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杰
记叙文命题作文,学困生如何走出困境?
■董杰
我送给学困生三句话:
☆把题目演绎成故事
☆用故事表现出主题
☆将主题蕴含于细节
首先,写记叙文从狭义上说就是写故事。因此,命题作文便可以看作是把题目进行扩展、加工,进而演绎出的故事。其次,我们不是为了写故事而写故事。写作是要通过故事表达某种思想情感或哲理,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最后,不要在文章末尾“喊口号”,而是要将主题蕴含于故事细节之中,让读者通过品读细节去感悟。
我还教给学困生一首歌:
记叙文写作歌
紧扣文题不放松,篇章结构自分明。
六大要素不可少,一条线索贯其中。
记叙描写分详略,抒情议论巧点睛。
人事景物情理意,千古文章七字通。
偏题、跑题常常是学困生作文中的硬伤,对他们而言,紧扣文题是写好命题作文的门槛。简便易行的做法是:开头第一段用上题目中的关键词,主体故事一定要围绕关键词展开,故事细节应体现关键词的意味,结尾处的点睛之笔应升华关键词的意味。
文章分段不合理甚至不分段、结构混乱、书写潦草也是学困生写作时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合理地安排篇章结构、工整地书写,让文面看起来像个样子,这是容易做到并且能够做到的。至于文章的内容与表达,可以慢慢来。
不少学困生的记叙文常常写得云里雾里、不着边际,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写清记叙文六要素。因此,我建议他们宁可实实在在地写清六要素,也不要随随便便玩花样。
线索好比贯穿文章的筋骨,没有线索的记叙文容易“散架”,多数学困生对这一点是没有理性认识的。为此,我以教材中的部分经典篇目为抓手,引导他们先从明线学起,再逐步引入暗线。例如,我告诉他们,《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展开叙述的。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抒情和议论。学困生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平铺直叙,拙于描写;主次不分,详略不当;抒情虚假,议论肤浅。因此,我建议他们在笔墨安排上不妨以六分记叙、三分描写、一分抒情和议论为比例,记叙重在“顺”,描写重在“细”,抒情重在“真”,议论重在“深”。
千古文章如烟海,学困生往往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何“一言以蔽之”呢?我教给学生七字要诀:人事景物情理意。天下文章或写人或写事或写景或写物,以此传情达意明理。当然,这七个字所指向的内容不是独立的而是交融的,理解了这七个字,便明白了文章写什么、表现什么。
建构起了这样的宏观理念,种种写作困难或许都会迎刃而解。
1.理解。
例题:每个人都有一把钥匙
“钥匙”的本义是开锁的工具,如果只写本义,显然没有读透题意。因此,我们更应揣摩其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于是,“钥匙”既可以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方法,也可以是解开心扉、拨云见日的心态,还可以是在克服困难、实现理想等过程中最适合自己的途径和方式等。
2.发现隐性要求。
例题:也是一堂语文课
题面中的隐性要求,常常是由副词等修饰限制性成分携带的。揣摩可知,文题中的“也”字限定了所要写的一堂“语文课”并不是真正的语文课,但从某个角度看,它又与语文课的特质具有相似性。例如,在街头调查不规范用字、中秋赏月对诗、收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选材,均是正确的审题。相反,写日常的语文课,或写参观博物馆中的银缕玉衣等与语文并无密切联系的内容,都应视为偏题。
3.明确写作重心。
例题:今天真好
从时间上看,写作重心应该是“今天”,不排除可以写昨天、前天等过去的时间作为反衬;从情感态度上看,写作重心是“好”,不排除可以写点不好的内容作为反衬;从程度比较上看,写作重心应该是“真”,如果仅仅是一般的好则突出不了重心。
4.挖掘文题内涵。
例题:带一本书去旅行
不少学困生写这道题都会流于表面,仅仅就题写事,带了一本书去旅行而已。其实,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个综合性学习主题就是“背起行囊走四方”,旨在引导学生把“读书”和“行路”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人生打底子。学困生如能挖掘出这个内涵并以此立意,文章定会更有深度。可见,挖掘文题内涵是文章立意价值凸显的关键所在。
5.结合材料、提示语。
例题:生活中的趣味,有些是从苦中得来的。比如,苦涩的“柳叶儿”为作者宋学孟的童年抹上了一丝亮色,艰苦的历险将汤姆·索亚带进了神秘新世界,风雪苦读让宋濂体验到求知的兴味……
请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感悟,以“苦趣”为题,写一篇文章。
如何理解“苦趣”,对于学困生而言显然很有难度。不过,命题者已经在题目中写了一段提示语,其所列举的三个例子可以概括为:宋学孟的童年之苦、生命之趣;汤姆·索亚的探险之苦、神秘之趣;宋濂的读书之苦、求知之趣。这样一来,“苦趣”的意义就被明确为“苦中之趣”。可见,提示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实际上是在为审题立意做好铺垫、指明方向。
1.立意的基本原则。
第一,立意要明确,不雾里看花。有的学困生心中有明确的主题,但文章中没有表达出来;还有的学困生在写作之前就没有考虑过立意的问题,完全是稀里糊涂地写。对于第一种情况,教师应重点帮助他们解决词不达意的问题。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应教会他们“三思而后写”。
第二,立意要阳光,不消极颓废。发泄对学习、对老师、对学校的不满情绪,渲染“早恋”情结,夸大个人“不幸”的命运……凡此种种,均反映了学困生的消极心理。作文也是做人,阳光的立意既能让文章传递正能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困生走出心理阴霾。
第三,立意要忠实,不虚张声势。立意阳光,传递正能量,不等于搞“假大空”,忠实于命题意图的立意才是有根基的、有价值的。
第四,立意要新颖,不流于俗套。学困生作文的立意往往流于俗套,同一个主题从小学写到初中,毫无新颖之处。这暴露出他们写作思维上的简单。对此,我鼓励学困生要敢想敢写,力避重复。
最后,立意要高远,不肤浅低俗。学困生作文的立意亦难免流于肤浅,缺少思考的深度,这与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程度有关。对此,我指导他们从情感体验、哲理感悟、道德认知等角度去思考揣摩,逐渐成熟。
2.立意的基本方向。
首先,情感体验方向。如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对往事、人物、风物的怀念、赞美等。
其次,道德认知方向。如宽容、感恩、诚信、勇敢、善良、悲悯等。
再次,哲理感悟方向。如从生活细节中提炼出的规律性认识、生活真谛、生命意义等。
当然,以上几个方面既有侧重也有交叉,应根据作文题目灵活处理。
构思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材。
首先,立足选材的起点,依托题目进行扩展联想。例如“带一本书去旅行”这道题,谁带书?带什么书?去哪儿旅行?起因如何?过程如何?结果又如何?……这些问题,都要在这一阶段思考清楚。
其次,瞄准选材的终点,围绕立意择优选取。例如“也是一堂语文课”这道题,同样是写参观博物馆,观赏银缕玉衣这个选材更像是一堂历史课,而欣赏历代书法才更符合题目命制意图。
再次,把握选材的标准。要多写自己的事、身边的事、细小的事,这样的事才易上手;要尽力写新颖的事、典型的事、有价值的事,这样的事才易出彩。
2.用材。
写文章亦如做菜,学困生就像不高明的厨师,有时即使选到了上好的材料,也未必能做出好味道来,其原因主要在于不会使用材料。
首先,要突出材料的核心价值,为题所用,为意所用,这样,文章的主题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彰显。不少学困生对所选材料缺少深入思考,不能很好地挖掘出材料的核心价值。例如,“只是因为_______(那个人/那本书/那条路)”这道题,选材的核心价值应在于那个人、那本书、那条路为什么是唯一的原因,否则,再好的选材也被糟蹋了。
其次,要改变认识材料的角度,翻新价值取向。例如,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这个很“俗套”的选材,通常都是表现父爱、不怕挫折、坚持就是胜利等立意。然而有学生却能在叙写故事之中巧转笔锋,写爸爸教“我”如何控制直行的方向,“眼睛要一直向前看,向远处看”,并由此引申出要把握人生的正确方向,“不能目光短浅只盯着眼前,否则容易跑偏”,最终完成了主题的升华。这一点尽管对学困生而言难度较大,但也应当是努力的方向。
3.列纲。
列纲就是列写作提纲,主要是把审题、立意、选材、用材等内容以提纲形式列在草稿纸上。对于学困生而言,这点尤为重要。如果说写文章像盖房子,那么,列纲就像绘图纸,只有按图施工,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写作过程的无序、卡壳与偏离等问题。列纲过程中,要把记叙要素、记叙人称、记叙顺序、记叙线索等事项加以明确,按照文章段落结构画出脉络图,然后,便可以按图“施工”了。
当然,要写好命题作文,学困生还面临语言表达、阅读储备等困难。因此,对学困生的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作者为江苏省睢宁县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