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晔,林 苹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高校文化育人建设困境及其应对
苏晔,林苹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文化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未来,文化育人是当今高校关乎立校之本的问题。目前高校文化育人面临着文化自觉意识不足,育人观念轻疏;古典文化待传承,汉语文学畏遽退;育人理论显不足,高校举措需加强;政策制度不完善,组织管理较落后的建设困境。实现高校文化育人,可以从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树立文化育人观念;弘扬中国古典文化,兴汉语言学风;夯实文化育人理论,指引高校实践;加强高校文化育人制度建设,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等方面着手。
高校;文化;育人;困境;途径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发表讲话,“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1]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视,为高校培养人才的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文化育人是落实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育人是高校育人的首要方面。1990年4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团中央宣传部联合召开的校园文化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文化育人”的概念。1995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教育部领导下开始展开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
学者们关注高校文化育人,提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育人,实施课程建设、环境熏陶、体制改革等多种策略,对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高校文化育人问题,在理论内涵、特征、机制、实施等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很多,如刘克利[2]、刘献君[3]等。目前,关于文化育人的内涵、实质和路径,仍然莫衷一是。本文试图总结新时期特征,在对东西方文化辩证认识基础上提倡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关于这一点,王寒娜[4]曾有论述,但尚不全面。本文将系统讨论高校文化育人继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实现路径,从高校文化育人的制度方面探寻解决路径,以期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抛砖引玉。
多年来,高校文化育人建设从制度环境、办学方向、教育实践等方面不断努力,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
1.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文化育人。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通过文、史、哲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的基本修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对文科专业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教育,提高其科学素养。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因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转变高校教育观念而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文化觉醒”[1]。高校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度,规划培养体系,制定素质拓展学分实施细则,完善组织机构,实行素质教育的量化培养,鼓励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开展文化实践活动,促进文化育人。高校德育通过多种文化实践,对大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开展深入实践的体验式德育,使学生走进真实生活,培养大学生在生活中最基础的道德意识、道德能力和道德智慧。如通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把高校德育融入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5]。国家扶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文化育人提供社会文化环境。国家汉办制定并实施“孔子新汉学计划”,贯彻落实《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关于建设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的要求,这一政策为高校开展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提供了方向指引。
3.发展校园文化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校园文化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是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举措。1986 年,上海交大举行第12 届学代会和共青团上海市委召开的“校园文化研讨会”上首先提出“校园文化”一说。教育部为了落实中央16 号文件精神,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阵地,寓素质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校园文化被视为大学的风骨,其中蓬勃多元、异彩纷呈的文体活动,为学生德智体美素质的养成开辟了土壤,校园文化交流多元性和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各种文化价值中驰骋,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活已经成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
4.创新网络文化育人的新媒体环境。网络成为信息时代影响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网络文化也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很容易接受的文化环境。文化育人可以利用网络工具,开展德智体美在线式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文化选择。通过开设综合信息平台、思想德育平台等,以发布信息、论坛讨论、在线互动等多种方式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文化吸引力、情趣性和互动性,提升学生的文化判断力和品鉴力[4],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学校在网上提供在线服务,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增强师生互信、互助,有助于高校实现多维度育人的教育目的。
1.文化自觉意识不足,育人观念轻疏。近年来,文化自觉意识不足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社会物质生活富足,但是,精神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危机,成为中国发展到转型时期遇到的重大难题。传统社会生活崇尚文、雅、信,当今社会以经济利益为主,文化包含的信仰、艺术、价值、道德等要素被冲淡了。
高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地忽略了文化育人观念,受到整体社会环境影响,高校重效益产出等物质条件。学校以增产办学作为自身发展目标,以学生就业率、教师成果率等量化指标作为办校标准,容易忽视教学育人的初衷。培养的青年知识化、机械化,真、善、美的德育教育变少了,而校园文化交流、艺术活动等教育的附属形式,并不是知识教育的主要内容,起到的育人作用也是有限的。高校的文化育人观念轻疏了,有些学校的定位目标、培养方案、发展路径等略欠文化方面的考量。
2.古典文化后继乏力,亟待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等古代典籍,唐诗宋词等文学华粹体现出我国历久弥新的文化精髓。语言作为文化的特征之一,中华民族的象形文字包含着独特的内涵,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传统礼乐之邦的华夏文明,中国人有义务发扬汉语之境,兴汉语之魂。目前,我国教育包括初等和高等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史哲教育的重视不够,青年古文学功底较弱,汉语文化底蕴不足。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靠语汇表达。古汉语基础薄弱,致使国人不容易读懂古代典籍。儒家《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等诸多经典,包含着中国社会制度与人学发展的根基,哲学、政治、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然而,由于古汉语不普及,现代化影响下的当今中国继承优秀文化传统面临挑战。随着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人文社科类文风受西方科学主义影响,擅用逻辑、严谨化表达,中国传统的成语、诗赋等体现隐喻比兴手法的中国特色少见笔端。高校培养的青年学生以科技教育为主,人文教育为辅,提及语言为特征的中国文化,莫要说学生出口成章,精彩的学位论文也不多见。
自2011年以来,我国教育部相继印发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等文件,可以看出,国家对职业学校教师的从业要求在逐步提高。因此,对于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师范生的培养方面,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尤其应当重视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培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教育知识以及熟练的教学技能的师范生。
3.育人理论显不足,高校举措需加强。高校文化育人的实践活动,要有清晰、正确、系统的理论方针作为引导,才能在教育实际中取得成效。当今文化育人的理论多为宏观视野,从文化育人的意义、概念、特点和规律方面探讨文化育人问题,在对策方面,多强调信念、原则、准则等规定性,至于具体的解决方案则较少。理论界尚未理清诸多概念,有些将高校文化育人等同于用大学文化育人、校园文化育人或者国外的通识教育。
由于缺乏理论指引,高校文化育人的举措亟需加强。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规划不够完善,高校文化育人措施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改观幽微,仍以知识型教育为主。全国理工科院校数量远高于文科院校,综合性大学中理工科专业居多,以选修课方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很多高校专业分科严重,多门课程没有向学生全面开放;图书馆常因资金问题导致藏书和文献不足,有些地方院校受办学条件限制难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发展对外交流活动。这些都影响高校从知识、文化、性情、人格方面全面培养学生。
4.政策制度不完善,组织管理较落后。高校文化育人在制度层面的政策安排尚不完善,党中央文件提出了指导方针,相关的具体政策较少,在实际工作中的落实也不够。例如,很多学生仍然以科目考试成绩作为毕业标准,德智体全面素质仅作为辅助的测评体系,学生成绩是高考和就业的关键因素。国外很多大学早就以学生高中学年成绩和参加义工等社会活动综合情况作为批准入学申请的指标,而我国高校选拔和培养学生的标准以考试成绩为主,这种教育制度本身与文化育人的精髓是背道而驰的。在教育目标上,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重视成才,忽视成人;重视工具性、知识性、技能性,忽视思想、灵魂、智慧的培育。在教育内容上,重视专业性,忽视通识性;重视知识运用,忽视自由创造;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在教育形式、手段上,重视显性教育,忽视隐性教育;重视他人教育,忽视自我教育;重视共性教育,忽视个性教育[2]。
高校在组织管理和人员素质方面对文化育人的准备不足。高校的院系设置、学科设置、课程设置以及师资方面,没有为文化育人提供条件。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评价学生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手段,文学、艺术类课程作为学校的选修课,缺少专职教师。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大,难以在文化育人方面下功夫。理工科追求真理、朴实无华的科学精神属于文化的范畴,包含着将科学态度用于做人的态度之意。现阶段,高校弘扬科学精神的机制不完善,学校讲效益、领导讲政绩,造成文化育人的效果不理想。很多高校对人文教育投入不够,有些老师的人文素养亦不足,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文化育人。
1. 社会的发展阶段对文化育人产生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不断涌入,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东西方文明之争沿袭至今,“赛先生”在完成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后,时至今日仍有巨大影响,科学成为挑战东方文化落后的武器,而传统儒家思想与封建主义的密切关系,很多时候被现代社会摒弃。中国对自身文化产生怀疑,在文革时期错误地将儒家思想视为封建糟粕全盘否定,对当今社会文化观不无影响。西方科技进步的文明与制度,逐渐成为中国建设与发展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中国改革开放建设以来,市场经济逐渐兴起。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明确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有些超过了精神层面的建构,文化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象征不被问津了。这一阶段,人们重视知识文化,但更重视物质价值和经济利益。这种社会观的出现,对文化育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有些青年极端地认为学习不是为了追求真知,而是赚取财富的手段。
2.高校的建设方向对文化育人重视不够。我国的高等院校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培养高精尖科技人才为主,人文教育相对较少。理工科学生的文史哲类课程不多,是影响高校文化育人的原因之一。目前,大学课程体系中,人文社科类公共课有大学语文、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涉及历史、地理、艺术、文学等贯通古今中外的人文教育比较少。
3.学生的观念转变对文化育人造成冲击。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很多学生只为考试学习知识,忽视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锻炼。从工具理性出发,学生往往会选择最有用的专业知识学习,忽视人格的全面培养。有些学生在全球化趋势下盲目效仿西方,甚至极端地崇洋媚外,摒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推崇自由竞争却不懂法治理念,抛弃传统的君子之道且忽视德治内修,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这些都是尚未深刻理解东西文化的表现。
在信息时代,新媒体冲击着传统媒体,青年人常用电脑和手机,网络上海量信息纷繁复杂、鱼龙混杂,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造成很大影响。有些学生极端地相信网络言论,注意力从学校的课堂教育内容转移到了网上,对高校文化育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实际上,学生自身各种观念的转变对文化教育的冲击是当前教育者亟需注意的问题。
1.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树立文化育人观念。树立文化自觉意识,重视文化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为我们创造精神财富的给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该以文化育人为首要目标,逐步树立文化育人观念。从高校的办学宗旨、培养方向和发展方式都要以育人为本,尤其注重文化育人,杜绝急功近利的办学观。教育部门领导者应从顶层设计注重文化育人的重要性,自上而下树立文化育人观念;高校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学生应增强文化对人生大有裨益的认识,将传承文化、实践文化、创造文化作为自觉行为。
在市场经济发展到转型时期,中国社会面临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高校育人应具有前瞻性眼光,看到文化缺失的重要危害,培育具有坚定文化自信的青年。高校必须树立人才强国战略意识,使大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具备健康心理、社会责任感、高尚情操和文化修养,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在观念上,呈现崇尚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德、风俗等精神内涵的价值取向。
2.弘扬中国古典文化,兴汉语言学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恢复本土气息,更好地实现东西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中国古典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予以继承和创新。高校应开展古代典籍进课堂活动,甚至课程设置应实施中国传统名著阅读教育,使中国青年熟悉古代历史,洞察古人哲思,承袭古典文化。百家经典、历史巨著、诗词歌赋、艺术文学等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与近现代文化教育相得益彰。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从1995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中国语文水平测试不合格,不能授予学位证书。对于西方文化的教育,应以西方古代史为依托,透彻西方文明的根源,避免全球化带来的西方化。变革高校在教学方式、学术科研以西方评价体系和模式运行的情况,修正学术界文风满眼西学的态势。
兴汉语言学风,包括文言文的普及。语言符号是文化的象征之一,青年学生应该适当掌握古文言。高校应将大学语文课内容增设古文言补充,使学生具备读懂古籍的条件。在近现代文化教育基础上,适当加强古典文化教育,通过语言攻破文史哲读本。甚至高校可以开设书法、绘画、民乐等课程,带领学生参观人文景观等实践活动,以感性体验加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3.夯实文化育人理论,指引高校实践。理论界应以负责的学术态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文化育人理论,有效地指导高校实践,切记假、大、空的宏观说辞。不仅是呼吁文化育人,还要提出如何进行文化育人的对策。文化育人的内涵和内容应该是什么,文化育人采用何种途径等重要问题,应该是目前学者和教育实践者考虑的焦点。
高校在正确的理论指引下,对文理分科严重,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等情况进行调整,理工科院校应在必修课增加人文科目学分比例,以文史哲课程、校园文化和艺术交流活动等各种形式,提升学校文化氛围。例如,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务处、图书馆联合举办的《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于2005年4月拉开帷幕。迄今为止,该系列讲座已成功举办14个主题,共计260余场。
文化教育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经典文化、西方精华文化等内容为主,培养具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古典文学和古代历史为主,红色文化以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史为纲,西方精华文化以西方历史、宗教、社会思潮为线,加强文化育人的实质内容。高校培养学生不应以成绩论英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讲“知识即美德”,这里的知识不是指成绩而是真理之意。高校应该摒弃教学与科研中的功利主义,以学生为本,明确大学的文化育人功能,通过图书馆等各种资源投入建设,开辟丰富的校园文化与社会交流等活动措施,开展名人讲堂多种形式的文化育人实践。
4.加强高校文化育人制度建设,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高校加强制度建设是文化育人的基础保证,在党中央出台的相关文件指导下,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文化育人的政策规划,改革高校制度体系保障文化育人功能。目前,我国衡量高校水平的指标定位体系有985、211工程等,各高校还应该加强文化育人指标,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增加文化教育投入,加大对学生入学、毕业测评体系的文化素养考核,开展通识教育。在社会方面,家庭教育应以成人而非升学为培养目标,减少社会对高考的压力;在高校方面,高校应以育人而非知识为教育目标,减少就业率等指标对高等教育的压力;在学生方面,学生应以锻炼能力、培育素质而非考各种证书为学习目标,减少成绩分数对学生的压力。
通过高校辅导员系统、团委、专职教育等组织机构综合开展文化育人教育实践,在组织管理上为文化育人提供支持。注重文化育人的师资培养,培育专兼职教师人才,提升普通教师的文化素养,在师资力量上为文化育人提供保障。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避免割裂文理教育,打通文理精神。在人文学科中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在对社会现象与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培养学生自由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1]。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通的,有了良好的文化素养积淀,能够更深彻地感悟真、善、美,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还应将网络视为文化育人的又一载体,开展高校网络空间,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注重网络文化育人。
综上,由于社会、高校、学生等诸多因素,高校文化育人在取得成就的同时,现阶段仍然在观念意识、制度组织、教育实践、人员素质等方面暴露出问题,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失承是文化育人的膏肓之疾。我们提倡树立文化育人观念,改革高校的制度体系和教育模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仅是文化育人的初浅尝试。真正的文化育人不应仅限于高校,乃举全社会浩大声势竭力而为。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育人不止于学校,整个社会都包含育人的环境。高校作为公益事业,不是牟利的机器,应该以追求真知、育人树人为办学的根本宗旨。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刘克利.高校文化育人系统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3]刘献君.论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2).
[4]王寒娜.深入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
[5]黄燕.高校文化育人的理念、内容与方式[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2).
(责任编辑王爱玲)
The Dilema and Pat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SU Ye ,LIN Ping
(School of Marxism,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Bearing the weight of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national culture,culture education is the school for today'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bout this problem. Cultur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ed with such problems as lack of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indifference to educational idea,classical culture to be inherited,Chinese literature recession,insufficient in the educational theory,whe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strengthen measures;policy system is imperfect,the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s backward. For cultural educ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improv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by establishing cultural education concept,carrying forward the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and advocat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style of study;strengthening the 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the guided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education system and building good atmosphere and other aspec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ulture;the education;dilemma;route
1009-4326(2016)04-0110-05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4.027
2016-07-1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计划子课题“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12JZBW006);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电子教务建设模式与发展创新”(2015GJJG265)的阶段性成果
苏晔(1978-),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