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 郑美芳
初中数学四环节教学法浅谈
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郑美芳
教学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按照一定的步骤和环节而展开的。就初中数学而言,若直接在课堂中把知识告知于学生,学生很难理解,那么,应用也就成了空谈。应用四步教学法,目的是要让以学生所熟悉的、直观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获得直观感知,以合作方式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获得感悟,在教师的点拨下,巩固知识,最后练习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结合数学实践可将数学教学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侧重点不同,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也有所区别。下面就结合数学教学实践做简要分析。
数学知识本身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抽象化概括,要理解知识,若有一定的基础作为铺垫,那自然很容易,若学生尚未有前认知,那就需要以直观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如“有序数对”的概念,若课堂中直接告诉学生在直角坐标系内可用两个点来确定一个位置,学生不容易理解。而若能借助看电影时的座位,要去某某同学家玩的时候看地图(平面图)等生活案例来进行,学生就容易理解。借助这些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再探究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数学教学中,切勿忽视直观方式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影响作用,相反要能借助直观方式来帮助学生形成感知。如“轴对称”的概念,先引导学生看图(具有轴对称特点的生活中的实物图,如京剧中的脸谱、天安门等)并说其特点,通过折叠而体会“完全重合”这个概念,这就能为学生理解概念奠定基础。又如“变量与函数”中,学生对“常量”、“自变量”等概念是较为陌生的,教学中以看电影、实验弹簧、温度变化等作为引导,让学生从熟悉的案例中去理解,效果就会更好。
学生建立了感知,但此时对知识的理解还属于表层,没有深入。要让学生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理解知识,还得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能真正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从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来看,以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学生体验不丰富,理解较为困难。在教学中,若能借助问题、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效果则会更好。
以“正比例函数”为例,要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函数就是y=kx的函数,同时还要理解其限制条件,即k是常数,k≠0,在教学中,先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列出解析式,如l=2πr;S=30t;h=0.5n;T=-2t,由此而组织学生对上述解析式的共同特点进行交流。在整个过程中,y=kx是学生通过交流而得到的,教师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其共同特点。对于限制条件,则可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而代入具体数字思考。如当k=0时会是怎样的结果。在数学课中,为让学生能主动参与交流,一是要创设良好的气氛,二是要精心设计好活动,三是要对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通过讨论交流和互动,学生对新知有了理解,但此时学生的理解还不够系统,需要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在初中数学课中,这个环节很容易被忽视,多是教师简单地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要掌握什么。其实,这种小结方式是一种效度较低的方式。如上述的正比例函数中,小结环节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正比例函数,其形式是如何的,要注意什么,教师倒是三两分钟就讲完了,那到底学生掌握没有就不一定了。
其实,该环节是一个系统归纳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能交由教师来完成,而应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系统整理,深化体验。在正比例函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正比函数的概念和特点进行探究后,教师可给出一个具体的解析式,如y=2x,引导学生根据解析式来概括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虽然学生的语言可能不够准确,但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思考和总结,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学生说了以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补充,这样,可更好地帮助学生总结。
提到应用,更多地教师会想到练习,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作业是一个巩固深化、应用拓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简单应付,而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丰富练习方式。否则,学生怕练习,不会积极地参与,练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练习的形式一定要采用学生所喜欢的。例如,活动式练习,计算类的练习,分小组比赛,学生就较为积极,如有理数中要通过练习而让学生巩固正负数之间的加减乘除计算,就可用该方法。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要讲究“精”而“准”,“精”就是题要少,让学生能完成;“准”则是强调针对性。例如,全等三角形中对“边角边”判定的应用,练习就要围绕如何找“边角边”这几个条件进行。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实践,以此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如轴对称的学习后设计轴对称图形,如相似三角形学习后收集生活中应用到相似三角形的案例等。
近年来,随着新的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依然固守传统,而要积极以新的课程理念来武装自己,在对原有教学模式利弊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新的模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中,要能充分立足于学生主体,让学生多参与,获得体验,这样的数学教学才会变得更为有效。
[1]潘鲁敏.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6(04).
[2]陈锦凤.理解性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5(13).
[3]曾宁.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方法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