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丽,崔永刚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250022;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济南2500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治认同中的引领作用论纲
郝丽,崔永刚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250022;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济南250021)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增强政治认同中具有引领作用。其中,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认同的引领作用来看,富强是国家认同的经济基础、民主是国家认同的政治基础、文明是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和谐是国家认同的价值基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认同的引领作用来看,自由是社会认同的价值基础、平等是社会认同的目标基础、公正是社会认同的环境基础、法治是社会认同的制度基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认同的引领作用来看,爱国是个人认同的价值基础、敬业是个人认同的职业基础、诚信是个人认同的道德基础、友善是个人认同的行为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认同;社会认同;个人认同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政治认同是社会公众对政治主体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达,是实现社会公众对社会政治主体认可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政治认同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根据政治认同的对象来划分,可以把政治认同分为国家认同、社会认同和个人认同。任何国家和政府都会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强政治认同,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国家必需的核心价值观则是必由之路。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1]P94作为政治认同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必将在增强政治认同中发挥引领作用。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2]国家认同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否。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P92-93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认同具有直接的引领作用;事实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认同引领作用的具体体现。
1.富强是国家认同的经济基础
富强主要是指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也就是“富民强国”。“富强”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观念,就充分说明富强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只有“富强”这一观念反映着经济基础。因此,富强是国家认同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他观念得以形成的基础;没有富强,其他观念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富强是所有国家一直追求的理想,中国也不例外,这也是我国一直重视经济建设、致力于发展生产力的直接原因。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富强时期,那时我国国家认同的程度是非常高的;但也有过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任人宰割的时期,那时国家认同的程度则非常低。现在,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达到“富强”的程度。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必须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如此,才会实现“富民强国”,国家认同的经济基础才会坚实稳固。
2.民主是国家认同的政治基础
除经济基础之外,政治基础是国家认同程度得以提高的另一重要因素。1956年,“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P116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把民主看作是我国国家认同的政治基础,这也是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把“民主”排在第二位的原因。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民主在我国的发展是一波三折的。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民主政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冤假错案数不胜数;可以确定,那时我国国家认同的政治基础降到了冰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这为在我国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政府工作人员执行不到位、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通、公民政治参与程度比较低等原因,目前我国的民主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这就需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以此来拓展国家认同的政治基础。
3.文明是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
国家认同是文化认同的一种升华;因此,国家认同除了经济基础、政治基础之外,还应该有文化基础。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等。[3]虽然文明与文化二者有区别,但也有联系。在某种意义上,文明可以包括在文化的范围之内,即文化要比文明广泛;文明是文化的一种高等形式。一个国家的文明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认同的程度。文明程度比较高的话,国家认同的程度也会高;反之,则低。鉴于此,可以把文明看作是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一般来说,文明可以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类。当前我国的物质文明程度已经比较高;但与之相对应的精神文明程度则不是很高,而是大大落后于物质文明的程度。这其中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互联网的不良影响、外部敌对势力的破坏等原因,也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以及当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不高等原因。作为全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提高我国文明程度的坚实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紧紧抓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夯实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
4.和谐是国家认同的价值基础
除了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之外,国家认同还需要全体公民都认可的一种价值追求,也就是价值基础。“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4]从定义可以看得出来,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状态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和谐”作为第四种核心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就表明可以把和谐作为国家认同的价值基础。从国家认同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如果只有少数人把和谐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这一理想就永远不会实现,国家认同的程度也不会高;只有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甚至所有人都把和谐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并努力这样做时,和谐的状态才会逐渐实现,国家认同的程度也才会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追求和谐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但是,“中国改革经过三十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1]P41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阶层分化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也可能会越来越尖锐。如果处理不当,肯定会直接影响到和谐这一价值基础。因此,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此来巩固国家认同的价值基础。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5]“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1]P49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认同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事实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认同引领作用的具体体现。
1.自由是社会认同的价值基础
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舒适而和谐的心理状态。自由既有为所欲为的权利又有不损害他人的责任和义务。[6]如果一个社会不能给社会成员提供一种自由的价值追求,社会认同的程度肯定不会很高;反之,社会认同的程度也不会很低。一方面,任何社会中的自由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另一方面,每位社会成员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他们追求的自由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自由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自由”作为社会认同的首要观念,也表明自由是社会认同的价值基础。在所有采用现代民主制度的国家(包括中国)中,自由都与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密切相关,其中包括言论自由、思想自由、行动自由等。个人的自由状况还与其所处的社会制度直接相关,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自由要比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的自由优越的多。但是,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很多因素制约着社会成员的自由。比如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保障问题突出、民主法制不够健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社会成员自由的广度和深度。这就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切实保障社会成员的各项权益,扩大社会认同的价值基础。
2.平等是社会认同的目标基础
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7]一方面,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目标;另一方面,是否平等直接影响着社会认同的程度高低,这也是把“平等”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原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平等看作是社会认同的目标基础。正如任何人都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一样,人生而是不平等的,这一点已经逐渐达成共识。因此,社会认同中的平等,指的是一种后天的社会平等。这种平等包括权利平等、制度平等、机会平等、结果平等,……。尽管社会中不会有绝对平等,但每个人都应该“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P32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绝大多数人创造了平等的机会;但也不能否认,按照新的贫困线标准,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我国还有1.28亿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8]对于他们来说,社会认同的程度肯定不会很高。这就需要继续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社会分配结构,推动社会平等深度和广度的扩大化,以此提高社会认同的程度。
3.公正是社会认同的环境基础
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9]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能否为社会成员提供公正的社会环境,是社会认同程度重要的判断标准。如果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认为社会环境很公正,社会认同的程度就会高;反之,就会很低。在一定程度上,公正就是社会认同的环境基础;这也是把“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原因。反过来,社会认同程度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从而最终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能否得以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强调:“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也是创造公正的社会环境,增强社会认同的必由之路。
4.法治是社会认同的制度基础
对于任何国家和政府来说,完善的法治都是增强社会认同的制度保障,中国也不例外。对于社会认同来说,不管是自由、平等,还是公正,都需要法治的保障;缺乏法治保障,自由、平等、公正都有可能变成一纸空文。因此,法治是社会认同的制度基础。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一直非常重视加强法治建设。早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就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加强法治建设。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强调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2014年10月20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把“依法治国”作为会议主题,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完善法治,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以此来巩固社会认同的制度基础。
个人认同是指自己对自我现况、生理特征、社会期待、以往经验、现实情境、未来希望、工作状态等各层面的觉知,统合而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结构。[10]我国是一个有着十三亿多人口、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1]P93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认同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事实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认同引领作用的具体体现。
1.爱国是个人认同的价值基础
爱国既是公民最起码的价值追求,是个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也是个人认同的价值基础。自古以来,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一种集体精神,爱国精神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奋勇向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语句表达的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价值取向。正是在爱国精神的鼓舞激励下,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才能勇担社会责任、为我国的革命、解放、建设等各项事业的成功保驾护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外国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等,爱国精神不是应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当前,我国的爱国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不能放松警惕;只有如此,才能长久地维持我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爱国主要表现在面对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言论和行为时,坚决制止与反对上;表现在坚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上;表现在坚持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上;表现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辛勤工作上。
2.敬业是个人认同的职业基础
“敬业”既是个人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个人行为的根本职业要求。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是个人认同的职业基础。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和工作伦理,敬业涵盖了一切促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作领域和劳动领域。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要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并指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正是由于劳动的极端重要性,“敬业”才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360行,行行出状元。”这里的劳动,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干一行爱一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就是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要在全社会营造“敬业”的氛围,远没有这么简单,这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从自我做起,既尊重、做好自己的工作,也尊重其他人的工作才有可能实现。
3.诚信是个人认同的道德基础
诚信既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道德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可以把诚信看作是个人认同的道德基础。中华民族是诚实守信的民族,一直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在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规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基本道德规范,“明礼诚信”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要坚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则强调“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党的十八大将诚信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提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这些都是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必须承认,当前我国的诚信建设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现了一些“不诚信”的现象,如食品、药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虚假商业合同问题、学术不端问题等。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这些问题的存在越来越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这时,需要通过提高失信成本,营造诚信氛围,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等措施来构建诚信社会。
4.友善是个人认同的行为基础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友善是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可以把友善看作是个人认同的行为基础。我国一直强调友善的重要性,“中国古人强调‘仁者爱人’、‘友,相佑也’,主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论,倡扬‘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论,将‘民胞物与’视为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在此基础上,古人还发展出了丰富的道德实践功夫,包括‘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的忠恕论,‘责友以善’‘以友辅仁’的友善观。”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沈壮海教授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友善”的丰富理解。[11]友善首先是对人的友善,要发自内心地尊重所有的人;还包括对所有动物和植物的友善,它们也是有生命的存在。
但是,强调友善并不等于“没原则”,否认原则的存在。当前,我国社会中还存在不友善的行为,如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恶语相向,甚至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等。目前,需要通过加强有关典型的专门宣传、营造友善的社会环境、提高公民的自身修养等措施,提高全社会的友善程度,以此来提高个人认同,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普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http://baike.baidu.com/view/3254870.htm?fr=aladdin
[3]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7788/5000062.htm? fr=aladdin
[4]http://baike.baidu.com/view/18900.htm?fr=aladdin
[5]Tajfel H. Differentiation Behveen Social Groups: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Chapters 1-3. London:Academic Press. 1978.
[6]http://baike.baidu.com/subview/9261/5144838.htm fr=aladdin
[7]http://baike.baidu.com/view/149565.htm?fr=aladdin
[8]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3-12/3737442. shtml
[9]http://baike.baidu.com/subview/728181/12216247. htm?fr=aladdin
[10]http://baike.baidu.com/view/367750.htm?fr=aladdin
[11]http://news.sdnews.com.cn/2014/shzyhxjzg/plzs/2014 03/t20140324_1560401.html
编辑:高学栋
作者简介:郝丽(1973-),女,山东新泰人,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政府治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济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增进政治认同中的引领作用研究》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4-11-14
DOI:10.3969/J. ISSN.2095-7238.2016.01.001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238(2016)01-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