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彼岸故事 美国企业“求”员工休假
◎中和
为确保员工得到充分休息并保持斗志,弗吉尼亚州的金融服务公司Motley Fool每个月抽出一名员工,要求这名员工在下一个月连续休假两个星期。
在美国,人们普遍认为,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人,除了工作勤奋外,还要会休假。只有彻底远离工作,给身心放一个假,才有可能带着更清醒的头脑和充沛的精力继续拼杀。美国的带薪休假制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有很多公司会“求”员工休假。与欧洲国家每年两周以上的年假相比,美国每年平均10天的带薪假期并不算多。即使如此,由于担心休假期间错失晋升机会,越来越多美国人选择少休假甚至不休假,平均每年只休一半年假。
拥有带薪假期的美国上班族占总数的77%,美国人平均的带薪假期为13天,法定节假日为8天。但是,英国路透社的一项调查表明,这77%的人中,仅有57%的人会选择享受带薪假期,剩下的人仅休一部分带薪假或完全不休假。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用人企业担心,长期工作易导致过度疲劳、有损健康甚至引发精神疾病。不少公司因此出台不同措施,鼓励员工休假。
目前,企业最常见的奖励为现金。比如,一些广告、软件等需要创意的企业,每年拨出专款,奖励那些休满带薪假的员工。而一些旅游公司或房屋租赁企业,更是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休假员工提供现金、网站积分、商品打折等奖励,还有的企业为员工报销度假的费用。据悉,目前,美国休满带薪假的上班族通常可得到500至7500美元(1美元约合人民币6.77元)的奖励。还有的美国企业为员工报销度假费用。
说东说西 传统节日不要拒绝娱乐
◎路中林
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本是舶来品,可近些年来,这些洋节反而越发受欢迎,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却越来越不受待见。面对这一趋势,不少学者要求学校和家庭加强传统节日的宣传教育,甚至有人要求抵制这些洋节。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与表征,传统节日是否受重视往往能间接反映本土文化的生命力,专家学者并非杞人忧天。然而另有一些人持截然相反的观点,在他们看来,洋节受欢迎仅仅是因为它们的庆祝方式有趣,富有吸引力,特别是与商业运营模式更为契合,洋节走俏,一方面能活跃我们的文化,愉悦身心;另一方面也能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在笔者看来,强烈抵制与坐视不理的观点都不可取,需在其间选择一个中庸的立场。
传统节日与洋节之间虽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但的确存在文化上的竞争,国人对传统节日日益淡漠,对此绝不能坐视不理。当然,这不是指无原则抵制洋节的主张就合理。节日是历史的产物,节日要保持生命力就必须不断适应人们的生活。洋节在现代社会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不是因为它们背后的一套价值观更得人心,很可能只是因为它们与时下生活节奏更合拍而已。我们若能放弃文化对峙的观念,平心静气地审视一番传统节日,就不得不承认,相较于庆祝方式更多样的洋节,传统节日显得了无生趣。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庆祝节日的游戏与娱乐方式,再衍生出属于自己的游戏内容来。节日让人们得以休憩,而休憩并不仅仅意味着将身体从疲劳状态中解脱出来,它还要求舒缓人们紧绷的神经,为此,过去单纯以吃为主的庆祝形式必须被放弃,传统节日也不能拒绝娱乐、游戏和商业运营。
浮世百态 何时“生孩”的话题能优先于买房
◎陶舜
10月29日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一周年的日子。“全面二孩”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生育?日前有媒体引述专家的预判称,年底将进入生育高峰。这固然是一种乐观预测,现实要比这种“想当然”复杂得多。对当下育龄青年来说,政策指挥棒早已不是影响家庭生育决策的唯一要素。在接受“只生一个好”宣传教育数十年之后,已有一孩的夫妻在考虑要不要生育二孩时,政策因素的权重恐怕已经退居经济因素之后。
从社会治理角度看,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是:如果想象中的生育高峰没来咋办?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来由。2015年初,上海的单独二孩政策就曾遇冷。上海进入婚育年龄女性90%都符合生二孩的政策,但是申请生二孩的比例还不足5%,这与养育孩子的成本大及女性事业发展有关。对于要不要生二孩,顾虑不外乎经济压力、工作繁忙、孩子上学难或者女性身体条件不允许等等。有的家庭一有生二孩的想法,就遭遇了第一个孩子的抵制。过去,政策是生育决策的主要限制条件,但政策放松了以后,其他因素又升格为主要矛盾。
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设想:适当调低法定结婚年龄,适当恢复未婚(或不婚)女子的生育权利;适当调低并逐步取消社会抚养费(即超生罚款);设立二孩生育补贴基金……上述设想可不可行,如果可行,应该怎样落实,都可以讨论,最重要的是尽快形成“关心二孩”的社会氛围。可现在,更多人关注的话题显然是房子,而不是孩子。什么时候生孩的话题优先于买房了,可能就是生育率触底回弹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