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适时适度的教学旨归

2016-04-11 16:09丁义国
初中生世界 2016年44期
关键词:过度探究教育

■丁义国

学以致用:适时适度的教学旨归

■丁义国

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虽然教育不能带有功利性,但并不是说教育可以不计成本,不求产出。从2012年起,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超过2万亿人民币,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这是一笔比较大的投入,而发达国家以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入占比更大。从这个角度讲,教育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事业,教育的产出应该能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促进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

然而,教育过度现象直接加剧了教育浪费,不仅体现为国家、个体家庭资金投入的浪费,更是学生大好青春时光的浪费,而且容易滋生心理问题,影响社会健康与和谐发展。我们不好评价一个人是否学识过度,因为真正的学识总有机会为一个人赢得快乐的人生。笔者提出的“教育过度”是指为了追求“高学历”“高出身”而使其自身购买远远高于其能力发展与教育需求的教育产品。古代学者就追求上晓天文、下通地理之境,强调“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当代教育亦提倡终身学习,所以,“教育过度”也不是一个绝对概念,只是说学历高于职位需求,而不是能力高于职位需求。一个只需要高中生甚至初中生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为什么大学生愿意屈就呢?原因在于该大学生找不到正好匹配他的学历水平和专业门类的岗位,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宏观问题,另一方面折射了其个人能力发展滞后于文化知识的掌握,通俗讲就是他代言了高分低能。

当一种不健康的社会现象日趋明显之后,就不能简单地批判,而是需要理性地思考、解决。笔者认为,此类教育过度就是教育失误,表现为高校毕业后高学低就,其隐性根源在中小学课堂。

一、提升面向未来职业的专业课程的比重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但是笔者曾经对班上学生做过调查,有明确理想的不足50%,其中还不乏随便说说,根本就不算内心追求的。甚至还有同学一脸茫然地反问,游戏打通关算不算理想?这自然是病例,但是在广大中学生中间还真是司空见惯的。这样的学生考上大学后,因为没有特长,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随便选专业也是正常的,即使上研究生也只是为混文凭随便选方向;这样的毕业生走向社会,怎可能胜任匹配高学历的职位呢?所以,教育过度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埋下祸根了。此阶段尊重学生兴趣,培养并发展学生特长,使学生不仅能学好基础课程,完成初中课程目标,而且能学有所长,是至关重要的。这特长也许不面向将来的职业方向,但是有几年持续的学习,基本也可巩固了特长,稳定了兴趣,对大学之后的选修专业肯定会形成影响,也必然对职业生涯有所影响。

要想把培养学生兴趣特长落到实处,必须提升面向未来职业的专业技能类的课程在所有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各地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地方课程,设置校本课程,以供学生个性化、有兴趣地选学。其实国家课程中也有很多偏重于技能发展的内容,只是一些原有专业技能学科的教材编写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劳技教材中还保留打补丁、折纸灯笼这些20年前教材中的内容,对现在的孩子而言,离现实生活太远。再说,这样的手工活,对未来职业确实没多大作用。学校要组织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以切实把专业课程落到实处。

国家、地方、校本三级教程累加起来还是挺多的,如果要求学生全修,那就是教育过度了。笔者认为,初中阶段除了中考学科,其他的都可以以兴趣班的形式、走班的形式存在着,如劳技类的园艺班、体育类的足球班、计算机类的机器人及航模班;中考学科也可开设一些可提升能力的兴趣班,如数学类的应用班、奥数班,语文类的写作班、国学班。每周固定时间上课。这种形式相当于把大学阶段的选科往前延伸。在学生选班前,教师要对其兴趣特长有所调查了解,不允许无关兴趣的以及不负责任随随便便的报班行为存在,因为,实践发现,航模、园艺等与中考关系不大的兴趣班参加的同学较少,而且容易被当成副科,有空就来,没空就不来,也不认真完成作业,作文班、奥数班等却人满为患。

二、适度调整基础教育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方式

虽然20世纪国家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21世纪又经过几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力求教育效果指向综合素质而不是考试分数的方向性,但是长期形成的重知识、轻能力的理念仍是根深蒂固的。目前,国家层面已研制出台了基础教育各学段的学生核心素养目标,此举有望从制度上扭转师生的教学观,但是所有关于理念的转变不可能是令行禁止的,任何课改也都不可能是自上而下一蹴而就的,要想消除教育过度现象,我们必须先分析中小学一线课堂的弊端。

1.教育过度表现为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

明朝刘元卿的《应谐录》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盲子过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这个故事里的盲子自桥上失坠后为什么双手紧握栏杆,害怕坠入深渊呢?因为他不知道下面是一条涸溪,别人告诉他实情后他还不相信。大凡教育人都知道,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的已有知识才能做到矢不虚发,教有成效。而身边总有一些教学“认真”得让人害怕的老师,恨不能把“回”字的四样写法也教给学生。在数学学科中,他们能把一种题型反复训练后,力求使学生见到这些数字、线段、符号就像亲人般熟悉,不要动脑筋就能知道谁谁等于谁。教育过度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少了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与感悟,使数学学习少了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升。

过分的不放心,不敢放手,是中国式教师的心魔,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是他们的武器,各种教辅资料,只要有沾得上边的练习就布置去做,题海战是他们的战术,孩子书包越来越重,各种测试越来越频繁,试卷越来越难,考分越来越高,但是这样死缠烂打式注入的知识并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驻留多久,更难期待若干年后能被运用到工作中创造出社会价值。此等教育过度是内容教得过度,时间花得过度,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增长,而且这样面面俱到传授知识的过程反而禁锢了学生心智的成长,束缚了学生各种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适时适度的教学内容,才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教者要紧扣学科课程标准施教,不要浮躁,不要随意拓展内容乃至增加难度。

2.教育过度表现为自主学习的缺失与合作探究的“泛滥”。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各门学科都在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师主讲模式已经渐渐被大多数教师所摒弃,反复读、反复抄、反复默、反复练的机械模式也仅有少部分“顽固分子”还在坚持,所有的公开课以及不少家常课,都引进了“讨论式”“建构式”的欧美风,一时间,没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就是问题课堂了。殊不知,万事物极必反,当教师对理论的理解没有深入的时候,操作就容易走向误区,“自主、合作、探究”不能简单地甩手让学生自己学,不能要求孩子们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而是要有效指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自主学习是合作探究的前提,也是其目的。没有充分的自学,合作就是众人围观尖子生而插不上嘴。然而很多课堂,特别是精心设计的公开课,把自主学习当成了一掠而过的开场白。还有些教师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形式化地把讲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备课上课,尽量不提要求、不论褒贬,只是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和表达。曹文轩教授曾经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评点中明确指出,这种貌似尊重学生的放任自流,其实是教师的不作为。何况,一个学生能讲并不代表他学会了,更不代表其他学生被他讲懂了。真正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能通过主动的查找资料、分析、思考,达成学习目标。这个目标需要教师根据学情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否则,学生就不会有自学的正确方向。这两种模式虽然都安排了自主学习的环节,但不是“过了”就是“不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难以形成。

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式学习,《诗经·卫风》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提到了合作学习的思想,经过了长期的填鸭式应试教育的桎梏后,在课改的号召下,合作学习思想终于经由西方教育理论家的研究提炼,又重返中国课堂。合作学习不是几个同学“1+1=2”的简单思维结合,而是大家带着共同的目标一起思考、探究、学习,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对问题的认识的过程。合作学习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置,过于简单的题目会浪费合作学习的时间,过于难的题目学生找不到思路,得不出答案,同样是浪费时间,都没有探讨研究的价值。教师要选择适度的问题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并在过程中及时指导,随时指出正确的探究方向。

三、适时适度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如果每个学段都以考分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面向考试的教育就永远不会“过度”,因为最厉害的学霸也没有能力做到每次每科都满分,这样,教育就永远走在追求更高分数的路上,永远不自觉“过度”,却又年复一年地在加剧过度。这里的“追求”是努力钻研书本知识以求考试得高分,但实际上,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结果无论分高分低,对教育本身都是投入过度的。因为静态的知识只化成考分停留在试卷上,而不是形成能力伴随学生终身,进而得以创造财富,回馈社会,建设国家。

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试卷影响文凭,文凭与职业能力却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改变学习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在学好基础课程的同时尽力发展自己的特长。虽然罗家伦、钱钟书、吴晗、臧克家等数学不及格甚至零分的语文尖子生在当今社会没办法被破格录取,但是可以断言在某方面有杰出才华的人必不会被社会遗弃,比尔·盖茨、乔布斯不都是没有高文凭而有所成就的吗?由此可知,缺了文凭,靠才华一样可以吃饭。如果把学生都禁锢在应试的框框里,整天纠结怎么也考不上去的那些分数,磨平了棱角,消除了自信,即使提高了一点点分数,于人生也是无益的,于教育投入而言更是浪费的。

笔者要为很多地区施行的中考特长加分录取制度点赞,这是教育评价机制调整得更优化的表现。笔者所在学校承担的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让学生‘带得走’的经历教育实践研究”,其中提出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两种评价方式值得采纳:一是过程评价,由各任课教师根据各学生单位时间内课堂参与情况做出总体评价。二是成果评价,学生在班级、年级、学校、社会四个层面上展示学科阶段性学习成果,内容自主,形式不限,班级展示人人参加,然后层层选拔,优胜劣汰,择优晋级。这些由教师把握的适时适度的评价带有人文的温度,有利于鼓励、促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能有效引导学生重视有用的能力、素养的提升,保证学习成果的社会应用价值。

诚然,身处教育体制内的我们要做的是切实思考如何使教育达成该有的最大回报,使每个孩子十年寒窗学有所成、学有所长。短期内,我们仍然无需就评价的方式方法苛责社会,但是教育工作者应该不忘初心、矢志不移,给学生以适时适度的教育,杜绝教育浪费,在学生由基础教育通往职业人生的道路上书写重要的篇章。

(作者为江苏省海安县海陵中学副校长)

猜你喜欢
过度探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题解教育『三问』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