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行为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016-04-10 08:03
山东高等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不端研究生学术

张 宇

(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研究缘起和文献回顾

学术规范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标准和伦理。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和《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等。不仅从制度约束上科研工作必须遵守学术规范,从科学本身的意义来看,科研工作也应当将学术规范作为科学及社会进步的基本保证。尽管存在着约束科研人员学术行为的制度及道德规范,我国学术不端现象仍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几年学术打假深入校园,揭露了高校中存在的论文抄袭、项目造假和学术腐败等问题。

面对学术不端问题,只有找到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最终根治这个沉疴宿疾。研究表明,研究生学术行为倾向受到个人和环境的共同影响。林媛媛认为研究生处于自我发现、自我意识形成和人格再构成时期,他们要经历复杂而艰难的同一性确立和对社会生活的选择,容易出现客观性和理性化不够的问题,不能辩证看待部分社会现象,而使自己的实际行动走上极端。[1]阎光才虽然肯定了学术不端与个体人格缺陷存在关联,但他强调制度、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不端行为。[2]

目前大多数文献认为环境因素对研究生学术行为倾向产生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又包括社会环境和组织环境等。程孝良、倪师军和曹俊兴基于社会学理论视角提出:家庭和学校教育注重知识学习,不注重道德培养;学术不端行为预期收益大于行动成本,举报者付出的成本可能高于收益;社会监管的方式和力度都存在问题。[3]王正为和张风帆提出网络资源成为学术诚信检测、监督者的障碍,为不端行为打开方便之门。[4]马玉超和刘睿智提出,一种行为的发生只牵涉到某一个人,往往会为集体所不耻,但如果个人和集体形成了所谓利益共同体,名利共享,风险共担,道德上的追究或良心上的自我谴责便会淡化。[5]在外部没有提供优良的学术环境时,学生个人便会呈现出心态不端正、学术能力不足的状态,比如急功近利,重量不重质;[6][7]将写文章视为一种暂时工具,而不是一番事业来经营;研究生对科研造假和科研不当缺乏道德判断能力。[8]

综上所述,环境因素也即外在条件,通过现象和平台提供心理便利和物质便利;个人因素是环境因素的缩影,是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条件。显然,上述成果没有涉及到环境的心理层面和不端行为的划分,而且多采用规范分析方法,缺少数据支持。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生学术行为倾向和影响因素进行划分,通过实证分析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能力调查问卷》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术规范和能力量表,第二部分是学术行为倾向量表,均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第三部分要求被试者提供姓名以外的个人信息。

学术规范和能力量表包含29道测量题项,分为社会风气、社会态度、评价规范和学术素质4个维度。社会风气维度包含8个题项,反映了对本学科领域当前在学术成果规范和成果引用方面的社会现状作出的总体性评价,得分越高表明在被试者看来社会学术风气越差;社会态度维度包含5个题项,反映了研究生认为的社会对不良行为的态度,得分越高表明在被试者看来,社会对不端现象越包容;评价规范维度包含5个题项,反映了对当前本专业领域在评价学术成果时的态度和行为作出的评价,得分越高说明在被试者看来,学术评价不规范现象越严重;学术素质维度包含11个题项,反映了对学术研究规范和方法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得分越高则学术素养越强。

学术行为倾向量表包含8道测量题项,分为不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和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两个方面,反映了在成果规范和文献引用方面的行为立场,得分越高说明自我学术不良行为倾向越严重。基于不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的量表包含5个题项,反映了不容易被导师或同行专家发现的不良行为选择。基于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的量表包含3个题项,反映了容易被导师或同行专家发现的不良行为选择。

(二)理论假设与模型设计

1.理论假设

研究生作为社会人,难免受到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物欲横流,腐败频生,诚实守信成为迂腐和吃亏的代名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是社会性道德失范在高等教育界的缩影。[9]卢艳君认为社会是科学成长的母体,科学总是受一定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的影响。[10]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社会风气对不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有显著正向影响。

H1b:社会风气对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有显著正向影响。

在社会环境对研究生的影响方面,已有文献关注的重点在于现象,却忽视了社会精神层面。程孝良等人提出现在学术不端行为被揭发,许多当事人除了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并无十分羞愧的感觉,而且旁边的不少学生也漠然视之。[11]基于此,本文将社会环境进一步细分,从社会态度的角度考察,大多数人对不端行为无谴责倾向可能为研究生不端行为提供了心理空间,降低了心理成本,促使不良行为的发生,并提出如下假设:

H2a:社会态度对不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有显著正向影响。

H2b:社会态度对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有显著正向影响。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常常聚焦于利益权衡对行为动机的影响而脱离了科研成果本身。如果科研成果得不到重视,那么就没有理由认真探索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这里所说的重视是评审者做出合理的评判,而不是夸大成果的贡献,合理的批评建议才是科研进步的动力。张立和王华平认为有条理的怀疑原则能通过预期的行为起作用——科学家知道自己的成果发表后要经受同行的审查,因此要在发表之前预先考虑他人可能提出的批评,这无形中筑起了一道控制不端行为的心理防线。[12]已有文献对期刊的论文筛选制度进行过批判。本文针对学术领域同行专家之间的互评提出如下假设:

H3a:评价规范对不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有显著正向影响。

H3b:评价规范对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有显著正向影响。

研究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学术形式知识,是他们将来规范从事科研工作的一个最低技术要求,也是学术规范的最低保障,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前提。[13]陈丹丹发现大学生对学术规范了解较少,而学术规范与学术创新、学术进步息息相关,能够保障学术活动良性、有序发展。[14]陈淑妮认为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认知是影响学术行为规范的重要变量,规范知识、价值认知对自我学术不良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5]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a:学术素质对不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有显著负向影响。

H4b:学术素质对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有显著负向影响。

2.研究模型

基于以上假设,本研究提出以社会风气、社会态度、评价规范和学术素质四个维度为自变量,以不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和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为因变量的理论模型。具体见图1。

图1 理论模型

(三)研究样本

本研究随机抽取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共20个专业的研究生发放问卷。共发放541份问卷,回收541份,有效问卷508份,有效回收率为93.9%。具体样本描述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N=508)

续表

三、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首先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问卷的潜在构面。本研究的因变量为学术不端行为倾向,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统计量达到0.841,因子分析的效果较好。Bartlett球形检验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基于特征根大于1提取因子,前2个因子满足条件(表2),累积解释总方差的50.35%。因子1的测量内容描述了不易被导师或同行专家发现的不良行为,按照原有构思命名为“不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因子2的测量内容描述了容易被导师或同行专家发现的不良行为,按照原有构思命名为“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

表2 因变量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及信度分析

本研究的自变量为影响研究生学术行为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统计量达到0.876,因子分析的效果较好。Bartlett球形检验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剔除无效负载和负载小于0.5的问项,最终得到4个因子,包含24个题项(表3),累积解释总方差的54.67%。因子1的测量内容描述了研究生对自身学术素养的评价,按照原有构思命名为“学术素质”。因子2的测量内容描述了研究生对社会学术风气的评价,按照原有构思命名为“社会风气”。因子3的测量内容描述了研究生对学术界评审规范性的评价,按照原有构思命名为“评价规范”。因子4的测量内容描述了研究生认为的社会对不良行为的态度,按照原有构思命名为“社会态度”。

然后,以各因子的Cronbach’s α值检验各因子题项之间的内部一致性。学术素质、社会风气、评价规范和社会态度四个因子的α系数依次为0.892、0.859、0.735、0.716;不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和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的α系数分别为0.703、0.585,均有较高的信度。

最后,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设计的题项都落在假设的因子构面上,并且各个题项因子负荷量中,属于同一因子的项目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5,区别出各构面所隐含的因子,且符合上文所定义的因子个数,说明该问卷具备良好的建构效度。[16]

表3 自变量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及信度分析结果

(二)学术规范和学术素质的基本特征

对研究生学术素质、社会风气、社会态度、评价规范、不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和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的人口学变量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见表4。

由表2可知,在不易被发现的学术不良行为倾向上,性别差异显著[F(1,486)=4.75,P<0.05,女性<男性],年龄差异显著[F(2,482)=4.48,P<0.05,25岁及以下<31岁及以上<26~30岁],工作经验差异显著[F(4,446)=4.09,P<0.05,工作时间越长得分越高],硕士类型差异不显著;在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行为倾向上,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研究生学术素质在四个人口学变量上均有显著差异,对评价规范的评价在性别和年龄变量上差异显著,对社会态度的评价在年龄和硕士类别变量上有显著差异。

表4 因变量和自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注:1指年龄在25岁及以上的研究生,2指年龄在26~30岁的研究生,3指年龄在31岁及以上的研究生;a指无工作经验的研究生,b指有1~5年工作经验的研究生,c指有6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研究生。

(三)假设检验

采用回归分析分别检验自变量学术素质、社会风气、社会态度、评价规范对因变量不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和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的影响,采用强制进入法引入变量,结果见表5。

在不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方面,评价规范、社会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递增。结合量表评分项的设计可知,两个自变量的得分越高,不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得分越高,也即社会学术氛围越差,不易被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越容易发生。

在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方面,学术素质、社会态度、评价规范、社会风气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递增。结合量表评分项的设计可知,四个自变量的得分越高,易被发现型学术不端得分越高,也即社会学术氛围越差、学术素质越高易被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越容易发生。

因此,假设H1b、H2a、H2b、H3a、H3b全部得到支持。研究结果未能支持H1a、H4a,且与假设H4b相悖。

表5 回归分析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社会环境是影响学术不端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当学术不端行为是社会普遍现象,并且人们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时,学生对于遵守学术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容易参照社会现象降低自身道德约束。学术不端行为可以细分为易被评审者发现的学术不端和不易被评审者发现的学术不端,且有各自不同的影响因子和影响力度。

直觉上认为学术素质高的人会倾向于遵守学术规范,可是数据分析结果却与预期相悖。原因可能在于有较强学术能力的人在科研领域的目的性更强。对于研究生群体来说,通过刻苦钻研具备了较高学术素质的学生,往往以发表更多论文、发表论文到更高档次期刊以及读博为目标。在这样的目标驱使下,这类研究生比其他研究生感到更多压力,因而更有违背学术规范的动机。而易被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往往与更大的利益相关,也与研究生要达到的目的更相关,因而研究生选择冒更大的风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将这个结论类推到所有类型的科研工作者,在各种考核机制以及经济报酬的驱使下,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性质不再以科研为中心,而是以地位、金钱等为目标。

以往文献探讨期刊评审制度,目的在于遏制不符合规范论文的发表。本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关注论文观点优劣的评判问题,并探讨这种现象对于研究生学术行为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学术界以学术为中心、以文本为依据的规范评价减少会对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学术创新不仅需要学术积累,还需要有批判性思维,在质疑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导师和专家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如果不能给学生提供批评的范本和氛围,还给予不实称赞的误导,研究生将失去习得批判能力的机会,也无法识别自身论文的优劣。

(二)对策思考

真正有学术追求的人会因兴趣产生驱动力,科研本身的魅力足够让他们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这些来自心底的力量是比外在施加的力量更有益的。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真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学生从事任何职业都将受益无穷,同时研究生应该有足够的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对于学校来说,最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便利的平台和充分的资源支持,让每一个学生发挥自身所长。对于做出科研成果的学生应以精神奖励为重,宣扬其学术能力和学术道德,发挥榜样作用。学校的成果考核机制要公平、公正、公开、专业,不应该让硬性指标成为学生不得不进行不端行为的原因。

当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无法靠道德约束自身行为时,社会不得不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作为外在约束,遏制不良风气盛行。针对研究生,学校应制定一系列详实的易操作的规范准则和奖惩制度,使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大于收入,举报学术不端行为的收入大于成本。同时必须厉行这些制度,防止其成为一纸空谈,被束之高阁。惩戒措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事前的警戒作用,因此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规范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

参考文献:

[1][13]林媛媛,史万兵.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的缺失、成因及管理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

[2]阎光才.高校学术失范现象的动因与防范机制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2).

[3][9][11]程孝良,倪师军,曹俊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与对策探讨:基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

[4][6]王正为,张风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5).

[5]马玉超,刘睿智.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四维度影响机理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4).

[7]黄国彬.研究生学术创作中不端行为的心态原因及对策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

[8]孙颖,田蕊,怀丽.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道德判断的心理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4).

[10]卢艳君.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9).

[12]张立,王华平.学术不端行为的模型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1).

[14]陈丹丹.大学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认知研究——基于成都市高校的数据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15]陈淑妮,裴瑞芳,陈贵壹.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认知的实证研究及其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

[16]郝喜玲,陈忠卫.可雇佣型心理契约的维度及其测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3).

猜你喜欢
不端研究生学术
规范科学技术活动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肝胆胰外科杂志》来稿中常见的学术不端问题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于本刊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则系统”(AMLC)的通知
学术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