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良
与其取消升学考试,不如完善考评体系
■田东良
不久前,作家莫言曾建议缩短中小学学制,取消小升初考试和中考,根据平时考试成绩以及高考成绩分流考生,一部分进入普通高校,一部分进入职业院校。从而减轻学生因为重复备考而产生的思想压力以及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
用时下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来评价这一建议就是“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把中小学学制由十二年缩短为十年,取消小升初考试和中考这一建议,看似能减少学生在校的煎熬和课业负担,践行起来效果可能非但不能减轻学生负担,反而会适得其反。一个是学习六年、三年、三年后分别进行三次选拔性的升学考试。一个是学习十年后进行一次选拔性的升学考试。三次考试分阶段考,相对而言每次考试所考内容相对少些,学生复习的时间相对充裕些,对考试结果的满意率就会相应地提升。如果十年一考,学生所考的内容就会增多,备考的时间就没有那么充裕,考试的效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部分地区出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方面的考虑,已经取消了小升初考试和中考。但是伴随而来的问题日益凸显,因为学生文化课成绩参差不齐,再加上大班额教学的现状,让老师无时间精力照顾成绩相对困难学生的学习,造成学校内学习风气日益淡薄。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因为没有升学压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普遍降低,有些精力过剩的孩子在无学习压力的情况下,在学校内恣意闹事,给学校管理带来负担。
此外,取消小升初考试和中考这两种选拔性的考试后,所有学生无论成绩好坏“一起向前赶”的模式,看似每个学生都受到了公平的教育机会与平等的受教育权。因为没有升学的压力,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就无从谈起,这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还真不好说。
然而,取消小升初考试和中考虽不具备现实条件,并非表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无能为力。高考是高中教育的指挥棒,同样,中考的评价体系也引导着初中教育的方向。改革现有的“一考定终身”评价模式为“以学业水平为主辅助其他素质评定为参考”的模式,或许能够改变教师和学生唯分数至上的理念。比如,北京即将执行的文化科目“必考+选考”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有利于学生在中考评价体系中发挥其特长和优势,也从另一个方面减轻了学生被逼所学的压力。
为了体现教育公平,重点初中和重点高中按照一定的比率把指标分配到对应的小学和初中,并向农村学校适当倾斜。有的地方适当提高特长生的招收比例……这些都体现了招考评价体系人文性的一面。
当下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厌学情绪严重的根源不在于学制的长短,而在于升学考评标准过于单一化,从而倒逼各个中小学校看重学生的文化课分数,让一部分学生在与分数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所以说,与其取消升学考试,不如完善考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