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李堡镇初级中学 储卫卫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初中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江苏省海安县李堡镇初级中学储卫卫
审题是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而初中阶段又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要抓住初中这一重要时期,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着重强调,重点培养,使学生的思维机制更加完善,求学态度更加严谨。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提出可行的审题策略,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审题能力,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初中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做到大量的数学题。但很多学生会发现,有一部分题是自己会做,但是总是因为审题不清而导致最后的失分。为此,感到很苦恼、遗憾。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密切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科学培养。可以借助学生的错题,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平时读题的误区,以更好地改正,还可以为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审题,还可以引导学生挖掘题中深层含义,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审题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由于审题不清而出错的情况。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借此,让学生总结审题经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拿出一道学生常常出错的练习题,让学生亲自寻找出错的原因,并将其改正,以加深学生印象,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通过投影仪,为学生展示了一道练习题,并附上其错误的解题步骤。问题:小明9点50时从家里出发,赶乘11点的火车,已知小明的家到火车站距离为10千米,到达火车站取票、安检、进站等一系列的手续需要20分钟,现在小明以3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走了1千米到达公交站,并坐上车,请问,公交车的速度至少为多少,小明恰好能赶上火车?答:11点-9点50分=70(分钟),70-20=50(分钟),设:公交车的车速为x千米每小时,1÷3+(10-1)÷x=50,教师让学生寻找其中的错误点。有学生读完一遍题后,根据题意,列出了算式,发现自己的结果,与答案是完全相同的,立即意识到,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于是,开始更仔细地阅读、分析题意。很快,就有学生发现症结所在,忽略了其中单位的不同,一个是分钟,一个是小时,而大屏幕中展示的解题过程,没有考虑单位的统一问题。学生经过对此错题的分析,也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于是,教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注重将其关键词用笔圈出,以起警示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错题,让学生意识到准确审题的重要性。并借助错题,教给学生一定的审题技巧,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审题能力,间接地提高了解题正确率。
数形结合思想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够将复杂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简单形象。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下意识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学会将文字转化为图形的形式,借助数学图形审题,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审题效率,间接地提高学生解题效率。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平行四边形ABCD,已知AD边的长度为10厘米,BD边的长为8厘米,那么AB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如果学生只是盯着这些文字,通过解读这些文字,最后很容易审错一些信息,从而导致错误的生成。为了提高学生的正确率,避免学生因为马虎而失分,教师开始选择引导学生绘制图形,将这些文字变成图形的形式。这时,有学生根据题意,画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按顺序在其图中标上A、B、C、D,之后,又根据题意中所给出的BD具体的长,连接相应的字母,并在其相应的线段上标上具体的数字。学生们边读题边画图,在做完这一系列的工作后,成功地将文字转化为图形。此时,学生不需要再阅读文字,只需要观察自己所绘制的图形,就可以对题意一目了然了。而且能够很直观地发现让求的AB边在一个三角形中,于是,学生利用三角形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知识内容,求得出AB的最后范围。
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借助图形审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审题效率,使得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理清题意。这种教学方法,将知识内容化繁为简,有效地活跃了学生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大多数的数学题,并不是简单地考查学生一个知识点,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巩固知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其中会有一些练习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并不是所有的都在明面上,它是暗藏在其中,需要学生的挖掘。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隐含条件,锻炼学生观察力,提高学生审题能力。
例如,在教学“不等式”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不等式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后,为学生设计了一道数学练习题:求不等式(a+1)x>(a+1)(a-1)的解集。学生在教师给出这一问题后,开始了计算求解。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只给出了一种结果“x>a-1”。很明显,学生的这个错误,是由于审题不清造成的。学生忽略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此时,教师就借此机会,让学生重新思考审视这道练习题,并让学生思考我们所学过的不等式性质的知识内容。很快就有学生反应过来,不等式的两个性质,一个是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整式,不等式符号不变。另一个就是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正数,不等式符号不变,如果是一个负数,不等式的符号要发生变化,大于变小于,小于变大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了这些知识点后,重新审读题意。学生们很快发现题目中还隐含着一些条件,而自己的答案正好是将此忽略了,以至于漏掉了一种情况,自己所给出的结果,只有当a+1>0时才成立。还需要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是a+1<0时,那么解集将为x<a-1;还有一种情况是当a+1=0时,也就是a=-1时,这个不等式将会是0>0不成立。综上所述,x的解集有两种情况,当a+1>0时,x>a-1;当a+1<0时,x<a-1。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让学生有了在审题时,注重隐含条件的意识,并间接地传递给学生一种审题技巧,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审题能力,推进学生有效发展。
总之,审题能力是学生具备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审题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学生解题效率的高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有利资源,设计一些审题策略,锻炼学生审题能力,传递给学生多种审题技巧,让学生会读、会审,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审题效率,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1]陈开龙,唐良仕.略论中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J].数学教学通讯,2008(01).
[2]陈锡滔.学生数学审题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1(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