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利云
(梧州学院 师范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张楚廷出生于1937年,1959年从湖南师范大学(当时为湖南师范学院)毕业后即从事教学,已经从教近60年,讲授过23门课程,指导了120多名研究生(博士和硕士各60余名)。他在湖南师范大学任校长书记18年,在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民办)任校长8年、名誉校长4年,共计30年。[1]他将湖南师范大学这所普通省属师范学院办成了国家“211工程”大学,将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办成了位居全国前列的知名民办高校。他既做管理,又持续开展教学及科研,出版著作近100部(其中70多部为独著),发表论文1300多篇,在全国近300所大中小学和很多教育主管机构做过500多场学术报告。他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教育学等多门学科,其专著《课程与教学哲学》填补了国内空白。2016年1月,张楚廷先生80岁。如此高龄的他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还在指导硕士、博士,仍然笔耕不辍。他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在全国很多地方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张楚廷的人生史就是一部教育史,也是一部思想史。本文主要探讨张楚廷学术成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特质的人本性等方面。
张楚廷学术成就的表现形态可以从著作、论文、演讲及工作报告等方面陈述。他发表了很多论文,出版了数套文集。第一套《张楚廷教育文集》(第1-10卷)于2007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套《张楚廷教育文集》(第11-20卷)于2012年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第三套教育文集(第21-32卷)于2014-2015年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论著总计逾2000万字。他的所有活动几乎都与学术有关,即使在担任大学校长时所做工作报告,大多数也是由他自己撰写,对工作部署也充满理论上的思考。
1.学术成就的系统呈现:出版著作
张楚廷出版著作近100部,其中独著70多部,其独著总目如表1所示。
表1 张楚廷独著书目一览表
这些著作由多家出版社出版,其中不乏对中国教育影响巨大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可以说,通过出版著作和发表论文,张楚廷学术思想从湖南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
张楚廷在这些著作中提出了很多独创性的观点,比如,在很多人批评“片面性”时,他却讴歌“片面性”,把片面性看作是走向“全面性”的基础。“实际的认识是从片面到全面,从全面又到某个片面的,认识是要经历片面的。”[2]张楚廷在著作中提出的观点和建构观点的方式都极具个性特色。他不轻易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另辟蹊径,先广泛质疑已有理论,挑出毛病,然后顺理成章得出自己的结论。为了建立比较理想的大学教学原则体系,他区别了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教学原则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原则、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等概念的异同,指出建立原则要遵循“科学性或相容性、完备性、独立性、简练性”等标准,他深入评析了国内外学者概括或创立的原则,充分论述否定了将“理论联系实际”、“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作为大学教学原则的做法,提出了“知识综合构成、讲述思路为主、增强学生参与、结合研究学习、指导自由选择、心理协调发展”等六条原则。这六条原则的个性特征鲜明,区别于现有的各种体系采用的惯常方式,力图反应现代大学特征。”[3]
2.学术观点的凝炼聚焦:发表论文
张楚廷撰写了1300多篇论文。截止2015年12月8日,被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有 353篇。被下载较多的前30篇论文详见表2。
表2 张楚廷论文下载情况一览表(部分)
(接上页)
排序下载次数题 名刊 物发表时间被引次数24869素质教育不是额外的一种教育———兼论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中国教育学刊2006(6)2625862论教学环境与课程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6826854大学是什么高等教育研究2014(3)227813教育学为何需要哲学高等教育研究2011(9)428778大学思想的独特性高等教育研究2010(12)1129771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十年断想高等教育研究2005(7)1130763教学方法与教育观念课程·教材·教法2005(7)21
这些论文大多发表在我国比较有影响的《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上,涉及教育与办学的方方面面,这些文章从比较独特的视角、比较深刻的层面关注了人、关注了教育、关注了大学、关注了哲学。张楚廷发表文章的数量、文章被下载数量和被引述的数量创造了中国学人的一个新高,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章的质量大多数是可圈可点的。如下载数达2201次,引用达109次的《大学里,什么是一堂好课》就是一篇让读者爱不释手的文章,作者提出,“能引发出学生许多问题的课是好课,能引发出难倒教师的问题的课是更好的课。”[4]这样的观点振聋发聩,发人深思:引发学生问题是教师的责任、不怕被问倒是教师的气度、为不被问倒而努力求知是教师的胸怀与智慧。
3.学术思想的推广应用:做学术报告
张楚廷在全国做过500多场学术报告。全国的“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几乎都有他的足迹。《张楚廷教育文集》第19卷为《巡回演讲提纲卷》,该书记录了张楚廷在2003-2010年间所做的111场报告的提纲。他在一些主要机构所做报告如下所示(见表3)。
表3 张楚廷主要学术报告一览表
(接上页)
序号报告时间邀请单位报告主题132008-06-26中国地质大学教育实践批判———教育现实评论142008-06-06湖北大学高水平本科教育从何而来152007-11-08中南大学公平与不公平同在162007-10-15云南大学教育实践批判172007-07-08国防科技大学大学的使命与教师182007-06-16湖南省教科院创造人才·创造教育·创造障碍192007-05-10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的建设与发展202006-12-15中山大学论人文教育212006-12-03湖南农业大学论自反心理222005-11-21湖南省校长培训班校长主要做些什么232006-11-19东南大学全面发展十要义;关于哲学的若干问题242006-10-26湖南大学论教育公理252006-10-10江西师范大学适应,还是超越262006-10厦门大学大学精神与产业精神272006-09-23湖南大学哲学与创造282006-05-12、11、9华中科技大学大学象牙塔是一种生成;对“大学是什么”的再回答;再看大学;站在哪里看大学292006-01-16、17、18北京大学高校发展规划与定位问题;现存的教育哲学是如何从外部来看高等教育的;哲学对大学意味着什么;传统哲学批判302005-10-18、17郑州大学大学信念与理想;论我312005-10-13、12长江大学人哲学;我所了解的大学教师322005-09-09湖南省出版局教育产业化问题332005-06-24南京师范大学大学关心学生什么;关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同大学的不同使命342005-04-18上海交通大学大学如何看待自由教育
这些报告都是在办学水平高、高等教育研究比较发达的单位举行的,报告还有很多特点,比如,内容的主要方面是教育哲学与教育管理,好多报告的题目是疑问式、哲思式的,如《哲学对大学意味着什么》《大学关心学生什么》,在对现实问题的批判中建构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大学关心学生什么》演讲中,张楚廷指出了大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不足、自卑过头自信不足的现实并分析了原因,他认为评价活动过滥,形式化过泛、外在化过头均导致创造力下降,指出:大学管理者不是师生的束缚者、压抑者,而是师生权益的呵护者、解放者,大学应为学生提供的是“丰富的课程,浓烈的文化,充分的自由。”[5]51他的演讲就像写学术论文,有一个反复推理的论证过程,让人感觉思维严密、结论可靠,“即使演讲,也是纯学术的”。[6]108-109
2011年以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厦门大学等很多单位请张楚廷讲“教育哲学”“学校管理”等问题。2012年4月24日,他在北京大学做了两场演讲。“第一场报告在上午进行,题为《教育是什么》……第二场报告是在当天晚上。开初拟题为《高等教育哲学》,后改为《人本思想与大学管理》,最后改为《人本思想与大学改革》。”[6]2364月25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邀请他讲《教育哲学》,而早在7年前,北京大学就邀请张楚廷为博士研究生班讲过哲学。
为什么一些全国非常有名的重点大学愿意请一所不太有名的省属师范院校(湖南师大是进入了“211工程”系统的省属院校)的原校长张楚廷(2000年从湖南师大校长岗位上卸任)和博士生导师、一所民办高校的校长(时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名誉校长)去做报告?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张楚廷先生是有东西讲的,他能讲出那些单位需要的东西,那些单位有问题需要他这样的人去解答。
张楚廷上大学时读的是数学专业,后来做了数学系主任、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因为岗位的变动,他的学术视角有些变化,在某个小阶段也许有侧重性,但总的说来,他的学术关注是综合性的,因此其基本特点是多样性。
张楚廷从1978年开始发表文章,只有少数几年没有发表论文。2011年发表文章56篇,是年度最高记录。中国知网收录了张楚廷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文章334篇。从这些文章中可以分析出很多问题、得出很多结论。
1.学术萌芽期——重在数学
张楚廷参加工作后写过几篇关于数学的论文,自1978至1982年间每年一篇发表在《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上。文章题目分别是《p次Hellinger积分》《关于数学的抽象》《有有界导出数的函数的一些性质》《关于La Vita引理的改进》和《关于凸曲线梯形法误差》。
张楚廷1959年大学毕业,公开发表文章则是在1978年。为什么将近20年没发表文章?这与当时知识分子的处境、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张楚廷有数次“下放”的历史,“去(湖南)平江,算我的一次‘上山下乡’。1969年,我被要求去(湘西)古丈劳动。1975至1976年,我又被下放至(湘西)泸溪‘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还有1972年,我曾被派到湘南‘开门办学’,叫做办‘流动大学’,因为大学就被叫做‘大家来学’。”[6]39因此,张楚廷在国家恢复正常秩序,改革开放后才写作并发表论文。由此看来,他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
2.学术发力生长期——重在学校管理
张楚廷1982年开始担任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1983年任该校的党委书记,“兼任校长是1986年,只任校长一职是1990—1994年,1986—1989年和1995—2000年是兼任两职。”[6]51当他做了湖南师大的主要领导之后,在学术上由重点关注数学专业知识与教学转移到重点关注学校管理、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下(见表4)是1988—1995年张楚廷任校长和书记时所撰写的论文,体现了他对当时湖南师大的个性问题乃至中国大学发展的共性问题的关切与思考,涉及发展方向、发展手段、发展条件等多个方面。
表4 张楚廷高校管理论文一览表
(接上页)
序号题 目发表刊物发表时间7试论高师本科教学计划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2(2)8师资队伍的结构分析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9试论高校工作的统一性问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6)10切实注重质量 有效地为当地基础教育服务中国高等教育1989(2)11论高校民主建设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4)12论高校法规建设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2)
从论文题目可以看出,张楚廷论述的建设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的“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建设以教授为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打破分配原有的格局等问题都从现实操作层面提升到了学术思辨层面。他思考的成果成为当时湖南师大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湖南师大加强文明建设、提升教研水平、增强办学实力,并于1996年顺利进入“211工程”大学行列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3.学术繁盛期——重在教育哲学与哲学
张楚廷的写作很难完全按年度、按职务、按事务划分阶段性主题,基本上每个时期都关注各个方面的事情,各种内容信手拈来自由流淌于笔底就是论文。有人因此称他为百科全书、博学家、杂论家、散文家。
张楚廷于2000年卸任湖南师大校长职务,2001年开始担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院长。此时的他,没有了体制性障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总结自己的思想,也有了更大的胆略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形成了论著写作与发表高潮。他的32卷文集和大部分论文就是在主政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期间或之后写成的。此时的论文主题更加广泛,很多文章探讨教育的形而上问题,甚至直接探讨哲学问题。仅列举部分关于课程哲学、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哲学、哲学的文章如下(见表5)。
表5 张楚廷部分哲学论文一览表
以上15篇文章发表于2005到2014年间,回答了课程哲学、高等教育哲学、哲学是什么与如何达成等一些基本问题。哲学,很多人不敢涉足的领域,张楚廷却乐此不疲,在观点的建构上也自成一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对高等教育的起源与目的,张楚廷就发前人之所未能发、发前人之所未敢发,突破了布鲁贝克等人的认识论、政治论,也回应了潘懋元教授等人主张的适应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生命论”,既针砭了时弊,又弥补了不足。
从著作角度也能基本反映出张楚廷学术侧重性与复合性并重的特点。1979年前后他出版了《微积分基础》等几本数学方面的著作,1994年前后出版了《校长学概论》、《学校管理学》等一系列与学校管理有关的著作,2014—2015年出版了《人是美的存在》《哲学是什么》《关于人的问题》《大学与教育哲学》等一批关于教育哲学、关于哲学的著作。
综合来看,张楚廷的学术是一个以教育为主,涉及管理学、心理学等方方面面的思想大花园。他的学术从数学开始,继而到管理学,又到课程与教学哲学,再到教育哲学,直至进入到纯哲学,走的是一条瞻前又顾后、虚与实相生、具象与抽象融汇、为了实践而超越实践(张楚廷曾主张理论首先是用来超越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的道路。这正应了他自己的看法:在山底,科学(求真)、伦理学(求善)、艺术学(求美)似乎自成一家;越往山上走,就越难舍难分;到山顶就自然融为一体了,那就是哲学。
张楚廷认为:思想的障碍常常来自某些哲学中潜藏的观念。一些所谓主流的、流行的哲学是贬抑人的哲学,是心中没有人的哲学,换言之,非人之哲学。敢于评价、善于批判,这是他能有奇思妙想、能思如泉涌的重要条件。他批判过的观点不胜枚举。
1. 对“物质决定意识”观的批判。眼下流行的哲学教科书经常说:“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的反应”“世界是物质的世界”,[7]或者干脆就说“世界是物质的”。张楚廷认为这些说法让我们面临许多问题。比如,他指出:如果说“意识是物质的反应”,将无法解答相同物质环境下,个体不同信仰或观念等问题……张楚廷认为这些观点都属于“物质反应论”,认为人及其意识只是用来反映物质的,这“大大贬低了人的地位”。《意识与物质》一文用出现40个问句、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诸多的事实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等观念的狭隘性、危害性批驳得体无完肤,进而将意识的独立性、人的神奇性揭示得畅快淋漓。
张楚廷认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是相关联的,物质生产对精神生产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决定性的。精神生产有自己的特殊性,有自己的独特性和相对独立性,“精神世界在物质世界里,可是它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异彩纷呈,光芒四射,一点也不像那些静静躺着的物质。而且,人们还在继续丰富着、创造着、发展着这个世界。每个人生活在物质世界里,却也生活在精神世界里,创造着奇迹。”[8]85
他在《意识与物质》一文中,用40个问句、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诸多的事实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等观念的狭隘性、危害性批驳得体无完肤,进而将意识的独立性、人的神奇性揭示得畅快淋漓。
2.对“客观决定主观”观的批判。“主观与客观”是与“意识与物质”有密切关系、张楚廷用信心、耐心、细心反驳了“客观决定主观”的说法。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是属于人的,因而这也等于是说:客观决定人。这种哲学将人置于一种被决定的地位。”[8]87张楚廷认为,这是一种轻视人或目中无人的哲学。在这种哲学面前,人是没有地位的。因为如果过分看重客观并加以片面解释,仅仅将世界解释为物质的世界,那就是过分轻视精神的世界,轻视人的世界。这是一种轻视人或目中无人的哲学。
通过反复推理论证之后,张楚廷得出自己的观点:即“今日我们所言之客观,是主观意识到了的客观。故而,可称之为主观的客观。我们的意识是客观的主观,我们之外的物质世界是主观认识下的客观,即主观的客观。也就是说,主观与客观是联系在一起的。”[8]88
他在《主观与客观》一文中,用31个问句问出了以往观念的荒唐、问出了人的“主观”的神奇、问出了人至高无上的地位、问出了人对自己和人对这个世界的重要性。张楚廷对“主观的客观”、“客观的主观”等词汇或词组的创造、对崇拜“客观主义”而菲薄“主观主义”的做法的重新审视,使以往将客观、主观绝对二分(且主观被贬抑,即人被贬抑)的世界变得水乳交融、变得更有人性、变得更有人味。
3.对“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观的批判。不能说“世人皆醉,而张楚廷独醒”,但从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深度来看,我们有太多的集体失语和噤若寒蝉,张楚廷却愿意并敢于“用我手写我心”。他用事实论证了大自然的规律以大自然为转移,人间的规律以人为转移,社会的规律仍以人为转移。
辞典上说“规律”就是“法则”。“它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9]936张楚廷认为:规律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人间的规律),是能创造的,也是能消灭的。他用月球地球距离的变化、太阳系、银河系及河外星系的变化之事实证明自然界的规律在变。他用更多的事实证明人间的规律也在变。
教育的规律是人创造的。“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学;教学需要有一定的节奏;教育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息息相关……这些不都是教育规律吗?这些规律不是人在创造教育的时候,同时让它们生成或创造出来的吗?”[8]91私塾消失了,学校制、班级制生成了,被创造出来了。规律的消失或改变,生成或创建,明显地存在着。
经济运行规律是人创造的。“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在改革中国经济的同时,不是也改变了经济运行规律吗?……人在创造某种事物的过程中,也创造了它的规律。”[8]91
数学规律是人创造的。张楚廷认为数学中许多概念、符号、命题、公式并非物质的反应。它们来自人的心灵。
在《意志与规律》一文中,张楚廷用41个问句,通过质疑,通过条分缕析,对“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并大声疾呼解放思想、解放哲学。物质反映论、物质决定论、规律不可转移论,显然会限制、束缚人的创造精神。贫乏的哲学会大大妨碍我们学术事业的发展。我们以往的哲学太忽视思想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了。在这种哲学影响下创造力低下是必然的。思想解放必须包括哲学的解放,真正强大的是思想,思想的力量是无边的,人的真正伟大之处也在于思想,在于能认识规律、创造规律与改变规律。
4.对“本质主义”观的批判。张楚廷在《何谓本质主义?》一文中对“本质主义”做了阐释与批判。《哲学大辞典》将本质注释为“事物所固有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9]337张楚廷很不情愿看到“本质”二字,甚至觉得有一点刺眼的感觉。相比之下,他更愿意用“特质”去表达事物的性状。固者,原本也,本来也;稳固者,不变也。“可是,事物本身即非固有,其质何能固有?哪有本来之质?哪有什么固有、本有之质?一切事物都是生成的,质在生成的过程中生成,并继续变化或生成着。质是一种生成,一种获得,何以本有?”[8]103
张楚廷用地球的演变、地球“脾气”的变化、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人的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人性与兽性的转换等事实证明一切事物的“质”是变化的。“人性亦非天性,亦非固有,它也有形成的过程。……各自经历的过程不一样,形成的人性也有所不同。人与人之间的理性获得,及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有的人就很富于人性,有的人则比较缺乏理性,有的人兽性大发,谓之失去人性。”[8]104
该文娓娓道来旁征博引,40个问句(不含标题)形成的文章气势如虹。通过反复质疑与论述后张楚廷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事物的质是生成着的,变化着的,发展着的,与之相伴的现象,也是生成的,也变化发展着,并以更为多样、更为丰富的形式发展变化着。[8]105
主观与客观、物质与意识、意志与规律、现象与本质,是哲学界几对基本的范畴,是具有霸主地位的哲学概念。教育界、学术界、出版界、宣传界却谬种流传。张楚廷对以上几个传统哲学观念的批判与重构的教育学意义是明显的:有利于解放思维,有利于解放教育,有利于培养善解人意而不断积极“质变”又能特立独行和顶天立地的人。
张楚廷希望有更多的人对尽可能多的范畴进行实际的探讨和比较,特别是在那些被曲解得十分严重的问题分析上,希望有学者下真功夫,实现真实的哲思。
关于张楚廷学术之核心价值追求的人本性,虽然在上面的引用与分析中已经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论证,但这是一个可以继续发掘和探讨的问题。张楚廷论著中的高频词、关键词集中在:人、个性、自我、哲学、大学、教育、教育学、高等教育、自由、文化、理论、理念、校长、学识、人格、素质、素质教育、教育目的、教学、大学品位、主隐文化、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等方面。他重新解读了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个性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他创建了“人的课程”、“五I”课程构想④等概念,阐述了人的教育、结构改造主义、人文引领的和谐课程观等教育理论,提出了“使人像人,让人更高大”是教育“第一使命”的主张。他从多个角度考察教育,构建了一个以“人主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1. 建立“人主义”哲学
张楚廷对“人是什么”做过深入细致的思考。一部《课程与教学哲学》,3765次提到“人”, 有177次提到“生命”,有30次运用“生命哲学”一词。《教育哲学》专著中,“人”字出现了3100多次。可见人、生命、生命哲学及其所包含的意义在张楚廷心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其教育文集第32卷为《人论》。他的长诗《人颂》有128行、1190个字。用诗歌写人,是张楚廷对人的深刻认识的高度浓缩和集中表现。该诗第一节为:
人是神圣的思想者,
人是神奇的缔造者,
人是神通广大的呼唤者,
人是千神万圣的创立者。[10]
《人颂》不仅形式美,而且内容新,读来荡气回肠,能帮助读者改善对“人”的认识、强化做人的信心。
黄耀红博士说:张楚廷先生的“人学思想与人本立场表现在他深刻的‘人论’中,表现在他对‘自由教育’的深切呼唤中,表现在他对‘教育公理’的提炼与阐释中,表现在他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原典解读中……表现在他对科学主义、社本主义的理性批判中, 表现在他对人文与科学、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思辨中……”[11]
在思考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时,张楚廷比较赞同杜威、康德等理论家崇尚的基于生命论的教育哲学,而不仅仅是政治论和认识论基础上的。他曾谈到现实中人的“窄化”问题,并用图形(见图1)说明了人是怎么被窄化的。[12]
张楚廷绘制该图要表达的基本意思是:最大的圈代表本来的、完整的人。稍小一点的圈便是只有“知”的作为认识体的人,人本有“情意”等被去掉或被忽视了,这是认知主义下的人。第三个小圈表示的是:如果仅在哲学认识论(即在与实践相对的范畴内研究的认识论)下认识人,人再一次被缩小。最小的圈表示社会认识论或政治认识论下的人,人再度被缩小了。“我们的教学论看到的是在那个最小圈子里的那个人。”[13]236
图1 “人”的地位窄化图
如果“人”小了,教育能大吗?是认识决定论、认知主义,让人变小了。张楚廷热切的希望:我们的教育学、教学论能看到、能反映绝对意义下的人、不加修饰词汇的人、无边无际的人。如果把张楚廷上图中所有的圈及其所指去掉,只留下“人”,此时,我们可以理解为:天是大千世界,人是天底下无拘无束的智慧动物。这样的理解多么意味深长!
在张楚廷眼中,“教育第一问”不是教育是什么,更不是怎么教和教什么,而是“人是什么”。对于人是什么的回答,是张楚廷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石和逻辑起点。人有情、人本美、人本善,通过教育使之更美、更善,这是张楚廷教育理论的基本目标。
张楚廷认为弄清“人是什么”是回答“社会是什么”“教育是什么”“课程是什么”的重要前提。他说:“假若教育不思考‘人是什么’,那就像律师不思考法是什么,就像医生不思考生理、病因、病理一样……如果对‘人是什么’的问题不感兴趣,那就是对教育没有兴趣;如果对‘人是什么’知之甚少,那就是对教育知之不多;如果对‘人是什么’知之有偏,那就不太可能使教育行驶在正轨。很可惜,这些假定之下的情形都存在,大量地存在;教学中存在,课程中存在,可悲地存在着,课程如盲人骑瞎马般地行走着。”
他认为,在我们的国度里,很多人停留在对“人是什么““社会是什么”的肤浅理解。他用几个反问句回答了其危害性:“没有人的尊严,何以有社会的尊严?没有人的发展,何以有社会的发展?人的地位不高,社会的地位从何高起?”[13]332张楚廷先进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取决于其先进的“人观”。“先进的社会观必定是以先进的人观为基础的。使人类丧失自由的社会决无先进可言,不知人之珍贵的社会观决无先进可言。当然,不深切关注人及其本性而奢谈社会之崇高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亦决无先进可言。对于尊严的渴望,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美的渴望,都是人的需要,都是人的本性之所在。”[13]332这段文字中的三个“决无”、三个“对于”,力重千钧,发人深思。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得出如此结论:“人通过自己的意识作用于自己,人通过自己的意志作用于自己,并且,在作用之中构造了自己新的生命。教育如果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也就大体看清了自己的使命。”[14]107
对于“人是什么”,张楚廷引经据典开列了一个由24条名言组成的清单(如:人是唯一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人成为它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是可以自己赋予自己新的生命的生命,人在发展中发展自己,成为它自己。……)[13]336-338张楚廷并没止步于开出一个清单。开列清单,意在批判教育中“无人”的做法、意在为建立先进的教育理论奠定基础,意在为教育“让人更象人”寻找理论根据。
张楚廷遗憾且痛心于一些重要工具书对“人”的严重忽视。“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连‘人’这个条目也不见了。‘人’到哪里去了?”[13]339他真诚而急切的希望我们的教育哲学能体现人本、回归人道、富有人性和个性。他甚至用 “人主义”“人哲学”称呼自己的哲学,一方面是为了强调“人”的独一无二、“人”的神秘莫测,强调人在“上天之下、社会之中的本位”;另一方面是想用这些概念将自己的思想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相区分。
“在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把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实质上是完成了一项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使命。但我的人文主义不只是相对于神本位的,不只具有反封建的性质。我的人主义既与人文主义有别,又与人本主义有别。所以,干脆用“人哲学”来表达更好。”[6]322
在张楚廷眼中,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的。他的人主义,与神本相对,与皇本相对,与官本相对,与物本相对。在人的头顶上只有大自然,只有上天,所以,他称他的人哲学为上天之下的人本。张楚廷从多个角度充分阐述他的“人哲学”来源及其特点,意在提醒自己和他人:不要将人简单化、不要将人相对化,不要在课程与教学乃至广义的教育和广泛的生活中低估了人的地位和价值。
2.主张基于人的特性而发展“人的教育”
提出新概念、新命题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又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人发展的需要。“一个学科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地提出新概念、新命题,以及存在于这些概念和命题之中的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涌现出来。”[15]张楚廷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不断地创造概念,从而丰富读者对人、对教育的认识。他通过“寻根究底”的研究,归纳出人的特性,建立教育公理等理论,丰富人们对人的充分认识,并进一步理解教育为何存在、教育如何存在、课程为何建设、课程如何建设等问题。
张楚廷认为“人的特性”在于自反性、自增性、自语性、自育性、自群性和审美性,而自反性乃人的根本特性。[14]20他追问:
“人为什么需要教呢?因为人是需要发展的。
人为什么需要发展呢?因为人是可发展的。
人为什么可发展呢?因为人能反身自己。
人为什么能反身呢?因为人有美学追求。
人是在何种条件下发展的呢?人具有群居性,人总是在一定的中介或环境中发展的。”[6]349
在张楚廷看来,以上五个方面说的就是教育最基本的问题,对于它们的回答就构成了根底,他称之为五条公理:潜在公理,能动公理,反身公理,美学公理,中介公理。从这一组公理出发,他展开了对其他教育学命题的研究和阐述。这样就以一种新方式构成了一部教育学著作。这就是一部建立在寻根究底基础上的教育学,书名为《教育基本原理——一种基于公理的教育学》。
张楚廷之所以热心于、潜心于、醉心于教育公理及其他教育理论研究,是因为他对人、对教育、对哲学有一种痴迷与虔诚,希望自己能解释教育、推进教育,从而使自己活得更有价值,也帮助他人活得更加明白且更有意义。
张楚廷在积极意义下理解与界定人性(人的特性,而非人的本质)。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发展人性、弘扬人性、陶冶人性。课程的使命就在于“化人”,通过课程将“人”大写。这是张楚廷对教育与课程功能的基本界定。课程价值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教育价值,他为此创作了一个示意图:
“这是个简单的表达式,却也包含着值得人们凝望的内涵:课程通过让人获得新生活、创造新生活而成为新人,成为新生活的创造者。教育使人回归,更使人发展……那后一个‘人’字就是大写了的。”[16]9这个简单的示意图蕴含着张楚廷教育为人、课程发展人的浓厚的“人本”期望。
为了强调教育就是教育、教育是“人的教育”,他发表了《人的教育需要人的课程来支撑 》《课程是什么》等文章专门探讨教育与人、课程与人的关系,提出了“人的教育”“人的课程”等概念。“人的课程应成为一个更基本的概念,人的课程的建设应成为学校的一个更基本的任务。……教育本是因人而生的,因而它本该应人而长,而发展壮大。果真如此,这就是人的教育。然而,它必须落脚到所有的课程上去,让课程本身为人而生、应人而长。”[16]307
人的教育,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从人出发的教育, 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 同时又依据人的特性展开的教育,以最适于人的成长的知识并采用最适合人的方式实施的教育。[17]“人的课程”的崇高使命是帮助人实现从自然人到更高大、更高尚的人的过渡,从无知到有智的过渡,从缺陷到完善的过渡。
在一些人做着“非人教育”的背景下,“课程”前面加“人的”二字绝非多此一举,而是匡扶教育的矫枉必须“过正”之法。人的教育、人的课程等概念的提出,“是对现行的一些教育观念的批判和矫正,以及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殷切希望和期待。”[18]这些概念的提出,既有批判的诉求,更有建构的追求。
“人的课程”所表示的是不仅是人在课程中,更重要的是课程在人中。对于“人的课程”之实施,张楚廷也提出了自己明确的看法:人的课程的精神实质不仅应体现在课程编制过程之中,更应体现在经由教师的进一步实施之中。无论多么好的教科书,也还需要教师让它活起来;即使不太活的教科书,好的教师也能让它生机勃勃,充满人气。文本的先进在于思想的先进,更在于执掌文本的人的先进。
通过教学、做报告、做演讲、发表论文、出版著作,张楚廷影响的人不计其数。很多人研究、学习、评价、传播、推广他的为人之道与学术思想。在高等教育界乃至很多中小学,张楚廷有不少的“粉丝”。某种程度上讲,学习、研究张楚廷的人形成了一股涓涓细流,一种汹涌澎湃之势也在潜滋暗长。
1. 很多读书人直接获益于张楚廷的论著与演讲
“《课程与教学哲学》被一些高校作为研究生教材,《教学论纲》一版、再版重印十余次,被很多高校教育学专业确定为必读著作。”[19]作为湖南师范大学曾经的博士生,本人主要是通过阅读张楚廷论著不断拓展教育视界,不断明白教学可以有一百条甚至更多的细则,不断清楚教育可以而且应该有公理、原理、原则、细则、方法、技术、艺术的,不断知道教育应该“自我觉醒”,不断知晓教育有目的链——“如果把教育政策层面和教育理论层面提出的教育目的算做是第一层的话;接下去是教育当局的教育目的;再接下去是学校管理当局的教育目的;学校行政人员的教育目的;学校教师的教育目的;以及受教育者及其家长理解的教育目的;还有一般市民、村民和非教育界人士所理解的教育目的……事实上这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教育目的链。并且,在这个目的链上的每一节上并非只有单一的环。”[14]167通过学习张楚廷著作,让我对教育多了一分谨慎,多了一分执着,多了一分热爱。
近年来,很多大中小学邀请张楚廷去做学术报告、开展研读张楚廷论著活动,从而改善对教育的认知。事实证明,张楚廷的学术思想具有应用上的普适性特点。2012年5月,张楚廷应新疆吐鲁番地区教育局邀请去做《“五I”课程思想》的报告,并先后为乌鲁木齐市教育局、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教育学院、石河子大学等单位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教育哲学、课程哲学等主题做演讲。2013年,长沙市岳麓区实验小学、长沙市砂子塘教育集团、株洲市景弘中学、益阳市赫山实验学校等多所中小学请张教授就“五I”课程思想以及相关课程理论等做演讲。[17]很多老师在其思想的启发下深入钻研教学与科研,撰写学术论文,一步步走进教育的新天地。
2.很多学者在研究张楚廷的学术思想中成长
张楚廷的很多文章被大量下载、引用、学习和研究。截止2016年1月10日,以“张楚廷”为“全文”中语词在中国知网查询,有8983篇文章;以“张楚廷”为“摘要”中语词查询有相关文章140篇;以张楚廷为“篇名”语词查询,有84篇文章。全部84篇文章被下载了15083次,平均每篇被下载近180次。这些文章除极少数是学术活动报道或述评外,绝大部分是研究他的教育思想的,其中6篇为硕博论文。
《张楚廷教育思想研究》(第一集),是研究张楚廷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有46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他的教育思想。文集中很多文章理性和感性融合,有温度、有深度。周庆元在《感悟张楚廷校长》中说:“‘张楚廷研究’正在慢慢地成为一种‘热’,而且似乎方兴未艾。”[18]周教授从人本理念、民族情怀、战略眼光、学术习惯、草根做派等五个方面谈了对张楚廷的看法。
《张楚廷教育思想研究》(第二集)有47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张楚廷的教育思想。刘铁芳、段慧兰的《校长何以作为大学事理的体现者——从张楚廷先生的大学实践看校长人格范式的构建》,周光礼的《守望大学的形而上学品格——张楚廷先生高等教育哲学解读》等文章,让我们见识了一个“身正”且“学高”的张楚廷。李钊的《张楚廷与涉外》揭示了张楚廷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崛起与繁荣的密切关系,张楚廷被誉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如何办大学的启蒙者。
以张楚廷思想作为科研课题或硕士论文、博士论文选题的越来越多。通过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以及一般论文研究张楚廷思想,上面已有述及,在此不再赘述。课题方面,有段慧兰主持的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张楚廷教育思想研究》,有蒋己兰主持的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张楚廷大学人文教育思想研究》,等等。
可以说,作为一种精神、一种理论,张楚廷的学术成果产生了巨大的向心效应、聚合效应,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许多研究者通过研究张楚廷的学术思想,不仅实现了学术的自我成长,而且影响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并进而影响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3.一些高校直接受益于张楚廷的管理或教学
张楚廷既是一个教育理论家,又是一个教育实干家。他在教学与管理中使用教育理论,在科研中发展教育理论。他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广泛用于教学、学校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张楚廷将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结合,将虚与实相结合,既坐而论道,又起而行事,既重结果,又重过程。“务实,才能站得更稳;务虚,才能看得更远。虚是对长远最重要的东西,一旦长远,也就会比较虚;只讲实,就很容易近视。我们需要放眼长远,所以需要务虚。我们一方面要扎扎实实、切切实实、实实在在地干,同时,确实需要一些虚东西来帮助自己。”[19]正是为了看得更远,张楚廷极其重视理论研究;正是他的虚实结合,才成就了他主政过的两所高校的蓬勃发展,成就了很多人的事业与人生。
张楚廷曾任湖南师范大学校长18年,将该校从省属一般院校办成“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他曾做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长8年、名誉校长4年,使该校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两所大学的成功是张楚廷办学思想的成功。这也可表明,张楚廷的学术成果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
他重视隐性课程(学校文化)的建设,曾为湖南师范大学制定“平等、礼貌、准确、高效”的机关作风,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确立“平等、尊重、敬责、高效”的机关作风,以及“至善至美,自立自强”八字校训、“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九字方针等办学理念,后被归纳为“八三八八九”理念文化。他给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带来的深远影响“不只是表现在过去8年的成就上,在学校今后的发展中,他所倡导的理念和精神还将产生重大的影响。”[20]
张楚廷非常重视学科结构、课程结构的规划与建设。他在两所大学都牢固树立了人文课程的地位。湖南师范大学曾“将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均列入核心课程……举行全校哲学统一考试。”[21]为了创办高水平民办大学,根本上是为了实现学生的成人成才成长,他在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设立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开办“人文讲坛”,广泛开设以人文课程为主的全校通识性选修课。
张楚廷意识到高素质师资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他积极引进博士等高学历人才,湖南师大曾被称为我国最早“炒作”博士的高校。“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湖南师大调进教授88名、博士118名,而调出的博士只有14名。”[22]这些人才的引进使学校名声大振,学科及课程水平不断提高。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于2005年升为本科,当年即制定了“百名博士计划”,到2009年引进了53名博士。[23]目前,该校已有博士近80名。大批博士的引进,使该校的师资结构、科研状况、教学水平在短期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其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多年来,该校科研实力与综合办学水平名列全国民办高校前茅。
张楚廷还担任过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做过西南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为多所高校培养了数名博士,直接影响了这些高校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的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
4.一些学者高度评价张楚廷的为人与学术
北京大学喻岳青等人,把张楚廷与匡亚明、朱九思、曲钦岳并列为“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大学校长。江西师范大学眭依凡说:“张楚廷校长集教育理论著作于一身,成为影响极广的教育家。”眭依凡在2001年将张楚廷“归为学问家一类的校长教育家”。[6]237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杨德广在张楚廷演讲前称他为“哲学家。”[6]237华中科技大学张应强认为:“中国教育界真正能够称得上教育思想家的,我认为张(楚廷)校长就是其中非常有名的一位。能够把‘校长’‘学者’‘教育思想家’这样一些称号集于一身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但张教授是,且当之无愧。”[20]4
2001年,眭依凡在他的著作《大学校长的理念与治校》中称,1949年前有三位校长教育家:蔡元培为政治家出身的校长教育家,梅贻琦为学问家出身的校长教育家,竺可桢为科学家出身的校长教育家;而1949年以后也是三位,政治家出身的校长教育家朱九思,学问家出身的校长教育家张楚廷,科学家出身的校长教育家曲钦岳。
湖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国骥说:“我认为张楚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家。特别是张(楚廷)校长的教育思想,他不是仅仅站在湖南师范大学这个层面来看待教育,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即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教育思想跨越了湖南师范大学,跨越了湖南省,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序1
读张楚廷的学术作品,没有疲劳感,却有喜悦感,很多人都有爱不释手的感觉。有的人将其作为教育著作来读,有的人将其作为哲学著作来读,有的人将其作为散文来读。设问、反问、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的广泛应用和强烈的思辨性,使其作品充满了阅读的快感。张楚廷的言说常常是激情与智慧齐飞,感性与理性交融。表面上看似不拘一格,任其自然;细细品来,用词造句,轻松活泼,行云流水,多为散文诗般的语言,有着一番不同凡响的韵味与芬芳。
《课程与教学哲学》等著作,不但存在强大的理性力量,而且奔涌着智慧和激情,飞扬着浓烈的诗性。他这样阐释“盲从演绎”的危害:“演绎万能论带来了课堂的一片寂静。我们教本的千篇一律的演绎面孔和教师对演绎几近盲目的崇尚,使得我们失去了想象的自由,失去了突破的胆量,失去了对前提质疑(即反思)的勇气,失去了对美感的强烈向往,失去了异想天开的活泼。”[13]229
他这样给逻辑与直觉画像:“逻辑是让思维行走的结果,直觉是让思维飞翔的结果;逻辑如火车沿铁轨行驶,直觉如飞机在空中自由盘旋;逻辑在平静中运转,直觉在心潮澎湃中泛化。”[13]193这样的句子与其说是论著话语,不如说是美丽的教育诗句和深沉的教育哲言。“读这样的句子,我们真有点分不清这究竟是理性之‘思’还是感性之‘诗’……从这些饱含激情的文字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言说的世界里,张楚廷既是一个深邃的哲人,又是一个热烈的诗人。”[11]
诗歌是高度浓缩的艺术。诗人,是有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极强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的人。近几年张楚廷诗兴大发,不断突破最初的“张诗300首”的想法,连续写了1200多首诗,出版了8卷本《张楚廷诗集》。《“五I”诗》是这样写的:“逻辑很庄重,直觉无限美。聆听静悄悄,质疑无喧闹。意志诚可贵,兴趣是先导。知识似海洋,信息满寰宇。聪明人俱有,朝着智慧走。”[10]84
不经意间,张楚廷由数学老师、校长、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思想家、社会批评家走到了哲学家、诗人、作家行列。
张楚廷,是三个汉字,是个符号,是个人物的名字,是一种教育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张楚廷,如果有其“质”的话,那不是“本质”,而是“特质”,是不断生成和变化的特质。
注:
①第1卷至第10卷的主题分别为:高等教育哲学卷、课程哲学卷、教育哲学卷、校长叙论卷、校长学卷、教学理论卷、心理学卷、素质教育卷、教育理论卷、教育演讲录卷。
②第11-20卷分别为:学校管理学卷、高等教育学卷、基于公理的教育学卷、哲学原理(论我)卷、高等教育哲学卷(续)、数学文化教育卷、教育随笔卷、创造教育卷、巡回演讲提纲卷、学校报告实录卷。
③第21-32卷的主题分别为:思想的流淌、有效的家庭教育、体育与人、人是美的存在、“五I”教学细学、哲学是什么、关于人的问题、院校论、校长·大学·哲学、大学的教育理念、大学与教育哲学、人论。
④“五I”课程构想是张楚廷教授创造的课程理论之一。他在2003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哲学》著作中说:“我们特指的构想,是一个‘五I’方案:信息(Information)、兴趣(Interest)、质疑(Inquiry)、智慧(Intelligence)、直觉(Intuition)。显然,每一项都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进一步的讨论。课程应当给学生‘五I’,或者说‘五I’构成课程。”
参考文献:
[1]张楚廷.张楚廷诗集(三)[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201.
[2]张楚廷.教学细则一百讲[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1.
[3]张楚廷.大学教学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7.
[4]张楚廷.大学里,什么是一堂好课[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3-76.
[5]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19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51.
[6]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21卷)[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韩树英.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74.
[8]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26卷)[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9]冯锲.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10]张楚廷.张楚廷诗集(一)[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4.
[11]黄耀红.特立独行的智者言说——试说张楚廷教育思想的言说方式[J]. 当代教育论坛, 2007,(7):107-109.
[12]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28.
[13]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4]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7.
[15]张楚廷.人的教育需要人的课程来支撑[J]. 课程·教材·教法,2009,(3):3-6.
[16]周德义.人的教育与教育人的深层思考——张楚廷《教育哲学》述评[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81-86.
[17]黎利云.人的教育与人的课程——张楚廷课程理论特色与成因[J].大学教育科学 ,2014,(5): 9-16.
[18]燕良轼,刘宇文.张楚廷教育思想研究(一)[C].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246-258.
[19]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20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2:56.
[20]刘铁芳,高晓清.张楚廷教育思想研究(二)[C].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5:32.
[21]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10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711.
[22]丁维先.以师为本——湖南师大师资队伍建设纪事[N].人民日报.2000-05-05(04).
[23]李钊.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办学特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