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 陆 娟
紧扣三“性”,让审题能力稳步提升
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陆娟
在很多学生的意识中,审题就是简单地将题目一读了事,其实不然,审题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依托题目中的条件逐步深入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本文提出要把握基本条件,在贯彻准确性中提升审题能力;开掘隐藏条件,在凸显深刻性中提升审题能力;促进转换变化,在彰显灵活性中提升审题能力,从而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把握条件;开掘资源;转换变化;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题目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以学生原始的认知知识和能力为依托,通过引领学生深入关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以及内在逻辑联系,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最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很多学生的意识中,审题就是简单地将题目一读了事,丝毫没有深入研读、梳理分析的习惯。其实,这种审题的方法大错特错,审题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依托题目中的条件逐步深入的过程,需要学生阅读关注力、思维认知力的协同介入。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
准确理解题目的意思是进行审题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将题目的意思读懂,显然也就无法对深入题目意思、梳理题目关联开展进一步活动。而在审题实践过程中,学生要想准确把握题目中条件的意思,就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题目时,不可放过任何一个字、词和已知条件,真正做到“一字未宜疏,语语悟其神”,在很多的必要之处要认真多读几遍,揣摩题目的含义,从而逐步养成逐字品析题目的具体意思,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审题的习惯。
例如,有这样一道常见的题型:水果摊第一天卖出苹果165箱,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卖出43箱,两天一共卖出多少箱苹果?这一道典型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如果不能认真审题的话,就会直接运用“165+43”来解决问题。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没有真正将题目中每一个字词所传递的意蕴进行深入、全面的感触。如果悉心阅读,就会发现题目中两个地方值得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悉心品味:其一,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卖出43箱并不是第二天卖出43箱;其二,求两天一共卖出的箱数,而不是第二天卖出的箱数。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初读读题时采用边画边读的方式,圈画题目中的核心词语,并多读几遍,将题目中的语言逐步内化,理解题目中的核心意思,让学生的审题能力在深入细读中逐步提升。
正确的阅读题题意是提升学生审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只有在读题上下足了功夫,真正明白了题目的原本意思,探明了已知条件和所问问题之间的联系,才能为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从而得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意思。
在审题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题目的意思难以捕捉理解,甚至有不知所云之感。深入审视来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并没有直接言明,而是蕴藏在题目的字里行间。很多时候,学生不会解题或者解题的方法不对,并不是能力和方法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并没有真正悦纳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将读题作为一种形式主义的过程。这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十分有害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原题的语言来揣摩、开掘题目中所蕴藏的已知条件,在顺势的能力提升上达到解决问题的作用。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农场有公猪87头、母猪95头,养的牛比猪少了53头,农场养牛多少头?在这道题目中,要想求出牛的头数,必须要对猪的头数有所了解,但猪的头数在题中并没有直接出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紧扣题目中“养的牛比猪少53头”“农场养牛多少头”等语言来厘清已知条件与所求答案之间的联系,但仅仅如此问题并不能得到顺利的解决。因此,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对题目的意思进行深入的洞察与领悟,就会发现其实题目中隐藏着一个核心信息,即公猪加母猪等于总猪数。只有先获悉总猪数,才能让“养的牛比猪少了53头”这一已知条件产生意义。如果整个审题过程中,不能发现这一点,其审题就没有真正地完成。
由此不难看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各种障碍,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对题目意思领悟混沌不清。这就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明显条件进行充分开掘,让学生真正理清蕴藏在题目中的其他意思,从而体悟题目的另外价值。
在数学问题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学生一眼就洞穿的,当学生对所要求的问题出现认知模糊、理解不清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进行有效转化,从而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基本经验来解决问题。如此转化与点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审题能力,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
例如,有一道题:一辆公交车原本有25位乘客,到达一站之后有8人下车,又有6人上车,此时车上共有多少人?解决这一问题,审题就是关键。学生的思维会被题目中的描述搅乱。因此,教师就尝试引导学生对题目中的表达方式进行转变:一辆公交车原本有25位乘客,到达一站之后有8人下车,就等于减去了8人,又有6人上车,又等于加上了6人,此时车上共有多少人?在转化的过程中,学生就从原本并不熟悉的情境中脱离出来,提炼出与学生认知能力和生活实际相契合的数学信息。这样的审题转化提升了学生的审题能力,且有效地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一案例中,题目中所要求的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并没有硬逼着学生贸然地向前冲,而是采用了迂回战术,引导学生将题目中较为生疏的内容转变为学生认知相对熟悉的数学问题。这种转化变换的过程,是学生初步阅读题目成果的呈现,更是进一步深入理解题意的渠道。正是在这样的阅读、理解、转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而言之,审题能力是学生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之处。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每一道题目,引领学生在仔细阅读、揣摩题意、变化转换的思维历程中反复训练,从而促进学生审题能力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