,如灯是人造的,太阳是天然的。对此,教师先是安排学生自学相应内容,完成学案,然后组内交流,接下来就是全班学习,各组展示学习成果,再请小组成员讨论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光源,并举例说明,最后通过课件将上述内容又强调一遍,并请学生再次思考、交流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整个过程花费17分钟,貌似有个人、小组、全班等多层次学习,但我认为这就是个伪学习:本来两三分钟可以解决的问题,却要花费数倍时间,这一方面主要是教师没有了解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相关要求,以及编者意图,也没有明晰教材的知识结构,并且进行“学材再建构”,更主要的是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另一方面,对“学法三结合”内涵也没有理解清楚,片面认为学生的自建构一定要有三种学法融合才行。机械、僵化地进行“三结合”,往往会让学习浮于表面、浮于表层,无法进行有一定深度的思考。
包春华(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校长):我每天都听一节课,听完后跟执教者交流,并且把心得体会写在微信公众号上。我深感农村学校薄弱在课堂上,“假学”现象到处都有。譬如小组议论,有的老师为了课堂热闹,安排数次讨论,往往在问题抛出之后,不让学生个别思考,马上进入讨论程序。还有一种现象,初三教学任务重,评讲试卷时,一堂课讲十几二十几道题,刚开始学生还有点兴趣,到一半时,后排学生昏昏欲睡,最后只有几个好学生在附和,这也是无效的、虚假的学习。
李凤(南通市教科院初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正高级):要让学习真正发生,就应该真正了解学生。教师的第一专业是研究学生。“三学”就是基于儿童需要的关注。现在有一种说法,“有一种冷,叫妈妈以为我冷;有一种不会,叫老师认为我不会”。不了解孩子,又怎能生成“真学”?比方说,今天上午有老师说课,她所讲的好些知识,孩子们在小学都已经掌握,可我们还在不断重复。还有,课堂上“睡神”很多,从初一开始就有孩子在睡,睡了三年,有的最终连中考资格都没有,三年中他们当然没有发生真正的学习,原因是我们把他们给放弃、抛弃了,令人扼腕。再有,对教学内容选择不当,也不可能引发“真学”。有一个老师教《郑人买履》,要学生回答,现代文和文言文有什么不同,你比较喜欢哪一种风格。这让学生多么“为难”啊,又岂止是伪学习,而简直是有害的学习。我希望,真教真学从研究儿童开始。
冯卫东:我曾把有关“假学”的问题概括为四个方面,它们并不全面,但比较典型:一是内容指向偏移,价值导向偏误;二是碎问迷人心眼,闪存(快存快失)惰性知识;三是形似立竿见影,实则淹没体验;四是追求行云流水,制造“三表”(表面、表层、表演)繁荣。
康敏(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中学政治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我眼中的“真学”是有意义地去学。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归结为机械性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我以为,有意义学习就是“真学”,因为它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生命世界的意义联系,让我们的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个体意识,乐观热情的学习态度,还有合作共赢的交往期待,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倾向,也就是,端正态度自觉地学,培养习惯勤快地学,明确目标主动地学,讲究方法充实地学。换句话讲,观念上想学,情感上乐学,行动上会学。在我看来,有意义的学习要有五种积极性,即向上的积极性、自信的积极性、兴趣的积极性、注意力的积极性和毅力的积极性;三种能力,即阅读表达能力、操作接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当学生带着热情、自信、责任,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这种学习是“真学”。比如去年“李庾南实验学校”课堂视频大赛,一位选手设计了“你美丽,我发现”主题探究活动,他把教师想教的内容化成学生想学的内容,在学生入境、明理、动情的过程中,展开对“面子的故事”和“功利的水罐子”这两个例子的合作探究。例子比较贴近学生生活需求,孩子们敢于表达,乐于寻找事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他们积极主动、热烈发言的场面,更有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声,还看到他们的人格、能力、素养同步提高,心智得到和谐促进。
冯卫东:康敏老师实际上谈到了非智力性因素的“加盟”问题,也就是说,情感发生了,“真学”才能发生。其实,不止于情感,我们还要促成学生“发生思维”,努力进行深度学习,让孩子们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当孩子们真正到了思维深处,“真学”一定能发生。
曹力城(南通市教科院英语教研员):在“三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本身,更要学会怎样学习,最终达到“学力有提升”。李老师提倡的“三学”,和英语的课程理念、课程要求、课程方法也有相同相通之处。以词汇教学为例,单词fat(胖),exercise(锻炼),如果老师为教而教,一般来说把单词在PPT上呈现,后面给出中文意思,一看就知道。如果为学而教,就应在一定语境中呈现。通过语境呈现生词,让学生在语境中悟出生词的意思,是更高要求。学生了解词汇意思以后,经常看到老师领读生词,我认为,这时应该让学生根据音标自己读出生词,这也是一种自学。当然有的词汇发音比较困难,如exercise,可以让水平较高的学生来示范,如果实在有困难,老师再通过一定办法帮助全体学生。学生之间互学,就形成了小组学习或全班学习。然后,提倡让学生自己发现词汇的用法,再去应用这个词,可以布置一个任务,用学到的词汇来模仿造句,生成自己的表达。这种生成有可能是直觉的,也有可能有误差,此时不忙着纠正学生,而是让他们翻开词典,自学单词解释,词典作为学习资源得以开发,引入课堂,这也是“学材再建构”的一个部分。词汇学习同样可以体现“三结合”的思想,做到“真学”,达成目标。
冯卫东:我把曹老师关于英语词汇的“真学”建议概括为五学:“境学”,在情境中发生学习;“力学”,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努力发生学习;“互学”,学生之间的落差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教是最好的学”;“用学”,把学到的用起来,知道和理解得才会更深刻;“拓学”,今天学会的单词和其他更多的语言知识、现象(包括文化意境)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不仅学会这个词,还学会它的用法、文化意蕴,等等。
李庾南:什么是“真学”,我们要对此下一个定义。首先,学生积极主动,开动脑筋,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眼、耳、口、手等,参与所有的学习实践活动,而且在实践活动以及与人交往过程中,习得知识,习得经验,习得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才叫发生了“真学”。“真学”有两个条件:首先是要学,其次是会学。让学生要学,教师首先要转变一个观念,即学生都是从零开始的。学习“平行四边形”,我们可以问学生,好多物质的结构都是平行四边形,你们知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可能有的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没有稳定性。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研究一下。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对未知的好奇、渴求、渴望。有的老师不是这样,一开始直接在黑板上把课题拿出来,学生没兴趣;有的老师注重开始的引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但这兴趣有一种是偶发性的,过去之后还能继续保持吗?课堂要始终让学生对未知有一种渴求。怎么做呢?要好好研究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的结构、新知识的生长,使学生不断拓展、生长。我们提出“学材再建构”,不能总是机械呈现,一是定义,二是性质,三是案例,而要研究它们内在的联系。数学学习就是要不断地“化归”。至于怎么使学生会学,我们要给予他们必要的启示、点拨、设疑、解惑,甚至讲解。衡量该不该讲有两个标准:第一,学生这时是不是需要讲,是不是处在一个心里“愤悱”的状态;第二,讲什么,不能就事论事,要对后续学习有帮助。所以我们提出“学程重生成”,不仅要让学生生成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生成活动经验、方法,有利于今后的学习走向真正学习。
冯卫东:李老师谈到“真学”的两个条件,一是要学,二是会学。“要学”说的是情感问题,“会学”说的是方法问题。李老师的观点还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是厌学不能真学;二是未知才有真学;三是优导促成真学。
康敏:李老师的“三学”是“真学”,是反对功利追逐地去学,是价值引领地去学。“三学”和“真学”真正地实现了从概念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再向价值性知识的转变。我们现在的学生有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而更重要的却是要有价值性知识。无论是“三学”,还是“真学”,都要让学生在自我意识基础上能学,在内在动力下想学,在一定基础上会学,在意志品质下坚持学。在这个意义上,“三学”和“真学”都追求:知识是基础,方法是关键,情感是灵魂。只有让孩子想学、能学、会学、坚持学,才能让学习真正地发生。我特别希望政史地老师,认真领会“三学”理论,坚持学生立场,让时代的亮点、焦点点燃政史地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爱、愿意主动参与和敢于展示的课堂。我特别希望看到孩子们带着激情、带着责任、带着自信全身心投入学习。
冯卫东:康敏老师把现象概括为理性认识。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成人社会中的“真学”。对教学经验做一些理性化思考,让它逐渐理论化,这是教师作为成人不断参与学习、终身学习过程中“真学”的发生。
包春华:要让“真学”发生,“学材再建构”非常重要,是一个基础,只有把这个环节做好,才能使“真学”真正地发生。以化学为例,“酸碱盐”内容比较难学,其中有个章节关于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什么,书本知识是冷冰冰的,学生乃至教师都觉得这个知识离我们有点儿远。如果照教材安排按部就班地讲,学生学习积极性肯定调动不起来。怎么办呢?这就要对学材进行再建构。化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酸和碱”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平时吃皮蛋,就含有碱性物质;又例如,为了让皮蛋更加美味可口,往往要蘸点醋,醋其实就是酸。“学材再建构”,把生活里的东西纳入教学之中,让孩子们去回忆皮蛋蘸醋的吃法,由此引入教学,学生就会感兴趣。基于此,我以为,“学材再建构”是“真学”发生的基础。
何季军:物理教学中好多老师设计学案,让概念、规律等机械性知识成为填空。学生不需要自我思考、摸索就能从书本中找到答案,这个显然不是“真学”。我们要把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处理成学生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如九年级有认识磁铁的内容,有些老师巧妙地把这些内容通过活动形式来展开,让学生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如“找朋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品;比强弱,磁铁吸引大头针会发生什么现象;看方向,小磁针放在支架上,会指向哪里;试作用,磁铁的一端靠近磁极两端会有什么发生,由此你发现了什么,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这些是开放性问题,它容易形成自学活动中最高层次的活动,即创新性活动。一位老师发现,有学生不小心把磁铁掉在地上,变成两段,每段磁铁都有两个磁极,这是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这个创新性的东西就是“学程重生成”的表现,也是“真学”的结果。
冯卫东:没有创新性的学,就没有高品质的学。我把“真学”分为两类,一类是“低阶真学”,一类是“高阶真学”。应该更多地追求“高阶真学”,当然也允许“低阶真学”的存在,只有当这两者和谐相处时,才能收获在不同层次上学生都有“真学”、在不同方向上“真学”都有发生的可喜局面。
李凤:研究儿童是教师的第一专业,第二专业则是学科本身的研究。比如上午模拟上课,有位老师非常巧妙地找到楚王最后评价晏子的话,“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如果把最后一句抓住,再往上追溯,你就能找到哪些地方表现晏子才具高超,哪些地方表现晏子品德高尚,作者又是怎样把他圣人的形象立起来的。如果我们“倒嚼甘蔗”,从课文最后入手,引领学生由“圣人”一词溯源而上,思考探索,这样,文言文教学就不再是传统的朗读、对照注释翻译,然后讲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等等那一套僵化的程序。好多老师教《小石潭记》,最后一节“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忽略不讲,其实这个尾巴大有学问,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回去研究一下。
冯卫东:在我看来,“三学”是围绕儿童学习的“真学”,也是为了促进儿童的“真学”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方向性策略,还可以视为一种教学哲学。其中,“学材再建构”是“三学”的逻辑起点,“学法三结合”是“三学”的发生平台,“学程重生成”是“三学”的过程性目标,它们都与“真学”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曹力城:“三学”为“真学”指明一个路径,学生走向这条大道时,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指导,所以我们要着眼于“真学”,践行“三学”,杜绝“假学”,实现“会学”。
康敏:“让学习真正发生”,我们已经走在路上。我期待不远的将来,在初中政史地课上,我们能让学生带着激情,带着自信,带着责任,全身心投入学习,做“真学”的主人。
李凤:“真学”要用真爱去做,有真爱才有“真学”。
李庾南:“真学”的老师才能够培养出“真学”的学生。
包春华: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我想说,教,要在学生需要教的地方发生,也只有这样,“真学”才能真正地发生。
何季军:“真学”课堂是学生主体意识真正回归的课堂,我希望物理同仁进行“三学”,创设真情境,引发真问题,生成真智慧,产生真情感,获得真学力……
(主持,整理人为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