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晓,刘宗超
运动类APP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促进作用
于冬晓1,刘宗超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运用场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手机互联网尤其是手机APP的发展更为迅猛。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运动类APP的功能和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当前社会较为关注的学校体育及学生体质问题,探讨网络背景下,运动类APP对高校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促进作用。分析得出:合理科学的使用运动类 APP可以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提高锻炼的科学性及坚持性,减少锻炼的限制性并提高锻炼的自觉性,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运动类APP;高校学生;体育习惯;理论分析
“互联网+”已经成为宣传体育的重要手段,通过手机APP等方式使得人们与体育有了更直接的交流。人民网研究院主编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显示,截止到2014年1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38亿,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67.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的8成多,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与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相同,APP的数量也在爆发性增长,到2016年APP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1]。与此同时,体育产业也进入一个黄金时期,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而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手机互联网络运用的主体,同时又是全民健身产业的未来支柱和后盾,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不仅对于他们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他们毕业后进入社会,对全民健身的促进也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也清晰的看到,简单的大学体育课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运动类APP的产生填补了这个空缺,对于高校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有必要借助网络的发展,在“跟从锻炼”中,培养自己的体育习惯。
1.1运动类APP的概念应用程序(Application) 简称 APP,是指设计并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其他移动设备上的第三方应用软件[2]。
运动类 APP 是指拥有可以帮助用户记录运动健身数据、指导运动项目学习、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等功能的智能手机或可穿戴设备的第3方应用程序。
1.2运动类APP的功能
1.2.1健身教学功能 (1)运动类APP具有最基本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数据记录功能,包括支持定位和室内计算距离,实时记录运动轨迹,支持新建数据,有的软件还支持实时测量运动者的身体基本指标。(2)运动类APP具有教授健身与运动的功能,包括一些他人经验的传授和教程参考,而随着网络的发展,更有一些健身、运动视频教程供人们学习。(3)运动类APP还具有根据个人的数据及目标制定运动计划以及运动计划的执行与实施功能。
1.2.2提供相关资讯功能 (1)具有提供科学运动及健康生活的知识,例如减肥类人群,运动类APP不仅会合理规划运动方式和运动量,还会提供一些减肥的知识,膳食中应注意的地方以及运动后的自我放松训练知识等。(2)具有提供相关赛事信息,对人们感兴趣的赛事信息会提供相应的提示,满足锻炼人群在锻炼之余对体育的关注。
1.2.3社交功能 现在很多的APP都具有社交功能,运动类APP也不例外。(1)锻炼动态分享功能,锻炼者锻炼完后,运动类APP都会有一个提醒,“是否分享到哪里”,当然这只是一个选择性质的,锻炼者可以选择分享,也可以选择不分享,这是APP的一个宣传策略,同时也是增加锻炼者信心和锻炼态度的举措。(2)APP内部的锻炼评价与留言功能,锻炼者锻炼完后可以在该软件进行锻炼评价,包括对自己锻炼的评价和对该软件使用效果的评价。这个评价一般情况下其他锻炼者是可以看到的,因此,这些类似于论坛的功能,让锻炼者对自己的锻炼作评价,引导高级用户发布一些经验、评测来给其他锻炼者浏览,增加其他锻炼者的锻炼兴趣和锻炼的坚持性,更为初级用户提供改善方法。一个更社交化的“约跑”功能,锻炼者可以根据运动类APP内置的“附件的人”等选项,对周围人发起“约跑”,此功能相当火热,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1.3运动类APP的特点
1.3.1使用时间的随时性 运动类APP的使用不受时间的约束,只要有时间,有网络,都可以通过运动类APP进行锻炼,它不同于传统的体育锻炼,需要抽出固定的时间锻炼相应的项目。运动类APP的这个特点对于生活压力大,时间压缩紧的现代生活方式来说,能使人们更好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对锻炼大有裨益。
1.3.2锻炼方式的科学性 过去传统的锻炼人群有自己的健身习惯和健身计划,这些习惯和计划大多是随性的,经验式的、不具体的甚至是不科学的[3]。但是,运动类APP会改变这种情况,它会为用户列出全球先进的健身手段,不论是徒手健身、跑步骑行还是器械练习,都可以根据锻炼者自身的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运动量和强度[4],使锻炼更具科学性。
1.3.3内容范围的广泛性 运动类APP中所包含的锻炼项目不仅仅局限于人们意识形态中的跑步类,首先,就项目而言,它还包括常见的足、篮、排三大球,乒、羽、网三小球。舞蹈,骑行,武术以及无器械训练等内容也都可以在专门的运动类APP中找到并进行学习。其次,就内容的广泛性而言可以使具有不同需要的人群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及方式进行学习,扩大了使用运动类APP锻炼的人群。
2.1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针对体育锻炼习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者也有其各自的看法。有学者从生理学角度出发,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在锻炼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多次重复刺激逐渐形成的“稳固的条件反射”[5]、“固定化的行为方式”[6]、或基于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7]。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在锻炼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能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经常、稳定的身体锻炼行为、“行为倾向”或者“心理定势”[8]。还有学者从行为学角度出发,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在后天的健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模式”[9]。也有学者结合以上总结出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那就是人们在后天长期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内在需要性的,比较稳固的,能自觉参与锻炼并长期坚持的行为方式[10]。
2.2体育习惯的特征
“体育习惯”具有“习惯”的特征,但体育习惯的特征又不完全等同于习惯的特征,(1)体育习惯具有习得性,体育锻炼习惯不是先天的、遗传的,而是人们在后天的环境中,在锻炼过程中习得的。(2)体育习惯具有稳固性,它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体育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需要过程,但体育习惯一旦养成,也很难改变,当然这种稳固性不是绝对的。(3)体育习惯具有自动性,就像是稳定的条件反射,在体育习惯形成后,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便会去做。(4)体育习惯具有经常性,偶尔一两次的体育锻炼算不上体育习惯,体育习惯的养成需要经常锻炼的积累才能实现。
3.1人文因素
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训练、形成过程。应该从行为训练入手,通过自我内化教育和多种外在培养手段,长期不断的重复与强化,最终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因此,人文因素是影响高校学生锻炼习惯养成的关键因素。无论训练条件多优越,训练内容多丰富,如果学生本人不能对此感兴趣,而训练一方又不能激发学生本人的兴趣,那要养成体育习惯是非常难的。受学校教学师资的影响,教育部规定,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应该教会学生一到两项运动技术,以适应学生终身体育的需要。事实上,普通高校学生很难仅仅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掌握良好的技术,教学师资的不足使教师只能“顾全大局”,而无法“因材施教”。最后,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受周围朋友圈的影响,特别是周围体育人群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个优秀“陪练”,不但会给锻炼者以锻炼经验,还会相互督促,不断坚持,共同进步。
3.2社会环境因素
3.2.1社会大环境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以及全民健身上升至国家战略,我国掀起一阵全民健身的风潮。体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中华文化自“独尊儒术”以来,“学而优则仕”,“重智轻体”的观念深入人心。另外,社会的进步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一部分学生迷失方向,面对“红灯酒绿”的生活,将体育锻炼抛入脑后。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对学生的诱惑力加大,学生对于游戏和体育锻炼则更倾向于网络游戏。
3.2.2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因素是影响中大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这其中包括了校园体育锻炼基础设施、校园体育锻炼文化氛围以及校园教育制度因素。从校园体育锻炼基础设施看,高校体育设施能满足基本的上课需要,但高校人数众多,不能满足学生在体育课下的锻炼,另外场地、器材的缺乏还体现在一些特殊项目的场地缺失。从校园体育锻炼文化氛围看,一个拥有良好锻炼氛围的校园,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对学生体育情感的激发、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行为的驱动都有积极作用。相反,在一个没有体育传统,甚至摒弃体育锻炼的校园,会严重打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其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养成。从校园教育制度看,体育教学评价制度有待改革。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更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考核,不重视甚至忽视对学生体育技能的考核,而体育技术对于学生养成体育习惯、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4.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锻炼需求性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自觉从事某事的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而兴趣的决定因素有两点,先天因素和后天培养。对体育锻炼而言,有先天锻炼优势的人只占少数,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培养。运动类APP是互联网高速发展下的产物,它集电子科技、网络技术和体育于一身,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运动类APP包含内容广泛,结构设置新颖,很容易吸引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且在当今社会,体育健身正风靡全国,无论是健身锻炼还是核心力量训练更或者各种球类项目训练,都可以通过运动类APP的指导进行学习与练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锻炼的需求性,学生兴趣的增加和需求性的提高会大大加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
4.2不受师资影响,提高锻炼科学性
锻炼科学性是锻炼者进行长期锻炼并养成锻炼习惯的前提,锻炼不科学不但对身体无益,有时还会造成对身体的损伤。普通高校学生锻炼习惯难以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师资因素。简单来说,就是没有人能够长期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而运动类APP则不同,在运动类APP中,无论是健身知识的讲解、餐饮膳食的调理还是锻炼视频的教学,都是由一些具有很高健身资质的行家制定的,例如“Fittime”和“Keep”两款健身软件,其中的健身视频都是由具有美国体能教练资质的教练来进行指导训练。此外,很多运动类APP中都带有数据监测系统,这也可以让健身锻炼者能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在锻炼中的消耗以及自己身体的机能情况。因此,运动类APP在体育师资缺少的高校中,能够增加学生锻炼的科学性。
4.3不受设施影响,减少锻炼限制性
运动类 APP中有很多不需要专门运动场地的锻炼项目,例如减肥操、核心力量锻炼项目等。同时,这些项目有正规的健身指导视频,普通高校学生在没有特定场地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需要自由选择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受没有器材设施锻炼的影响,为在器材设施不具备的情况下进行科学锻炼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减少了学生进行锻炼的限制性。
4.4制定长期合理计划,提高锻炼坚持性
提高锻炼坚持性是锻炼者养成锻炼习惯的必要条件。运动类APP中具有针对某一项目或者某一锻炼部位的锻炼计划,锻炼者可以根据自己锻炼的需要自由选择。每天锻炼的运动量以及锻炼的进度计划都会清晰的给锻炼者进行展示,而且通过软件的更新,会增加新的锻炼内容及锻炼计划。针对一些特殊人群,例如高血压、糖尿病人的锻炼,有些运动类APP会根据锻炼者输入的个人具体情况,进行锻炼计划的制定。锻炼计划设置的难度一般是从易到难,在高级别锻炼中难易结合,使人们在跟随计划锻炼中增加锻炼的坚持性,为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
4.5优化评价机制,提高锻炼自觉性
做事情有3种境界:第1种境界是强迫;第2种境界是习惯,第3种境界是喜欢。运动类APP优化了评价机制,并不是只对学生的锻炼结果进行评价,而是在运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一些带有激励性的话语、有鼓励性的图片,以及有表扬性的评价话语,都会使学生产生锻炼的自我满足感。同时通过别人的锻炼经验的分享激励自己进行下一步的锻炼,最终能够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并使自己更加喜爱体育运动与体育锻炼。
“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大量手机APP的产生,尤其是在全民健身风潮下,运动类APP发展更为迅速,合理科学的使用运动类APP可以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提高锻炼的科学性及锻炼的坚持性,减少锻炼的限制性并提高锻炼的自觉性,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运动类APP快速发展以及监管措施的不到位使一些并不具备资质的APP流入市场,因此,锻炼者在锻炼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锻炼需要科学选择运动类 APP,使自己能在不断锻炼中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1] 李 鹤,杨 玲.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EB/OL].http://media.people.com.cn//2014/0612/c1467 7-25136688. html,2014~06~12.
[2] 龚 琼.健康健美类App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 赵日萍.大众健身科学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 (2):41~43.
[4] 吴若熙,王庆军.体育健身类APP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04):18~22.
[5] 王 红,王东桥,孙鲁.论养成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4):540~541.
[6] 吴维铭.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1992(2):61.
[7] 尹 博.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J].体育学刊,2005,12(1):139~141.
[8] 钟振新,姚 蕾.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调研[J]. 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27~29.
[9] 姒则彦,段艳平.少年儿童锻炼心理学研究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5,19(2):64~66.
[10] 乔玉成.青少年锻炼习惯的养成机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11(3):87~94.
APP Sports f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Develop the Habit of Sports Promotion
YU Dongxiao1, LIU Zongchao2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especially the mobile Internet, especially the mobile phone APP's development is more rapid. 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the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to the sports kind of APP fun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with the current society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student physique question, discusses the network background, the sports kind of APP promot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sports habit formation. The analysis concludes that the rational use of sports APP can stimulate students' exercise interest, improve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exercise and exercise adherence, reduce exercise limitations and improve the consciousness of exercise, and have a great effect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hysical habits.
Sports APP;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habits; Theoretical analysis
G807.4
A
2015-11-27
1.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2.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1. College of P.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2. Wuhan Sports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