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文化效应与价值实现——以西藏为例

2016-04-11 12:27项江涛
思想战线 2016年4期
关键词:价值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西藏

项江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文化效应与价值实现
——以西藏为例

项江涛①

摘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文化价值观的竞争日益激烈,文化被赋予了特殊的战略价值,被纳入到国家的战略层面考量。在我国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要构建均等化、标准化的现代公共文化体系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民族凝聚力,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一性”融涵区域文化生态的“差异性”;构建对“现代公共人文精神”认知的均衡性,构筑民族地区民众对现代文化的“归属感”,并以此引导多元文化需求的升级,从而实现公共文化体系的社会文化效应与战略价值。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错层;文化效应;价值实现;西藏

全球化以其巨大的“现代性”能量,冲击、模糊了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有形、无形的边界,引发了人们思想意识、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重构。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政治格局结构性失衡的巨大压力与文化霸权主义的扩张,引发了传统民族国家普遍的认同危机。文化建设亦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被赋予了新的战略考量。

在我国多元特殊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在区域多元的文化需求中,如何构建均等化、标准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其文化社会效应与战略价值,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的安定有序,并以此“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14/c_1113996899_2.htm。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战略与现实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同一性”中的“区域文化生态”差异

全球化巨大的解构与重构能量表现在国际文化领域时,便是各国激烈的软实力竞争。这种解构与重置的力量对多民族国家产生的民族与文化离心力不可小觑。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对于“如何对待民族地区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实依托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需求的差异性?”“是否存在可以包融区域文化生态差异并普遍适用于全国各地的标准化模式?”等问题,可谓是仁智互见。有学者认为,需根据地区差异构建区域适应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我们的观点是,在我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具有的“同一性”,可以融涵区域文化生态的差异性。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先进性”科学地回答了这一命题。作为体现时代特征并反映文化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领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文化旗帜与灵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14/c_1113996899_2.htm。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上体现了时代精神与先进文化的内涵,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性和文化的发展规律。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保障实现区域群体的文化权益,还是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先进性出发,区域适应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然融含在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构建中。构建区域均等化、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其民族与文化、历史与现实的依据。

其次,从历史过程来看,中华民族文化是包容多元文化于一体的多样性统一。多元一体的文化结构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文化实践整合形成的有机整体,凝结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与集体智慧,是可以将中华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得失、经验教训映照进其中的。中华文化是人类惟一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连绵延续的文化,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几千年的文化整合聚合了巨大的文化能量,中华文化正是以这种巨大文化能量与文化可塑性消解着近代以来空前的外来文化冲击。同样,在全球化语境下,面对文化霸权的横行,国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的挑战,要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巩固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共性,凝聚整合多元文化的向心力,以形成中华文化的合力。

再次,从现实来看,“大一统”的文化思想整合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结构。在微观层面,各民族呈现“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政治局: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社会结构》,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26/c_1110866377.htm。而在文化层面,中华民族的文化共性是融涵各民族文化个性的共性,我国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的差异性是辉映着中华民族文化共性的个性。*参见何星亮《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一性与互补性 》,《思想战线》2010年第1期。这一文化构成是构建“普适”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基础与现实依托。

在“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中,构建独立于主体体系的个性化系统,现实中不仅不易运作,且不易形成民族认同的合力。因此,对我国区域文化生态差异性的思考须纳入中华民族文化同一性中来考量,这种“同一性”体现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建设与文化价值观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同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体现了时代的文化精神,是能包容、跨越我国区域文化生态差异性的“普适性”与“同一性”,是引领我国各民族文化建设进步的文化旗帜。

复次,从我国区域文化差异性中看,各民族文化自知自觉水平参差不齐,客观上需要以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筑正确的文化认知。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不能只看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文化特色、服务对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如果只注意到这些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只强调文化的个性,往往容易无视文化发展规律,忽视区域文化的承载力与文化主体的创造性要求与历史责任。而这其中隐含的更为深刻的文化命题是:以民族特色为要求原地踏步、拒绝进步发展的文化,只能是一个自我否定文化主体地位与创造性智慧、日益边缘化、等待消失的文化。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对于此,漫长的历史与现实实践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

最后,从国际软实力竞争的战略态势来看,在全球化格局下,我国文化软实力输出能力不足,与各民族文化素养的待提升不无关联,这其中,需要以整体来涵养“肥沃”的、民族文化创新力赖以生发成长的文化土壤。在此过程中,多元文化于认知上的非均衡性,在现实中就容易形成文化的错层与认同的断裂。因此,不能因强调文化个性和差异性而忽视:我国区域文化生态的差异性,乃是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生态环境“同一性”中的差异性,是多样性统一中的差异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需要各民族同心同德的凝聚力,形成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强大的文化合力。以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生态的“同一性”涵盖区域文化生态环境的差异性。

二、弥平“文化错层”构建文化认知的均衡性

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 整体文化水平与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就西藏而言,由于特殊的地理、宗教、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西藏整体的文化心理呈内向型的闭合态势。在面对现代价值理念,接受新的知识体系时难免存有排斥性,产生文化上的误读,形成“文化错层”。

中华文化存在着同一性与差异性。“文化错层”不单指在文化表层各民族于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先天性差异,更是指各民族由于先天性的文化差异,在掌握文化知识,对国内外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进行文化解读,对国家、民族的发展进行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时存在的不对称性与产生的差异性。“文化错层”的实质指向文化的认知层面,是文化主体因文化认知的非均衡性所致的文化自觉能力之缺乏。弥合这种“文化错层”,对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并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应对国内外敌对分裂势力的文化颠覆与渗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弥平“文化错层”,构建文化认知均衡性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深化各民族民众对文化发展规律认知的进程。时代发展的规律亟须弥合现实中文化的错层与断裂,而文化认知的错层主要体现在文化主体对文化权利与义务的单向度认知上,在文化认同上体现为对中华文化“多样性”与“同一性”双重认同的分裂;在对民族文化主体的认知上体现为片面认知民族文化主体的继承之责,而忽视其创新之任;在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上,将文化权利等同于文化保护,看不到文化创新才是更为根本的文化权利,认识不到民族文化只有在创新发展中才能得以永生。

(2)乌伦古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在空间分布上,上游河段劣盖度植被面积和低盖度植被面积相互转化较为明显。1989—1998年,上中游河段劣盖度植被面积减少最为明显,而低盖度植被面积增加较为明显;1998—2002年,上、中游河段劣盖度低盖度植被面积均有所减少;2002—2006年,上游河段低盖度植被面积明显减少,而劣盖度植被面积明显增加;2006—2011年,上、中游河段低盖度、中盖度植被面积均呈上升趋势,而劣盖度植被面积明显减少;2011—2015年,上游河段低盖度植被面积明显减少,而劣盖度植被面积明显增加;中、下游河段植被覆盖面积变化较小。

在西藏,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与落后的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相对应的消极的思想观念,还以民族特色的名义盘踞于一些群体甚至是西藏民族文化思想的深处。如:封建农奴思想,封建迷信思想等,还在禁锢、钳制着西藏民众现代意识与科学理性的萌发。要弥合这种“文化错层”或断层,在文化建设领域须在以下几个维度着力:

首先,要通过更新扩大藏区民众的知识体系与认知面,培养其文化自知与自觉,以树立起现代人文精神与价值追求;在文化思想与价值观的建设上,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西藏文化教育体系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以构建起西藏民众文化认知均衡性的精神与价值基础。“在中国历史上,文字、法律和核心价值观的统一,不仅对维护国家的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凝聚全国各民族和海内外华人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何星亮:《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一性与互补性》,《思想战线》2010年第1期。

其次,在文化认同上,加大各民族与藏区人民的互动与交流,以消解或摆脱藏区相对封闭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思想意识的惯性固化,树立中华一体的文化认知;通过实现西藏民众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唤醒其文化的自知与自觉,使其认知到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同一性。文化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历史认同的定义来看,认同是在时间变化中的认同”。*[荷]克里斯·洛伦兹:《比较历史学理论框架的初步思考》,梁高燕译,《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文化的认同并不是恒定静止的,其会随着“文化的动态流变”不断地调整变化。从民族文化认同始,到中华文化认同形成,体现的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与时代进步的方向。让各族人民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四个认同”是认同的升华,是达成中华民族整体文化认知均衡性,弥合“文化错层”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向心力的文化纲领,是实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效应与价值的现实路径。

再次,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由于各民族在语言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即便是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亦有所不同。因此,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弥平“文化错层”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文化内容与价值观是标准化模式,而文化价值观的表达可以是灵活多样的。要深入研究藏区民众容易接受的讲述方式与思维习惯,通过培养符合文化发展先进性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西藏文化精英,实现西藏传统文化的转型,回应西藏文化发展的诉求,凸显西藏文化主体的历史地位,建立西藏传统文化的内生机制。以民族化的语言表达现代化的文化价值与理念,以多元、民族的方式讲述中华一体的文化故事。

总之,西藏特殊的区域文化生态与文化心理,部分阻碍了西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因子的融通,进而阻碍了新的公共文化资源形成,阻碍了西藏文化新生命力的焕发,这成为制约弘扬西藏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一现状,加快构建均等化、标准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关键,以现代先进的知识文化体系与价值观念弥平藏区的“文化错层”,构建起文化认知的均衡性,在保护、发展西藏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使得西藏文化的整合与转型有更好的预期。

三、引导多元文化需求实现藏区文化需求的提质增级

文化需求是人类自我完善发展的途径,其内容对塑造人的思想价值观念有根本性作用。文化需求有其复杂性,在西藏,要实现国家预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效应与价值,实现西藏文化的跨越式发展,需辩证地看待民族文化需求的差异。我国区域文化生态差异性显著,决定了区域群体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认知及文化需求的个性化差异。西藏相对闭合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得藏区民众的文化需求带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特点。故只有深刻认知西藏文化需求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以文化需求为导向,构建西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实现文化功效的最大化。

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而民族性的文化需求往往体现出对现代化的内在需求。这是西藏民众文化诉求的共性与主体需求,也是破解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困境的关键。受民族传统、文化程度与认知能力的影响,藏区文化需求呈现多样的层次性。因此,以国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与价值预期为判断起点,合理区分民众多样的文化需求,积极适应并引导多元文化需求升级,符合西藏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时代要求。

其次,树立藏区民众的科学信仰,构建藏区民众的世俗道德体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西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书屋、文化下乡等形式,在广大民众中树立起科学意识与理性思维,涤荡宗教、迷信思想及封建农奴思想的消极影响。文化教育与科学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与宗教信仰,实现从“神学宗教”向“道德宗教”的转化,是藏区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过程中意识形态的现代化转变。

再次,深化藏区民众对文化需求与西藏文化主体的认知,使广大藏区民众了解自身发展历史,全面认知西藏民众文化主体的文化使命,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对藏区文化需求而言,从区域文化生态差异性上看,虽然当地文化中存在消极的因素,但也应看到文化主体的现代发展要求。西藏民众不仅有文化继承保护的需求,更有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需求,而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中,西藏民众才能真正行使并担负起西藏文化主体的文化权利与历史责任。

文化需求的提质升级实质是思想价值观念的转变与提升。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需求与社会的需求具有同一性。这是引导西藏多元文化需求升级的理论与社会基础。中华文化的同一性是文化需求引导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需求引导的价值基础。社会、文化与价值基础共同构筑了实现西藏文化需求增质升级的阶梯。引导西藏民众多样文化需求的提质增级,需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化运动,发挥其价值辐射与带动作用,扩大影响面与认知度;以培养西藏民众对现代文化的“归属感”,构建“我们感”,使西藏现代文化需求由外在引导型转向为内在生成型。

四、文化需求与核心价值观相契实现文化效应最大化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功能与价值功效的充分发挥,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需求二者的紧密契合。现代公共服务文化体系的构建是二者契合贯通的载体,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引导多元的文化需求提质升级,使西藏民众文化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从而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弥合“文化错层”,达成各民族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反对分裂,消解有害文化,巩固基层文化阵地的文化目标。

西藏民众的文化需求与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契合是实现公共文化效应最大化的关键环节。西藏文化中虽有负面因素束缚人们的思想,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藏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开放的、活泼的、先进的……它以求真、求善、求美为终极目标,以博爱、宽容、奋进为行为准则”,*谢热:《藏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分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这是西藏民众自主自觉适应现代文化要求的文化价值基础,为引导西藏民众文化需求与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契合,提供了可行的文化途径。

首先,要把西藏传统文化中的良莠区分开来。以便分层文化对象与文化需求,有的放矢的定制“适应性”服务方案。在满足文化需求上既要有满足“共性”层面的整体安排,也要顾及“个性”层面的具体安排,使不同需求层次的人群能根据自身文化需求,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选择空间。而更重要的是,要区分这种文化需求是否符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总体要求,是否有利于“四个认同”。我们不能为一味地满足多样的文化需求而去适配多样的文化服务体系,而要去积极地引导,以此推动藏区文化需求的增质升级。

其次,充分发挥西藏城市文化辐射作用与窗口效应。西藏地广人稀,针对遥远而分散的农牧区交通等各种不便,应以西藏的城镇为文化依托,以拉萨为重点,发挥其文化与价值的辐射与引领作用。有学者提出,“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城市的区位优势的三大效应:一是‘示范效应’、 二是‘集散效应’、 三是‘窗口效应’,以及拉萨作为自治区的首府城市,除上述三层大的效应外,在全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还将担负起引导发展的龙头作用”。*洛桑江村:《西藏现代化的前列》,《经贸世界》2003年第1期。由此,应以年轻一代为重点,培育西藏人民群众文化学习与消费的意识和习惯,推动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出新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效益,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实价值。

再次,要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提高社会团体与群众参与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国家、社会、个人”三层价值目标指向,“国家、社会、个人”三者都是文化价值创造与传播的主体,社会团体与个体应广泛深入地参与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中。通过公共文化体系的整体构建提高广大藏区民众的文化素养,激发文化创新思维,实现“有的放矢地‘养文化’和‘培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文化活动的‘无根化’和‘泡沫化’。才能实现文化在民间的生机勃勃”。*索晓霞,蒋萌:《试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殊性》,《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只有藏区群众与个体的深度参与,才能把核心价值观内化成指导其社会实践的价值标准,才能创造产生出更多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与文化需求。

复次,为更好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功效的最优化,还要构建起回答现实问题的回应评估、调查反馈机制,用以及时面对重大的文化与社会问题,作出正确的回应与解答。及时准确把握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从而有的放矢地完善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文化功能。

最后,构建西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生关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到藏区群众的心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根据藏区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构建内生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藏文化共生共长的文化关系。在继承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承担起了发展与创新的历史使命,提升西藏文化的生命力。

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与价值引领作用,要依赖于形象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来实现。要发挥利用现代影视传媒与网络的现代性力量,把枯燥的理论说教以民族化、大众化的方式表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人文精神与价值取向内化于藏区群众的心里,外化于社会实践中。

概而言之,在西藏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西藏经济社会与文化跨越式发展*李志勇:《如何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学习月刊》2015年第11期。的国家实践。不仅保障了藏区民众文化权益与文化需求,同时可以疏解中华文化整合的内部消耗,实现西藏社会的安定团结、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只有实现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效应与根本价值目标,我们构建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责任编辑 甘霆浩)

作者简介:①项江涛,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北京,100026)。

中图分类号:D6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16)04—0078—05

Cultural Effects and Value Realiza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A Case Study of Tibet

XIANG Jiangtao

Abstract:With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the competition of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cultural values has been increasingly fierce all over the world, so cultural has been endowed with special strategic value and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strategies. In China’s diversified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 should integrate region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differences into the identity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contemporary equalized and standardized public cultural system, maintain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and enhance national cohesion. By establishing a balanced cognition of “contemporary public humanism”, we should cultivate the“sense of belonging”to contemporary culture among the mass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 guide the upgrading of multicultural need and achieve the socio-cultural effects and strategy value of public cultural system.

Key words:public cultural service,cultural imbalance,cultural effect,value realization,Tibet

猜你喜欢
价值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传统媒体内容供给侧改革的三条路径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价值的实现
解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下“微课”应用价值的实现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