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珊+邹平++潘毅+夏苗
[摘要]目的 探讨集束化干预措施在预防ICU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5年5月~2016年4月入住我院ICU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集束化干预模式实施节点分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集束化干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ICU患者应用集束化干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集束化干预;多重耐药菌;重症监护室;感染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0(a)-0185-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luster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 preventing ICU multi drug 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Methods 100 patients from May 2015 to April 2016 of ICU in our hospital were prospective selected.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cluster intervention mode,and each group was 50 cases.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used routine nursing method,and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used cluster intervention measures.The rate of multi drug 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and hospital stay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infect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1);the mean hospital stay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Using cluster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ICU patients can prevent multi drug 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effectively,decrease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and with obvious clinical effects.
[Key words]Cluster intervention measures;Multi drug resistant bacteria;ICU;Infection
近年来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人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1]。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病情极不稳定,复杂多变,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具临床资料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病死率高达80%[2],因此加大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研究力度,探究预防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有效方法、提高ICU患者的治疗效果成为各医院的共同目标。集束化干预是一种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感染发生率[3],但是对于集束化干预措施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还很少。本文以我院收治的ICU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集束化干预措施在预防ICU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前瞻性选取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我院ICU病房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集束化干预模式实施节点分两组,各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7.34±3.85)岁;其中23例患者使用呼吸机,27例患者中心静脉插管;另肺部感染2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4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6.91±4.05)岁;其中24例患者使用呼吸机,26例患者中心静脉插管;肺部感染2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ICU常规护理方式。患者进入ICU室后护理人员定时定点进行打扫消毒,保证病房温度和湿度处于标准值范围内,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上报主治医师。若重症患者中心静脉插管>5 d,而体温>38.5℃,需要将患者送检,或者当怀疑患者发生其他部位感染时,立即送检。护理人员进入ICU室前严格进行无菌处理,任何护理操作都必须遵循相关规定,规范动作和行为。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取集束化干预措施进行护理。
1.2.2.1建立预防感染小组 建立一支由专业抗感染医师、护理专家等专业医护人员组成的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小组,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状况、危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计划。
1.2.2.2执行集束化护理干预 ①从环境管理方面入手: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首先需要确保环境的无菌性,因此需要采取隔离措施,严格禁止感染家属探视ICU患者,对疑似或确定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采取单独隔离、护理措施,为其安排单独病房,并做好病房标记,由专人负责护理、管理。医护人员在进入病房前必须穿戴隔离衣和护目镜,护理实施前后需要洗手、消毒。及时清理患者病房,做好患者衣物的单独清洗、消毒工作,避免和其他患者的衣物接触。做好ICU病房的病原菌监测工作,ICU采取层流净化病房,定时做好消毒清理工作,并定时检测ICU病房微生物环境,检测病房空气质量,对于监测结果不符合ICU病房环境需求的,需要立即采取消毒清理措施,务必保证ICU病房的环境,避免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②规范医护人员操作:ICU病房工作者,在进行ICU病房治疗及护理操作前,需要做好严格的杀菌、消毒处理,遵循手卫生制度,严格遵循五个时机彻底对手进行消毒、清洗的原则,通常使用洗必泰醇消毒液来洗手消毒以保证手的卫生。五个时机:a.接触患者前;b.接触无菌物品对患者进行无菌操作前;c.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液后;d.接触患者后;e.接触患者相关物品后。若对患者进行有创操作,医护人员必须严格做好消毒、杀菌工作,方可执行有创操作的工作内容。③预防交叉感染:交叉感染是ICU病房常见感染原因,感染源主要包括患者的随身衣物、病床、治疗中使用的呼吸机、治疗泵、管道等,这些感染源需要做好严格的管理,所有用品专人专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医疗文件不得带入病房或者做好消毒灭菌处理;检测仪器设备需要做好使用前后清洁,对专人专用的物品做好清点,避免遗失或混乱使用;医护人员接触某一患者后应做好消毒灭菌处理,才能再次进行其他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工作。④抗生素合理使用:ICU病房患者在抗生素使用上,目标分五点,分别是控制感染、较少副作用、合理药物途径及给药方式、给药具有针对性、剂量与疗程合理性。集束化护理干预中使用抗生素严格把关,不同疾病及治疗方式选用不同抗生素,严格控制抗生素用量,保证正常的抗生素血浓度。从多方面做好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从而提升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的效果。
1.3观察指标
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感染率的比较
观察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2.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1.05±2.37)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84±3.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共有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发生肺炎,1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患者共有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3例患者发生肺炎,3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2例患者发生血流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1,P=0.045)。
3讨论
多重耐药菌是指具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4]。ICU患者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抗微生物药物进行治疗,一旦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就会产生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抗药性,阻碍治疗,并引发多种并发症,从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5]。多重耐药菌感染与环境、医护人员的操作、交叉感染、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有密切关系[6-7],因此加强对ICU患者的护理干预对于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集束化干预措施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多种感染的发生[8]。ICU患者本身就具有病情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9-10],一旦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更会加大治疗难度,随时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集束化干预措施是指对患者本身、疾病、环境、治疗等可能引起感染的各个环节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11-12]。
集束化干预措施通过建立预防感染小组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预防感染小组成员都是专业化很强、经过严格训练的医护人员,保证了护理干预的科学性、合理性[13]。护理人员在全面了解患者所有信息的基础上为其制定护理、治疗方案,对于合并几种危重病情的患者酌情处理,分层次展开治疗,避免多种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14]。另外考虑到患者发生多种耐药菌感染与环境、护理人员的操作、患者的交叉感染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治疗时要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控。医护人员主要依靠手操作对患者进行护理和治疗,这也成为感染传播的重要途径,一旦医护人员手上沾有某患者的感染病毒就可能将其传染给接下来护理的患者,因此保证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严格按照五时机原则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感染发生率。环境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通过检测环境中的微生物情况,能够有效避免空气中微生物引发的感染[15]。此外加强患者自身的预防护理干预也尤为重要,严格遵守隔离措施、对患者定时消毒,不仅降低了自身感染的风险,也有效抑制了感染病毒的传播。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集束化干预措施的观察组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可作为预防ICU感染的重要手段。研究结果分析发现,两组住院时间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时间更短,说明集束化护理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感染发生的可能。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集束化护理干预模式效果更好,在降低并发症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ICU患者实施集束化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也能有效提升感染痊愈率,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彭树兰,杨春,赵玲玲.集束化方案在预防ICU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11):800-801.
[2]陈丽华.集束干预策略对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的效果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7):721-723.
[3]戴珩,白晓红.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17(1):142-144.
[4]吴淑梅,黄小兰,任泽娟.集束化管理策略在多重耐药菌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5,14(12):840-842.
[5]李梅玲,黄洁,赵昱瑾,等.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交叉感染降阶梯防控策略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5,15(6):552-556.
[6]欧阳少凤.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卒中病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6, 33(1):122-123.
[7]赵丹丹,吴静,刘颖.集束化护理在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定植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 32(22):39-41.
[8]许渝,徐润琳,周涛,等.集束化管理措施降低PICU多重耐药菌感染[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6):628-629.
[9]满萌,潘爱红,李业桂,等.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133-135.
[10]王振玲,赖晓全,徐敏,等.集束化管理措施对降低ICU物体表面多药耐药菌检出率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1):4990-4992.
[11]仲爱玲.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7):2619-2620.
[12]张淑敏,朱熠,庄建文,等.实施干预对综合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及成本效益影响分析[J].兵团医学,2014, 42(4):45-47.
[13]李莉.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析与护理干预[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12(2):204-205.
[14]刘云.PDCA循环法在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预防医学,2015,26(6):129-130.
[15]徐艳,牟霞,杨怀,等.组合干预对多药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0):5048-5050.
(收稿日期:2016-08-10 本文编辑:顾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