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镇范光湖小学 华占祥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四个关注点
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镇范光湖小学华占祥
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课,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课型。在上课过程中,它呈现的特点是以问题为载体,促使学生自主参与为主。这种学习活动,既不同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教师的直接讲授。那么,怎样才能通过问题引领,有效激发学生全程参与探究呢?在这种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中,应着重关注哪些方面呢?
“综合与实践”教学,首先是重在实践。在综合和探究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在主动性的应用中不断提升能力。在这种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全过程参与,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动脑,而且要积极动手、动口。在实践的初始阶段,关键点在于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遇到了新问题,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获得独特的个体经验。
比如,在苏教版三年级“我们的试验田”教学中,笔者首先诱导学生利用长、正方形面积和周长计算方法这一知识经验,解决了长、正方形菜地的面积。然后,在此基础上,出示了新的问题情景(见教材的图示)。
接着,把教材中三个年级麦地各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去掉,改编重组为新的问题:
如图,这片麦地长30米,宽20米,每个年级的种植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于是,学生遇到了学习困难,他们不知道每个年级的麦地占这块地总面积的几分之几。笔者就进行启发性提问:怎么办?有学生马上回答:从图上可以看出,五年级麦地是总面积的二分之一。追问:三年级呢?四年级呢……直到这一问题顺利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了“估算”经验,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在提升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积累了新经验。最后当学生用列举法解决了“用16米长的篱笆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苗圃,想一想:怎样围苗圃面积最大?”这一问题后,笔者抓住机遇,作为思考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探究思考。这种“课外延伸”,有利于个体独特的创造性经验思维的闪烁,也是“综合与实践”所期待的效果。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必须关注综合能力的培养。无论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还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都应该凸现综合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数学课堂的重要目标。所谓重视综合,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十分关注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同时,还包括数学与其他学科以及数学内部知识的综合应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应用能力。
比如,在苏教版四年级“我们去春游”的教学中,笔者曾经尝试对教材文本的具体情境进行改编重组,让教学内容更加有利于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在租车环节上,改编的情景是:玉峰小学四年级10位老师带着190位同学去苏州水上乐园游玩。大客车限载52人,每辆租金250元;小客车可载25人,每辆租金150元。问题是:怎样租车才能合理节约开支?在处理这个开放性应用题时,要诱导学生有序思考:大、小车怎样组合租?各需要租多少辆?租金总价各是多少元?然后还要进行比较,进行优选。此外,在此活动中,相类似的应用题还有购票问题和选择游玩项目等等,都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中,最关键点问题还在于关注生活,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点亮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针对这个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绝大部分的综合与实践课的最后环节,教师都会聚焦在“动手设计”这个环节。比如,在二年级“认识方向”的教学中,笔者增加了参观游览“亭林公园”的环节,让学生分成4个小组,带上指南针,分别从不同的路线出发。在初步对亭林公园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别设计出个性化的参观线路图,然后在班级里进行交流。这些活动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孩子从学校走向社会,用在数学课上获得的数学经验去服务生活,通过实践加深认知,巩固数学经验。同时,活动的内容还可能涉及各领域的知识,有利于实现跨学科的沟通与融合,不但对数学素养的提升有好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实践表明,综合与实践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动态生成过程。要不断优化教学效果,必须关注合理而详尽的预设,必须要在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上下功夫。
首先,要指导学生选好主题。主题是活动的中心议题,数学活动课主题的科学性,在于对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高度概括和整合。科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要以主题为题材,以活动为纽带,实现知识和能力的高度统一。我们的着力点,在于通过活动把知识和能力串联起来,让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能。因此,精心设计活动主题,就要努力选取切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上拓展探究空间。
其次,要始终锁定活动目的。活动目的是我们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理念下,它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等等,具有综合性和多向性。在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目标中,除了数学要求外,还包含信息处理、语言表述、合作交流等要求,使学生能有多种选择空间。例如,“我们去春游”最后的环节,我们还设计了“我们去春游”方案比赛,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是指主要群体,主体作用就是群体作用。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直接的活动参与者,他们对活动有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同时,他们不但有思维的碰撞,还有情感的交流。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所以,在活动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自主确定活动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做到全程“监控”,确保人人有活动,个个能参与,时时有指导。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切实做好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如果放任自流,或者袖手旁观,就无法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更没有办法做到适时调整活动方案。必要的时候,还要动态地微调预设的活动方案,使学习活动能够动态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