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 顾玉娟
让“交流”闪动小学数学的真谛
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 顾玉娟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智慧的共享和情感的交融。当前,很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毫无学习兴趣而言,长此以往,必将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应立足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中把握知识的本质。
小学数学系统性很强,前后的知识点有着紧密的联系,新知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在数学教学中,只要做好铺垫和延伸工作,就能引导学生进行很好的正迁移。当然,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发挥互补作用,帮助学生很好地内化新知,提升学习效果。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在大屏上出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问这两个平面图形,哪一个面积更大一些?这时有学生说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一些,也有学生认为梯形的面积会大一些,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无法统一。教师此时微笑着问:“有什么好办法进行比较吗?”有学生提议将它们的面积分别算出来,然后进行比较。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学生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根据面积计算公式,直接进行计算,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没有学会。怎么办呢?学生们进入了探索、交流中,纷纷和同伴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全班集体交流时,学生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求出梯形的面积:方法一:将梯形分成2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方法二:将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方法三:再补一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这3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认为这三种方法,都是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答梯形面积计算这个问题的。那哪一种方法更好一些呢?学生们进入了下一轮的交流探讨中。
学生的知识障碍是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下落的重要原因,而知识障碍的形成主要是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教师缺乏有效的引导,不能让学生感受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差异,而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凸显和暴露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深化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上述案例,教师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探索、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知识抽象、枯燥,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善,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产生认知困惑,这就是教师应帮助学生突破的教学难点。因此,教师应精心研读教材,确立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放手让学生在这些学习的“障碍”处进行探索、交流,让学生用流畅、清楚的语言,找到有效的理解思路。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4厘米,就可以变成一个正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96平方厘米,原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显然,这道题目的难度较大,如果让学生直接列式解答,错误率很高。学生们看到题目后,教室里陷入了沉默,不知道如何解答。该怎么办呢?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进行讲解,而是调动学生交流的欲望,让学生们讨论如何化解难点,达到有效解题的目的。学生们开始和自己的同伴进行交流:
生1:高增加4厘米,变成了正方体,说明这个长方体的底面是一个正方形。
生2:要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必定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但题目中并没有直接告知我们。
生3:告诉我们表面积增加了96平方厘米,就是前、后、左、右的面上共增加了96平方厘米,每个面增加的面积是96÷4=24(平方厘米)。
生4:这时就可以求出长方体的长和宽,24÷4=6(厘米),可以求出高,6-4=2(厘米)。
……
上述案例,学生在交流中,解题的思路逐步明朗,方法也渐渐清晰,避免了因解题没有方向而形成困惑,有效地突破了学习的障碍,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是有个性的学习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学习体验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灵动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构建开放性的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优化他们的思维过程,注重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让学生自由结组,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旨在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们分工明确,有负责用学具拼的,有学生负责观察的,也有学生负责记录的。有了明确的分工后,学生们用学具(等分的圆柱)进行了探索、交流,学生们经历了拼一拼、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后,在集体交流阶段,各小组成员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生1:可以将等分的圆柱拼成一个长方体。
生2:所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体的体积相等。
生3:所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
生4:所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体的高也相等。
生5: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应该是底面积×高。
正当教师准备总结时,突然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计算圆柱的体积。”教师微笑着说:“说说你的具体想法。”学生接着说:“可以用圆柱侧面积的一半×半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很有创意,引导学生进入了验证中……班上交流的气氛更热烈了。
上述案例,教师面对课堂中生成的意外,并没有搁置一边,而是调整了预设,将学生的创意思维进行了放大,让学生感悟方法的多样性,领略数学的神奇和魅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应重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本交流,在交流中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可以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