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丽
528415 中山市 广东省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儿科
早产儿重症监护室高噪声防过补偿策略的研究
陈家丽
528415中山市广东省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儿科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中应用高噪声防过补偿策略的作用效果。方法:将96例早产儿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早产儿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同时采取高噪音防过补偿策略。比较两组早产儿听力、心率、血压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早产儿总反应能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kHz)内信/噪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早产儿信/噪均有一定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心率、血压较对照组稳定(P<0.05),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体质量重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监护室中采用高噪音防过补偿策略对噪音控制效果显著,可保护早产儿听力,有效促进早产儿的健康恢复。
关键词早产儿;听力;噪声;重症监护室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2.045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作为危重早产儿的治疗中心,由于大量医疗仪器设施的使用以及频繁的治疗护理,使其产生各种噪声,不仅使早产儿听力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也降低了治疗和监护效果[1-2]。重症监护室内噪声带来的不良后果应引起医护人员的充分关注。有研究表明,在处于噪声污染环境中的早产儿,其心率、心理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3-4]。本研究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噪声动态监测,根据噪声源采取防过补偿策略,有效管理和降低噪声,给早产儿提供了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从而保障治疗和监护质量。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早产儿96例,纳入标准:(1)胎龄28~37周。(2)住院天数≥7 d。(3)均于出生后第1天入院。排除标准:先天畸形、糖尿病母亲新生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早产儿。将早产儿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7例,女21例;胎龄28~34 周,平均(32.17±1.33)周;出生体重(2.20±1.05)kg。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胎龄28~36 周,平均(33.64±1.27)周;出生体重(2.33±1.14)kg。两组早产儿胎龄、体重、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高噪声防过补偿策略,具体如下:
1.2.1噪声实时检测采用精密积分声级计测噪仪对监护病房嘈杂时段(交班、操作、护理时间)及安静时间(嘈杂时段以外的时间)噪声进行监测,采用噪声标准化平均值(LEQ)记录温箱内外、开关门窗抽屉、医护之间及医师与家属之间说话声,本研究每10 min记录1次,累计测量24 h。
1.2.2高噪声防过补偿策略
1.2.2.1环境噪声防过控制保证室内声音强度在60 db以下,包括监护室内禁用电话,办公电话铃声调至最低,且铃声设置柔和;不锈钢治疗车经常擦油,检查螺母松紧度,车轮安装橡胶底,以减少治疗车推行声响;在早产儿保温箱外贴上保持安静的温馨标示语(觉觉啦,我还在梦里玩等);监护室内安装声音监测计,动态显示室内噪声分贝值,时刻提醒工作人员降低声音。
1.2.2.2医护人员行为改进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参与“环境噪声知识”培训,对《世界卫生组识关于噪声防控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声音环境质量标准》《医院场所噪声控制相关规定》及减少噪声方法进行学习,使其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医护人员对噪声的敏锐感,提高其减少噪声的主观能动性。如在早产儿哭闹时,及时进行安抚;在实施侵入性操作过程中,采用非营养性吸吮,以防止早产儿哭泣。及时巡视早产儿,查看输液泵、监测仪情况,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减少报警提示。
1.2.2.3仪器设备噪声防过管理将各种仪器、设备、门铃报警音量调至最低值,及时消除报警;仪器均放置于早产儿脚底方向,根据早产儿具体情况设定报警值阈,以最低音量报警或设为可视报警模式,在保温箱内放置泡沫吸收箱内背景噪声。监护室播放轻柔舒缓音乐,早中晚各1次,以刺激新生儿听觉发育。
1.2.2.4无缝隙护理补偿模式监护病房实施护士无缝隙护理补偿模式,由3名护士共同负责 2~4 名早产儿,形成3×8 h~24 h工作制,对所负责早产儿治疗、周边环境进行持续掌控,以全程、完整、无缝隙实施护理。
1.3观察指标
1.3.1听力检测采用ILO-292耳声发射分析仪进行快速筛查,总能量反应≥5 db声压级(SPL),反映波的重复率≥50%,在1~4 kHz(1.0,1.5,2.0,3.0,4.0)频域范围内反映波的信/噪值比至少有3个频率达到3 db SPL[3]。
1.3.2生理指标记录两组早产儿血压、心率。
1.3.3生活质量记录两组早产儿睡眠时间(各班记护士分别记录8: 00~16∶00,16∶00~24∶00,24∶00~8∶00共3次,并统计24 h睡眠时间)、体质量(责任护士每日晨 8∶00 监测空腹早产儿体质量)。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重复测量资料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早产儿听力检测结果比较(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听力检测结果比较±s)
2.2两组早产儿生理指标比较(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生理指标比较±s)
2.3两组早产儿实施高噪音防过补偿策略前后睡眠时间、体质量比较(表 3)
表3 两组早产儿实施高噪音防过补偿策略前后
注;两组早产儿干预前后睡眠时间、体质量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高噪声防过补偿策略可减少噪声对早产儿听力损害早产儿是听力障碍的高危群体,噪声作为一种应激源既可引起早产儿生理上应激,还能促发和恶化病情。研究表明,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可达1%~2%[4-5],且早产儿长时间处于高分贝噪声环境,将大大增加听力减退风险,严重者可造成神经系统及脑组织发育迟缓,造成语言和交流异常[6]。由于监护病房需联合使用监护仪、输液泵、呼吸机等精密装置,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噪声水平普遍高于普通病房,达50~70 db。本研究中,对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做TEOAE筛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总反应能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1~4 kHz频度范围中,两组信/噪比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早产儿信/噪比均有所升高,表明处于低噪声环境下早产儿听力指标更好,低噪声环境对早产儿听觉系统的发育具有积极作用。由于噪声源多数来源于人为、仪器因素,本研究拟定高噪声防过补偿策略,通过科室及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从科室环境、医护人员行为、护理模式对噪声控制进行全面改进及完善,以减少噪声对早产儿听力损害,保护早产儿听觉系统的正常发育。
3.2高噪声防过补偿策略有效减轻噪声对早产儿心率、血压的干扰研究表明,不加任何限制的噪声,不仅干扰医护人员正常工作,还可引起机体血管及内分泌等系统的变化,使新生儿出现心率加快、血压波动、肺内气体交换不足而加重病情[7]。尤其对于早产儿,由于器官发育不完全,对应激刺激应对不良,病情恶化率高于足月新生儿。而噪声还会刺激垂体-肾上腺轴,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外周血管收缩加强,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8-10],这对早产儿极为不利。本研究结果显示,低噪声环境下早产儿生理指标更好,即心率、血压更稳定。为早产儿营造一个安静的治疗环境,减少操作噪声,减少早产儿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护士职业素质,把噪声对早产儿心率、血压的干扰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使早产儿适应治疗环境以加快生长发育。
3.3高噪声防过补偿策略益于保障早产儿睡眠早产儿行为方式以睡眠为主,良好的睡眠有利于新生儿脑部发育及健康恢复,而对于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早产儿建立规律的睡眠机制极为困难,一旦早产儿早期睡眠节律被破坏将对大脑发育产生不可逆影响[11]。研究证实,在睡眠时段内降低外源性噪声可延长睡眠时间,减少能量消耗,稳定新生儿的生理指标,利于新生儿机体发育和健康恢复[12]。本研究对观察组早产儿的监护室环境做到随时巡查评估,时时提醒责任护士静音意识,主动采取消除噪声措施,如对减少环境噪声,加强仪器设备管理,改进医护人员不良行为,转变护理模式等,从而为早产儿休养和治疗提供基本保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早产儿睡眠时间及体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针对早产儿重症监护室中引起早产儿睡眠障碍,影响其生长发育的噪声进行相应的控制效果显著,有效促进早产儿的健康恢复。
参考文献
[1]黎惟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噪音对新生儿的影响[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8):792-795.
[2]李苏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噪音对患儿的危害[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182-183.
[3]黎惟广,蒋红斌,甘恬,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噪音对早产儿听力及智力发育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2):976-979.
[4]Brown G.NICU noise and the preterm infant.neonatal net[J].2009, 28(4):165-173.
[5]Darcy AE,Hancock LE,Ware FJ.A descriptive study of noise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ambient levels and perceptions of contributing factors[J].Adv Neonatal Care,2008,8:165-175.
[6]黎惟广,潘燕,唐云丽,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噪音对新生儿听力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3):172-173.
[7]陆柳雪.优质护理对控制医院病区噪音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4):4204-4205.
[8]韩冬韧,刘雯.对护理人员进行宣教降低NICU病房噪音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5):3027-3028.
[9]王莹.噪音对新生儿听力的影响[D].北京:首都医科大学,2006.
[10]陈新红,张先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噪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0,8(15):1389-1391.
[11]董军,米延.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的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7):2703-2704.
[12]Livera MD,Priya B,Ramesh A,et al.Spectral analysis of noise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J].Indian J Pediatr,2008,75(3):217-222.
(本文编辑崔兰英)
(收稿日期:2015-01-19)
陈家丽:女,本科,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