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县滨海港镇中心小学 王大华
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江苏省滨海县滨海港镇中心小学 王大华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存在诸多误区,本文主要分析情境创设存在问题的成因,提出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情境意识、充分利用相关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途径、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等情境创设的对策。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误区;对策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学生运用原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而产生心理困境,从而产生探求问题的欲望,在发现问题、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获得发展。教师要搭建知识与生活的桥梁,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1.理解存在偏差
教师创设情境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已有知识经验、兴趣爱好,要让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产生心理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但由于教师的习惯使然、传统观念的作祟,他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存在偏差,部分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情境创设等同于激情导入,没有将问题情境贯穿教学的始终,而作为导入新课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学习新知的“敲门砖”作用。
2.选材不恰当
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不拘泥于教材,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情境素材进行改进。但有部分教师不顾及学生实际,选取一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图片,不能达到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如苏教版教材“图形的变换”教学中,对城市学生而言,可选取摩天轮、旋转木马等作为教学素材;而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没去过游乐场,可选择风车、电风扇等作为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多媒体辅导创设,有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有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有些教师过于夸大多媒体的作用,凡活动就用多媒体,忽视了学生的对话交流,忽视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剥夺了学生自主获得直接经验的机会。
3.评价体系不完善
新课改倡导教师创设情境,但由于创设问题的情境得不到评价,得不到专业人士的指导,也没有一套评价问题情境有效性的标准,无法看到其是否有效,造成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闭门造车”。
1.教学理念陈旧
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存有偏差,在公开课教学中会用心创设情境,而在常态课教学中,会使用课本情境图,将情境图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部分教师更是怕麻烦,很少使用情境,认为创设情境会浪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2.教师没把握住创设情境的内涵
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应用于教学实践,应用于整个课堂教学,但部分教师将问题情境的创设错误地理解为情境导入,这种定位是不准确的,也没有抓住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教师要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学会用数学去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3.教材的针对性不强
学校硬件设施、学生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教材难以照顾不同地区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或对情境图进行合理地改编,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不再感到陌生,会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1.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情境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出具有直观性、生活性、趣味性的数学活动,引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部分教师缺乏情境意识,或对情境创设的理解存有偏差,没有从根本上把握情境创设的实质,因而小学数学教师的情境意识亟待提高。(1)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资料查询了解情境创设的理论、方法、策略,从而能提高情境意识,掌握情境创设的方法。(2)参加培训。学校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邀请教育专家走进校园,或远程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让教师理解情境创设的内涵。(3)教研组讨论。在教研活动中,教研组要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展开研讨,看情境的创设是否贴近学生的实际,处理是否恰当。
2.充分利用相关教学资源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需要,有意识地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科学合理地选择素材,为创设情境服务。教师要利用好学生身边的资源,让学生触手可及,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教者呈现厨房、餐厅、客厅的实景图、平面图,通过挂毯和房子的平面图提供数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展开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学习。
教师还要借助于情境素材,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掌握数学规律。如在“24时计时法的认识”教学中,教者呈现电视节日预报:8∶30 智慧树,9∶00 芝麻开门,15∶00 动画剧场,16∶00 异想天开,18∶30 快乐大巴。教者让学生分别说出上午8∶30、下午3∶00、晚上6∶30播出的节目,学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两种计时方法,从而引出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概念,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观察、表述的能力。
3.选择合适的途径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创设途径,如在学习“空间与图形”内容时,可以选择动手操作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学习“圆的认识”内容时,教师创设情境如下:
师:古代人没有画圆的工具,他们是如何画圆的?今天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画圆。
生:(打开材料袋,选择喜欢的工具,迅速在地纸上画一个圆。)
师:以前画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是什么画的?通过今天画圆,你会发现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何不同?
师:了解圆规,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思考用圆规画圆分几步走?画时注意什么?
4.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通过制定评价问题情境的有效标准,确定情境创设的完整步骤,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修正。学校要构建教师与专家对话的平台,聆听专家的讲座、观摩名师教学,站在理论的高度评价教学,发现创设情境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站在生本发展理念的高度,创设既有生活味又有数学味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数学化,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代存宪.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问题的反思[J].成功(教育),2010.
[2]袁宏.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当代教育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