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新境界

2016-04-11 07:03:21韩佳君
实事求是 2016年6期
关键词:现代化道路特色

韩佳君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新境界

韩佳君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近代以来,中国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然而“屡探屡败”。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的现代化才看到了曙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在其过程中虽然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因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国内生产总值强劲增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成就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而取得的。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赋予了新的内容,开辟了人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制度现代化、生态现代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新境界

一、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以来,为了实现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无数的仁人志士和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死而后已。如开明知识分子、洋务派、改良派、革命派、激进知识分子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然而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压榨、盘剥着积贫积弱的中国人民,囿于历史条件和阶级立场的局限,这些仁人志士不能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被奴役和压迫的命运,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不能真正地引领中国走向民主、文明、法治、和谐的新社会。这就是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生动写照。

残酷的现实推动着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行,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面貌才焕然一新:首先,中国革命有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有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强大的战斗力,成立伊始就旗帜鲜明地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领导发动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其次,中国革命有了先进的理论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无产阶级武装自己的头脑提供了理论武器,使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处境和地位,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成为无产阶级的行动指南。第三,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致力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她深化了对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方向,也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在当代世界历史发展中,现代化已经成为各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是指一个国家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在意识维度上,它包括人们在价值、观念、文化等方面对传统社会的扬弃;在物质维度上,它包括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等方面对传统社会的超越。历史和实践证明回避这一问题的代价是惨痛的:拉美陷阱、苏东剧变、中东动乱……都是因为没有解决好现代化这个问题。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后,便着力于解决中国现代化的问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首先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P176)经过发展和完善,又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2](P116)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征程,即依托社会主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设“四个现代化”。二是改革开

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将“四个现代化”量化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3](P237)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基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三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4]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在“四个全面”思想的指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了中国现代化的新境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现代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着眼于客观实践,是针对当前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而提出来的、合乎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现代化实现路径。但在其实现过程中,中国社会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其一,社会矛盾凸显。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新旧体制的摩擦显著,加之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配置滞后,民众诉求得不到有效的表达,因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加。首先,以群体性事件为例,“从1999年到2011年间,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3.2万起增加到18.25万起”。[5]近年来,民间金融、劳资纠纷、互联网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高发领域。民众仇官、仇警和仇富的心理较为普遍,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激化的倾向,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创造了中国奇迹。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固化现象也日益严重。一方面,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日趋扩大,社会呈现出利益分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社会出现了诸如“富二代”“官二代”“农二代”等利益固化的现象,身份出现了代际继承,形成了与时代特征相悖的现象。温家宝表示:一个社会当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那么注定它是不公平的,这个社会也是不稳定的。[6]

其二,社会诚信缺失。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的现象也尤为突出。如山东某准大学生遭遇电话诈骗,被骗光了家里省吃俭用凑来的学费,结果抑郁离世;某知名食品企业为了牟利,在食品生产中添加工业原料;某旅游景区一只虾标价38元,一盘要价1 500多元;某大学女生扶起摔倒老人,反被指为“肇事人”。这些例子无不让人痛心疾首。它们的发生反映了当下中国所面临的诸多道德问题、社会问题,都与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期特有的无序化、个体化、碎片化、价值紊乱、制度管理缺少细节等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国民素质、思维观念等深层次的问题。

其三,公权力的腐败。当前,一些官员显然忘却了他们手中的公权力是人民给予的,忘却了他们的职责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因而公共权力在他们手中被扭曲、异化,成为他们以权谋私的工具。当前,“苍蝇”为非作歹,“老虎”作恶一方,腐败表现出裙带式、地域式、塌方式等特征。腐败之于社会犹如毒瘤之于身体,它的存在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4]

其四,生态环境恶化。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依然十分严重,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呈积重难返之势”。[7](P3)近年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频发的雾霾天气,就是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污染大气的例证。另外,还有水污染、森林植被的破坏、地震、滑坡、泥石流、物种灭绝等。人类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破坏生态环境不仅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而且会引发生态危机,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现代化过程中虽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因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国内生产总值强劲增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成就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征程中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而取得的。

2.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乎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现代化之路。所谓合规律性,是指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所谓合目的性,是指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不是为了揭示规律而揭示规律,而是为民族复兴、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遵循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提

高劳动者的知识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改进、创新劳动工具。如何激发人的积极能动的力量,提高知识文化水平,掌握科学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为检验改革开放的标准之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就是从中国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促进自身的发展。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人类解放、民族复兴、社会发展的目的。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8](P1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始终将人类的解放作为最终目标,也就是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动力支持,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指引了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原则、理念以及价值取向在中国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总之,“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靠事实来说话,……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这样的发展、这样的巨变,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4]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人类现代化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三、中国现代化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借鉴了人类社会已有的一切文明成果并结合了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说这条道路既吸取了别国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又立足于本国特殊国情和社会实际,不仅着手于当前而且着眼于未来,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的新境界。

1.人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一个国家即使拥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工厂等,如果这个国家的人仍然是传统的人,那么它也不是真正的现代化国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遵循了通过人的现代化造就现代的人,形成了社会的逻辑规律,从而开辟了人的现代化的新境界。

其一,人的现代化表现为思维观念的现代化。中国人传统的思维观念具有自大排外、因循守旧、拖沓懒散、折衷圆滑等特点。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是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不断走向胜利的基本经验,也是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功的基本经验,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9](P198)在这里,解放思想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解放封闭僵化的思想,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二是解放封建主义束缚的思想,破除落后的封建思想残孽。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解放思想。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至今,中国人思维观念的现代化逐渐呈现出与传统不同的新特点:一是开放性。相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封闭、保守的思维观念而言,思维观念的开放性表现为思维域的扩展、思路的多样性,并有利于正确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及其时空性。二是社会性。从目的论角度,人的思维观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社会利益,即思维观念服从并服务于社会;从发生学角度来看,是指思维观念的群策群力即发挥思维观念合作的作用,拓宽了思维观念的效用。三是价值性,即思维观念的价值评判功用。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思维观念的价值性取向表现为符合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和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二,人的现代化表现为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自由的每一特定范围就是一定范围的自由,同样,每一特定的生活方式就是本性的一定范围的生活方式。”[10](P85)封建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表现为注重血亲、重农轻商、安土重迁、愚昧压抑,人们之间大多是一种隔绝、孤立、保守的状态;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活方式虽然有了实质性的发展,但人仍然处于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等充斥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解放全人类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丰富和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引领着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

其三,人的现代化表现为行为方式的现代化。行为方式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样式。传统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表现为周期长、效益低、单一性、机械性等特点;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使得行为决策和行为结果相脱节,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人的行为方式有了质的飞跃。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在主人翁精神的指引下人们行为的主动性、效率性、多样性、能动性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和充分的展现。

2.经济现代化。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之下,严格规范和引导市场秩序,把“市场关进社会主义的笼子里”,规避市场经济的弊端,开辟了经济现代化的新境界。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旧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第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11](P69)反观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典范的美国在应对发生于本国的金融海啸时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民主发祥地的希腊面对“次贷危机”,几乎濒临破产的境地。尽管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了诸如利益分化、利益固化等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并在发展中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导向,为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现代化必将引领世界发展的潮流,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3.制度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历史与实践证明忽视政治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其他方面的现代化亦不可能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现代化以人民民主为主要特征,“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之一。”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注重“民有、民治、民享”等形式民主,而且更加看重“民本、民生、民心”等实质民主。国家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民主政治的任务是为了改善民生,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全、有尊严的生活。在此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逐步确立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4.生态的现代化。生态环境问题远不止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么简单,马克思认为,“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12](P52)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一方面,在利益的驱使下,资本无限制地扩张并不断地向自然界过度索取;另一方面,自然界本身的生产速度和生长周期远远脱节并落后于资本的运转节奏。因此,资本主义与生俱来就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生态矛盾。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13](PP928~929)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就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是“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4]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而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开辟了生态现代化的新境界。

结语:“人类探险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创建一个世界,一种能使人的最佳才能,在互相了解和大自然相依为命的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的世界。”[14](P116)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远不止于建设现在人们的生存世界,而是更加注重建构未来人们的生存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历史和实践证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的新境界。

[1]周恩来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中国群体性事件保守数量统计[EB/OL].http://club.china. com/data/thread/1011/2745/48/14/8_1,2012-08-23.

[6]温家宝:财富不应集中在少数人手里[EB/OL].http://news.163. com/10/0227/15/60HQBLB9000146BD,2010-02-27.

[7]梁从诫.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任晓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郭建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奥尔利欧·佩奇.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编辑:李洪涛

D616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6.06.02

猜你喜欢
现代化道路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青年歌声(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