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祥
(许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新视阈
试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关系
李家祥
(许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适应国家发展新常态而提出的治国理政方略,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我们党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治国理政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四个全面”之间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关系。从历史逻辑关系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所强调和践行的重要治国理政方略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继承性;从现实逻辑关系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紧密的和相互间不能偏废的内在联系;从哲学逻辑关系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高度的哲学逻辑联系,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动体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逻辑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适应国家发展新常态而提出的治国理政方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治国理政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四个全面”之间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关系。
从历史逻辑关系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所强调和践行的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重要治国理政方略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继承性。
(一)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继承性
建设小康社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最先提出的实现现代化的第二步奋斗目标。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这种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把其作为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的确定,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党的十六大以后的十年,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着力加以解决。正是基于这样的形势和战略考量,党的十八大鲜明地提出了实现“两个翻番”等五个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了全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党必须完成的光荣使命。
(二)从不断深化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继承性
不断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制胜法宝。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面临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作出的历史性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开启了一场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不断改革的征程,打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西部不断对外开放的大门。近40年来,党带领人民锐意改革,不断克服旧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也促进了我国各项事业不断进步。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为了顺利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任务,更加有效地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抢抓难得的发展新机遇,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如何攻坚涉险,需要统筹谋划、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三)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继承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总结过去我国法制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强调和重视法治,明确提出了“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大方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思想,于1996年2月提出了“依法治国”思想。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深刻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含义,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新思想新要求,进一步推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步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成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纲领性文件,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从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继承性
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来抓,成为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走向成熟进而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强调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主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党的建设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十八大以来,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艰巨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提出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均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所强调和践行的重要治国理政方略,在这些相互联系的治国理政方略前面加上“全面”二字,表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国家发展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理念及实践不是对以往路线、方针、纲领、政策及治国方略的否定或歪曲,而是对以往路线、方针、政策及治国方略的坚持、延续和深化,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继承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具有与党的十八大以前历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所强调和践行的重要治国理政方略有内在一致性和一脉相承的历史继承性,从现实逻辑来看,更具有紧密的相互间不能偏废的内在联系。在此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起统领作用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和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是起统领作用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在内的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主题和中心,而不能冲淡这个主题或干扰这个中心。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起动力作用的关键因素
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能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强大动力。不仅如此,全面深化改革本身也包含了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容和要求。因为从国家法制不健全到法制相对健全、从执法不严到严格按法律办事、从全社会法律意识不强到全民普遍知法守法用法以及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所要达到的效果和境界;全面深化改革也会涉及党的领导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事实证明,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增添了强大动力,今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质性进展必将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快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
(三)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转变执政方式、提升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键在于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全面依法治国为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法治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结合在一起,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和法治保障,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统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局的组织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作为拥有8800多万名党员且在有着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建设牵动全局,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事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重大举措能否顺利推进。着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的迫切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组织保证和政治保障。管党治党,只有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在党的建设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才能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我国当前和今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国家发展领导核心的纯洁先进和坚强有力。通过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来共同绘就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确保国家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具有高度的哲学逻辑联系,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动表现。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哲学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处于永恒发展之中,绝对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由一个战略目标和三大战略举措构成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而且每个“全面”都有各自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随着党和国家面临的发展形势出现新变化新要求,过去我们党在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治国理政方面的理论和政策也要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完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强调“全面”的要求,完善和深化了这些治国方略,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永恒发展的哲学原理。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矛盾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具有特殊性,有主次之分。这就要求要有全局观,在解决矛盾时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原理和处理复杂矛盾的方法论要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方面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系统把握和掌控影响制约中国发展的各种矛盾及因素,统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另一方面也注意处理好总体谋划和“牵牛鼻子”的关系,从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关键、最主要、最急迫的矛盾和问题入手,争取战略主动,尽快创造“四个全面”战略协调推进的新局面。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共同构成的,这两对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解决这两对矛盾不能搞单兵突进,既要注意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问题,也要注意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为了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就是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加强与生产力的协同配合,共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和发展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是发展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的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着眼于当代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项为人民造福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4]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述评[N].新华网,2015-01-04.
[5]冷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哲学思考[N].人民日报,2015-04-29.
(责任编辑王怡敏)
D616
A
1008-9012(2016)03-0054-04
2016-07-28
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代背景及内在逻辑研究”(2015-SZ-009)成果。
李家祥(1967—),男,河南固始人,许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