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语言模因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策略浅析

2016-04-11 15:14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模因传播

黄 婧

(信阳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基于网络语言模因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策略浅析

黄婧

(信阳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本文运用模因传播模型,分析了网络语言形成与传递的方式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运用网络语言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步策略。

关键词:网络语言;模因;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语言是网络发展背景下孕育出的语言的社会变体,是当代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与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异、求快的心理相契合,是当代大学生热捧的对象。网络语言往往能够有效地第一时间反映和表达时代发展、日常生活和个人情感,具有简约性、丰富性、不规范性等特点(《论网络语言对高校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教育对策》郑琼)。同时,网络语言往往能在人与人的传递间高效复制和变异,既便于传播,也便于修改[1]。以2014年年度网络流行语“且行且珍惜”为例。该流行语原本是马伊琍微博中的话,全文为:“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经过网友的跟帖转帖,一夜间“且行且珍惜”在网络上走红,并延伸出多种变体,如“吃饭虽易,减肥不易,且吃且珍惜”、“学习虽易,考试不易,且学且珍惜”、“创业虽易,赚钱不易,且行且珍惜”等等。

这种高效的能产性使得网络语言一经出现就能快速广泛地传播。就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这种高效能的传播方式能有效提升工作的时效性和创新性,但“鱼龙混杂”的网络语言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而模因论能够有效地分析和解释网络语言的生成和传播方式,我们也能在此基础上针对网络语言的生成和传播特点,更好地利用这类新型语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1模因概述

模因论(memetics)衍生自新达尔文进化论,专门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模因论认为,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模因(meme)一般是信息通过被模仿而复制,而后在模因的携带者[即宿主(host)]间进行传播。模因充当复制因子,而模仿是模因的主要传递方式。模因除了人与人之间直接传递,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途径传播。

模因可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基因型模因的特征是“相同信息的直接传递或异型传递”,而“表现型模因”的特征是“不同信息的同型传递”,在模因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异[2-3]。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从网络中产生并应用于网络社交的一种语言 ,包括字母、标点、符号、图标(图片)等多种组合,同样包含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

2网络语言与语言模因

2.1模因传播过程

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模因的携带者为宿主,宿主携带并传播模因的过程为“复制”。模因总是通过被新的宿主选择而开始传递。

关于模因是如何衍生和传播的,Heylighen认为,成功的模因传播一般会经历“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4]。网络语言的传播同样遵循这一传播周期。

2.1.1第一阶段:同化(assimilation)成功的模因必须首先“感染(infect)”宿主,被宿主接纳并识记。这里的“宿主”一般即传播者。而为了保证能够顺利“感染”宿主,并成功由宿主传播,模因必须具备易辨识、易理解和易接受这三个特点,同时还需使宿主确信该模因的真实性,并愿意主动传播[4]。

具体到网络语言,其本身就具备简洁、新奇、通俗等特点,恰好迎合了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异的思想,因而容易在交际过程中被发现和识记,也因此更容易受到关注与追捧。

2.1.2第二阶段:记忆(retention)模因在宿主记忆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有机会被“感染”给其他宿主。值得一提的是,记忆本身具备较强的选择性,只有少数模因能通过筛选留存在记忆里,而这一部分往往成为“强势模因”。记忆依据信息的重要性程度和信息的重复率对模因进行筛选。也就是说,表义明确、被反复强化后的信息更容易被宿主记忆,也因此更容易传播[4]。我们发现,常用的网络语言通常也是简单明了、易于记忆和理解的,少则一两个字,最多也只有十几个字,如“囧”、“有木有”、“宅男”、“山寨”、“然并卵”、“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等。

2.1.3第三阶段:表达( expression)为了得到广泛传播出去, 模因必须从由抽象的记忆转化成实体,而这个过程就是“表达”。话语(speech)是最有效的表达手段,文字、图片、行为甚至装束都是常用的表达手段。宿主的表达往往以对模因的认知为前提,宿主更倾向于表达那些有趣、方便、易于公开的模因。网络语言通常能够形象生动地传递出人们对日常生活的体会和感悟,其“表达”手段通常为文字、数字、图片和符号。

2.1.4第四阶段:传播(transmission)为使交际对象易于理解和感知,“表达”通常需要高效又低耗的实体进行传播。这种实体通常称作“模因媒介”。如日常交际以声音为传播媒介,信息可通过电话和书信传播。常用的媒介还有书本、图片、手工艺品甚至CD。网络流行语多起源于口语和网络,网络就是最高效而又低耗的“模因媒介”,人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复制和转发,而网络流行语就是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

以上这四个阶段系统地解释了人们复制和传播模因的全过程。这四个阶段不断循环,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模因在选择过程中被淘汰。对于网络流行语来说,其成功的基础是能够引起网络受众的注意力,使之形成较强的记忆,并获得其思想上的认同和接受[5]。

2.2网络语言传播的特性

事实上,不同的网络流行语之间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竞争成功便能为宿主接受和采纳,并用于表达。有些网络新词,在被长期模仿和复制传播后成为常用词,如“给力”、“楼主”、“潜水”等;而有些则在长期的筛选中逐渐淡出日常交际,如“伊妹儿(e-mail)”、“ICQ”、“GG”、“MM”、“部落格(blog)”等。为了方便识记和传播,网络语言也因此“进化”出适合传播的特性 ,而这些特质成了网络语言得以迅速变异和传播的前提。归纳起来,这些特性主要有:

2.2.1时效性和实效性网络语言能够第一时间表达社会生活现象和个人情感,通常是简短的、形象化的表达,通过网络能够实现在线连接,速度极快,同时语言表达非常“接地气”,能够在较短时间能被大众接受。

2.2.2创新性与新鲜感网络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旧词新用”和语码混用现象,这使得网络语言能够图文并茂、轻松诙谐地表达反语、调侃等情态。如“躲猫猫”、“范跑跑”、“打酱油”等都具有超越字面意义的情态义,使用起来也更形象、更高效。

2.2.3易于表达网络语言因简洁易使用得以盛行,因易吸引人的注意而得以快速复制和传播。如许多简写模因(如“BBS”、“BT”、“然并卵”等), 形式简洁,能够以最少的字句充分表达意图,受到网民的欢迎。

3如何让网络语言模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用

网络语言是当代大学生最常用的社会语体,但不可否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语言就像一把双刃剑,其易于复制传播、形象生动的特质有利于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距离,能够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创新性。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语言高度的时效性和创新性,使其携带有大量当下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由于教育者受年龄、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往往较难自如使用网络语言,与大学生实现实时对接[6]。另外,网络语言传播速度快,而网络又往往缺乏对网络语言有效的筛选和监管,网络的自由性与随意性赋予了网络语言一定的负效应,网络上难免出现一些非法、低俗用语,网络语言甚至可能成为宣泄、攻击的工具。因此,要想使网络语言真正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工具,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3.1从源头上解决“同化”问题

成功的模因的第一步是“同化”,即必须首先“感染”宿主,被宿主接纳并识记,才能实现传播。也就是说,对网络语言的认同感是网络语言得以传播的首要条件。应对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更有效的做法应是“疏”而不是“堵”。通过行为自律意识和主体责任意识教育,在尊重大学生自主选择和偏好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培养学生认知、鉴别和取舍网络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自觉舍弃与法律法规、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相悖的网络糟粕。

3.2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筛选和监管

上文提到,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的四个阶段都有一些模因在选择过程中被淘汰。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来阻断不良信息的传播是有效屏蔽的方法。例如,从网页上抓取含有歧视、粗鄙意蕴的词语并进行屏蔽;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同时,要防止他们将古典诗词恶搞成内容不健康的“顺口溜”放到网络上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类似“十动然拒”“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等无厘头缩略网络词的使用。

3.3强化良性模因

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按照网络语言模因对大学生的影响暂且将其分为良性模因和恶性模因。按照模因论的说法,重复次数越多,模因越容易被宿主识记,越能有效地传播。强化良性模因,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意见领袖的示范作用,使其经常出现在学生关注的主流媒体上,在“网上”“网下”创设健康向上的语言大环境,使良性模因同时成为强势模因,增强网络语言中精华部分的生命力,让好的网络语言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如“给力”的广泛使用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示例。“给力”一词因搞笑动画《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悟空的一句台词“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而流行。随后,“给力”成为网络热词。由于其强大的表现力,“给力”一词甚至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辽宁卫视、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等主流媒体,并被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主流媒体的认可和广泛使用夯实了“给力”这个网络新词的常用词地位,也以实际行动突出了积极健康的网络价值导向。对其他有积极意义且表现力较强的网络词语同样可以参考此类方法。

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也为新时期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更多挑战。模因论解释了网络语言的生成和传播规律,基于这些规律,我们可以从源头和传播过程中完成对网络语言的监管和取舍,丰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在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上取得新突破和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进.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3-58.

[2]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08-114.

[3]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变体的应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2):132-139.

[4]Heylighen,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J].Proc Int Congress on Cybernetics Namur:Association Internat De Cybernétique,1998.

[5]祖利军,李晓红.网络语言中的模因[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2008(3):93-95.

[6]郑琼.论网络语言对高校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教育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编辑:严佩峰)

收稿日期:2016-02-22

作者简介:黄婧(1990—),女,河南信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978(2016)03-0134-03

Th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ategy Based on Network Language Meme Replication

HUANG Jing

(Media College,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 46400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internet phrases generate and spread,and also the characters of them.Based on the analysis above,the paper proposes three strategies for making good use of the network languag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network language;meme;spread;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模因传播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