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尔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新疆阿合奇县农牧民增收的思考
巴特尔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新疆阿合奇县由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工业基础薄弱等不利因素,农牧民增收受到很大制约。阿合奇县要把农牧民增收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以提质增效为目的,努力发展壮大具有阿合奇县特色的优势产业,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使阿合奇县各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新疆 阿合奇县 农牧民 增收
1.阿合奇县概况。新疆阿合奇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天山南脉腹地,地处高寒山区,全境东西长198公里,南北宽132公里,国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东部与乌什县交界,东南与柯坪县相接,南、西南分别与巴楚县、阿图什市毗邻,北部及西部与吉尔吉斯共和国接壤,国境线长305.3公里,拥有46个通外山口;县境海拔在1 730~5 958米之间,地形特征呈“两山夹一谷”,全境均属山间河谷地带,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阿合奇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不甚分明,气候特征是“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冬季严寒,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30多度,昼夜温差较大,多年平均气温为6.2℃,无霜期为120~160天之间,年均降水180毫米左右,蒸发量2 311毫米。阿合奇,柯尔克孜语的意思是“白芨芨草”,这是荒漠草场的真实写照,自然生态十分脆弱。阿合奇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20余种矿产,金、铁、铜、铅、铅锌、铁锰、重晶石、蛇纹石、大理石、石膏、粘土矿等储量可观。
阿合奇县现辖五乡一镇三场,23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4.3万余人,主要由柯、汉、维、回四个民族组成,柯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6%,“十二五”末,全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8.6944亿元,较2010年增长122%,“十二五”(下同)年均增长17.29%;人均生产总值1.8713万元,较2010年增加121%,年均增长17.14%;地方财政收入0.91亿元,较2010年增加113.92%,年均增长16.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24亿元,较2010年增加113.78%,年均增长16.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47亿元,较2010年增加109.68%,年均增长15.96%;农民人均纯收入5 132元,年均增长24.77%。
2.阿合奇县农牧民收入现状。2015年阿合奇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 132元,比2010年的1 697元增加3 435元,增长200%。农村人口29 812人,较2010年末增加1 136人。
第一产业(农、林、牧)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 114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0.6%),比2010年增加1 843元、增长145%。其中:农业农牧民人均收入859元,比2010年增加528元,增长159%。种植业(粮、油、设施农业、饲草)农牧民人均收入828元,比2010年增加501元,增长153%。粮食(小麦、玉米、大豆、杂粮)农牧民人均收入424元,比2010年增加265元。设施农业(蔬菜)农牧民人均收入173元,比2010年增加143元。饲草人均收入178元,比2010年增加97元。林果业(杏子)农牧民人均收入31元,比2010年增加27元,增长675%。畜牧业农牧民人均收入2 189元,比2010年增加1 292元,增长144%。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农牧民人均收入102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9%),比2010年增加76元,增长292%。第三产业(交通运输、餐饮业、服务业、其他)农牧民人均收入235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5%),比2010年增加157元,增长201%。2015年劳务经济:2015年外出人数4 142人,比2010年增加2 190人,农牧民人均收入1 681
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2.7%),比2010年增加1 359元,增长422%。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不明显、基础设施薄弱、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没得到根本解决;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特别是农村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土地流转还存在观念、思想上的禁锢,工作创新存在一定的困难;农牧业产业化程度偏低,特色农副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增收对传统畜牧业依赖程度依然较大。
2.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经济总量偏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较小,带动能力较弱;受基础设施、基础条件、基础工作及交通条件的制约,本地优势资源尚未得到较好开发利用。
3.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结构单一,个体私营、民营经济发展较慢;由于缺少产业园区的带动,现有的小微企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低、规模小,未形成产业链,市场竞争力较弱;景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管理成本大,现有表演项目粗放、传统、单一,旅游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4.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仍存在“小富即安”和“等、靠、要”的思想,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和市场意识不强,思想观念仍停留在过去粗放型发展模式上,不能适应新时期对农村农业的发展需求;由于目前就业适龄人群受教育水平不均衡,提供培训内容范围狭窄等因素影响,从业人群就业技能及水平受到限制,市场竞争力不强,外出务工人员择业和获得收入的途径有限;农民劳务输出的积极性不高,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思想仍然较重。返乡人员创业欲望不强,思想观念较为滞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方式方法单一。
5.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落后。经济基础差、底子薄、结构单一、造血功能差。专业人才奇缺,人口总体素质偏低。阿合奇县地域偏远,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市建设规模小,城市工业对农村牧区带动作用小,形不成大量吸收农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规模效应。生产效益高的二、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没有形成,致使农牧民的收入渠道单一。农牧民容易满足现状,创业意识不强,农民兴办企业、从商和外出务工人员少。农牧业不能形成规模性经营,农民增收受限。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素质低下,接受农牧业科技水平能力差,制约了农牧业的发展。农牧业本身受自然条件限制,地下水缺乏,人畜饮水困难,耕地有限,种地少收,养畜没草,农民很难致富。农牧业本身是弱质产业属性,决定了农民增收的不稳定和困难性。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受自然风险影响大,投资回收期长和回报率低。农民收入的80%是靠畜牧业获得,农民增收必然困难。农牧业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得利少,很难自发形成合作经济组织利益集团。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力不强,导致农畜产品价格低下,优质不优价,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
1.稳步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继续巩固、提高、完善、规范戈壁设施农业,进一步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行林下经济、棚下经济,更好地促进戈壁设施农业提质增效。调优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不断提高特色种植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同时,通过农民合作社组织、干部示范引导等方式,大力鼓励引导农民参与沙棘原料采摘,不断促进农民增收,提高戈壁沙棘产业的社会效益,使其真正成为生态产业的一面旗帜,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大力实施天然草场退牧还草项目,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养畜,通过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户的模式,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积极探索草畜联营合作社经营模式,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稳步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2.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加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优化投资环境,支持大企业、大集团,通过资本运营、技术合作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整合、提升和新建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形成产业优势。对大麦粉、大蒜、沙棘等已经具备一定品牌影响、市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要在财政、用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扶
持,不断提高产业聚集效益。大力支持新疆金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沙棘厂)、春威种鸡苗养殖基地、大麦粉厂、纯净水厂、奶酪厂的发展。着力丰富沙棘产品品种、优化产品质量和包装工艺等技术,不断提高沙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戈壁沙棘的经济效益。
3.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阿合奇县现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创意农业等,依托猎鹰、玛纳斯等一系列柯尔克孜民族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引导和支持柯尔克孜民族风情游、高原风光、原生态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及旅游项目开发,力争独具柯尔克孜民族特色的科克乔库尔民俗文化村建设基本完成,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推动旅游文化产业成为幸福产业、富民产业。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积极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将住房建设与庭院改造以及种养殖业有机结合,积极引导牧民定居转产,鼓励农民从事种养殖业以及手工业、餐饮业等二、三产业。
4.以劳务经济为重点提升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在劳务经济发展方面,以“三个提升”为重点,不断做大做强劳务产业,使其真正成为农民收入翻番目标的有力抓手。不断巩固劳务输出品牌,努力扩大影响力,着力提升企业使用阿合奇籍务工人员的用工比率。充分发挥职业高中技能培训,丰富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输出务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实现输出人员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不断提升务工效益。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奖勤罚懒力度,切实转变农民观念,着力提升输出源动力。
5.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开展农牧业可持续、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加大专项建设基金对扶贫、水利、农村产业融合等领域重点项目和工程支持力度。对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要严格工作程序,坚持公开透明,严禁截留挪用,确保及时足额落实到户。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专项工程》《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两居工程》《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各类专项工作及相关金融政策。坚持严格规范、强化监督的原则,使更多金融体系面向农民。推进服务创新,鼓励金融机构运用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技术,为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为增加收入提供保障。合理确定运用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资金发放的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水平,落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运用人民银行信贷政策,发放涉农、小微企业贷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切实把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的重要手段,统筹协调,强力推进,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项品种、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建立起政府推动、部门配合、农民积极参与的农业保险推广体系,为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6.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进一步完善城乡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排污等设施,加快推进乡村山洪防治和引水涵洞工程建设。强化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深入推进农村广播电视、通信等村村通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以城乡统筹为基础,以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住房保障、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四大重点民生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推动城镇与乡村协调发展,逐步将牧民下迁到生活环境相对较好、适宜生产发展的地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7.加快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以创建“教育强县”为目标,全面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成果,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双语”教育,进一步巩固“双语”教学成果,切实做好幼小和小初衔接,重点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实现“小手牵大手走出大山”的目标。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保留并办好乡村小学。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以提高教育水平为目标,逐步将职业高中发展成示范性职业教育中心。以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为重点,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推进教师骨干轮岗制度。加快完善乡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持续巩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全覆盖成果,不断完善附加医疗救助、弱势群体救助制度,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妇女儿童健康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计生、防疫、妇幼保健、残疾、老龄”五位一体服务体系,努力加快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规范管理,不断扩大农民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8.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逐步优化城乡产业发展环境,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条件。加大对农村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鼓励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加大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力度,加强妇女技能培训,支持农村妇女发展家庭手工业。紧紧依托“9331”创业引导工程,引导有技能、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农民返乡创业,以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实现有就业愿望人员较充分就业。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中小微企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重点扶持符合县情实际、有一定基础、稍加扶持就能增加就业的“短平快”项目,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让农民在建设家园中增收致富。
9.实施脱贫攻坚工程。通过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以转型发展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节能降耗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目的,努力发展壮大具有阿合奇县特色的优势产业,推动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县域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实施扶贫搬迁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进行安置脱贫。根据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有关要求,在充分调查研究,摸清需要搬迁的村组人数分布、安置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搬迁规划,坚持整体搬迁、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依法开发耕地、调整置换土地等形式配置安置资源,采取就近、分散插花、规模集中、跨区搬迁等多种方式安置。通过实行生态保护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脱贫。继续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和“防沙治沙专项行动计划”,大力推进防护林工程、公益林、荒山荒地造林、退耕还林工程、防护林工程建设。保护天然草场,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开展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坚持草畜平衡。以建设空气清新、生态优美的“碧水蓝天”纯美阿合奇为目标,科学有序地推进托什干河湿地公园建设项目,使其真正成为“雪山绿水常在、托什干河清水常流”,“碧水蓝天”纯美阿合奇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民生、生态文明工程。通过实施社会保障政策对丧失劳动能力、因病致贫的兜底扶贫。积极探索全县社会化养老服务机制,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效能,推进“关爱工程”建设,制定完善民办福利机构扶持管理办法。通过教育扶贫对困难学生实施脱贫。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深入实施“教育强县”战略,开展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落实和提高十二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成果,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倾心关注特殊教育,构建完备的公平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
[1]胥美娣.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3(11).
[2]李银雁.五点建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EB/OL]http:// business.sohu.com/20120307/n336937993.shtml,2012-03-07.
责任编辑:李月明
F127.45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