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韩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北京 100037)
本刊特稿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深刻意蕴
吴桂韩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北京 10003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文化自信的系列重要论述,鲜明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主要包含对中华文化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创造的自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的自信,蕴含着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和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坚定信念,蕴含着对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和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坚定信念,蕴含着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蕴含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
文化自信是对特定文化发展历程、当代价值和光明前景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文化自信的系列重要论述,不仅鲜明地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而且从广阔的时空维度和现实的实践维度深刻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意义所在,明确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始终以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浸润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并对世界人民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历史、现实、未来的时间维度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空间维度,深刻阐述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底气。
(一)在时间维度上,文化自信体现在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文化”,这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优势和价值自信的集中反映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中华优秀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这一重要论述,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高度,科学总结了中华民族文化创造的重大成就,集中展示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先进成果。坚定这“三大文化”自信,本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和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自信。
一是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源头。作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代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相互融合的产物。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失去了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格外重视,多次用“根”、“魂”、“精神命脉”、“重要源泉”、“坚实根基”、“突出优势”、“最深厚的软实力”等词汇来阐述其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值得自信,是因为其中有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如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未来中都具有永不褪色的重大价值。从历史看,它“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从现实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3]。“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4]。“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5]。从未来看,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是坚定革命文化自信。革命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光辉典范,深刻改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和发展方向,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革命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集中体现为党在新民主主义各个阶段培育和发展起来的革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证明,没有革命的文化,就没有革命的行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如果没有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就无法应对复杂局面、继续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历来格外重视,在浙江工作时就要求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就任总书记后走遍革命老区并要求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他突出强
三是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社会主义本质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晶体,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展示,代表着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代表着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人类文化发展的进步潮流。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也迎来了文化建设的高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断发展,不仅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而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供了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所蕴含的崭新文化理念和思维模式。实践证明,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是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重要源泉,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他强调:“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11]
(二)在空间维度上,文化自信体现在有信心有能力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和以开放包容姿态开展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上,这是对中华民族创造力和智慧自信的生动展示
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由来已久,并对各自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频繁。文化自信更体现在对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正确认识上。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讲,积极与外来文化甚至是异质文化进行接触、交融与汇合,在多元共存、共融、共生中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才能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在中国与世界关系这个层面上,开放本身就是一种自信。文化自信也是一种开放自信,是一种深层次的能力自信。习近平的文化自信包含着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和积极借鉴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两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方面。
一是坚信中华优秀文化已经并将继续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发展进步仍然有积极作用。当代人类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为此,他强调:“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12]另一方面,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进步的历史趋势。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供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
二是坚信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强调任何一种文明都是流动的、开放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要以平等、包容、开放的态度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要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他指出:“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13]“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起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基本内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他在重申“四个自信”的同时突出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5]。此前,关于文化自信与“三大自信”的关系,他也多次作了重要论述,指出:“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16]“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17]“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8]“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9]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选择,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自信。离开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失去了价值内核、思想根基和历史基础。
(一)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提供了价值根基,是更基础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道路创造、理论创造、制度创造,也是一种文化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里的实际,既包括生产力实际、阶级状况实际,也包括文化实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塑造了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植根于悠久的历史土壤和丰厚的文化土壤,是由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决定的。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1840年以来特别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对其他救国途径的尝试全部碰壁之后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本质的内涵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这条道路蕴含着中国人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信仰,蕴含着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价值认同,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追求,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而且具有坚实的价值根基。如果离开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无法开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20]文化自信不仅是道路自信的基础,而且是道路自信的内涵。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也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还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因此,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的基石。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法律化、制度化,是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无论是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还是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和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各种具体制度,都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念的反映和价值理想的表达,都离不开中华优秀文化的指引和归导。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都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而这‘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21]有了文化自信的滋润和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就有了坚硬的价值内核,应当以文化自信支撑“三大自信”。
(二)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提供了强大魅力,是更广泛的自信
文化是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从文化自信的角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价值追求、产生强大心理认同、形成坚定理想信仰,有效应对文化全球化带来的震荡和冲击,抵制西方文化中所谓“普世价值”等的扩张和侵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此外,文化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和方向,而且也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和趋势,蕴含着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内核和价值目标,与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和期盼是相一致的。要让世界人民了解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友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关键是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自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目标提升为一种价值系统,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有了活的灵魂和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而且能够淡化意识形态色彩,赋予“中国方案”以文化符号和文化力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价值跨越时空,有效传播,产生更为广泛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更好地彰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充分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三)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提供了精气神,是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是一种基因、血脉和传统,是骨髓里的东西。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外在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内在的自信。内在自信,是一种风骨和精神,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自豪感和坚不可摧的自信心,最具渗透力和感染力。在任何时期,文化的力量都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化自信,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不仅很难发展,也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始终高扬引导中国社会前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旗帜,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由于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历史自信,核心是价值观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的认知和认同,源于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与价值追求的认知和认同,因此,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才能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说,是对核心价值观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如今,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22]
(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能够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为此,他强调,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他还提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等等。
(二)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成为凝聚和动员全民族力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激励全民族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发挥着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进行基因测序。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他还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新的历史时期,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他强调,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15][2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12][13][1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3][2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6]习近平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 加强改革创新 开创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04-28.
[7]习近平张德江俞正声王岐山分别参加全国两会一些团组审议讨论[N].人民日报,2015-03-07.
[8]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
[9]习近平春节前夕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N].人民日报,2015-02-17.
[10]习近平在调研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充分调动干部和群众积极性保证教育实践活动善作善成[N].人民日报,2013-07-13.
[1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16]李斌,霍小光.“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习近平总书记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N].人民日报,2014-03-13.
[1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18]杜尚泽.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全方位外交的成功实践[N].人民日报,2016-01-05.
[1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20]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责任编辑 白继英)
D616
A
1008-9012(2016)04-0005-07
2016-11-03
吴桂韩(1983- ),男,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机关党委人事司副处长、副教授,中央党校党建博士,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基本原理、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