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闩
(南京市江宁区教学研究室,江苏南京 211100)
中学历史学科素养基本内涵及培养策略探析*
□王必闩
(南京市江宁区教学研究室,江苏南京 211100)
历史学科素养是学生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些素质是通过长时间的专门训练所形成的学科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促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加强基本技能和能力的掌握,从而达到历史学科所要达成的基本目标。
历史学科素养;历史常识;学科技能;学科思维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1]1历史课程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人文性,即“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1]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2]无论是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标准,均对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使命做出明确要求,那就是通过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基本的学科素养,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当前的教育现状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受中考、高考的影响,我们的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应试教学,紧紧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转,学科素养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与落实。具体表现为:教师教学理念稍显滞后,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局限于历史知识的传授、考试成绩的提升方面;教学方法稍显单一,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历史学科自身特有的趣味性没有得到很好彰显;学生学习激情与主动性欠缺,受限于升学压力,真正带着兴趣与使命感进行历史学习的现象少之又少;学生学习效率相对低下,大多停留于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与背诵,应付考试与升学,至于理解探究历史问题,形成具有一定创新观点与深度思考的价值观则比较欠缺。由此可见,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国家意志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仍有很大距离,围绕中学历史课程的改革目标,建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就成了当前课程改革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基于本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特点以及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现状,我们在进行广泛调研与学科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调查访谈,最终将历史学科素养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掌握基本的历史常识
常识是指人们应该了解的知识,也是普通知识。必备的历史常识主要是指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了解与掌握,这是历史学科素养中最基础的部分。与大学比,是基础性的国民教育中必备的知识;与小学比,有较强的系统性。它不仅指与基本的历史事实及其认识有关的历史知识,还包括与收集、利用历史知识的程序有关的基本技能,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历史意识。
(二)必须掌握基本的学科技能
作为中学生,我们认为必须具备这样几项学科技能,即“听、说、读、写”能力[3]。第一,善于倾听。上课认真听教师讲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及解读重要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养成倾听他人观点与见解的习惯。第二,敢于表达。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表达流畅,思路清晰。第三,乐于阅读。要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制订短期长期阅读计划,既要学会正确阅读教材,同时还要善于阅读相关史料与史学著作以及其他学科相关内容,强化学科思维能力。第四,勤于动笔。一方面要学会正确快速完成课堂笔记,以帮助学好历史,同时要养成爱读书、撰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并坚持进行适当整理,选择合适报章投稿,让更多人分享你的观点与见解。此外,作为中学生还应掌握历史学科常见的学习方法,如归纳整理、图表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等,这些既是基本的学科技能,也是其他能力得以提升的基础与关键点。
(三)必须具备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思维能力是指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主干知识的学习,以相关的历史学理论为指导,去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弄清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解释历史发展的重要现象,并根据历史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提出自己正确认识的能力。主要表现为:第一,养成历史地看问题的思维品质。养成两种思维的习惯:善于把事件和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思维习惯;善于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历史现象的思维习惯。第二,注意收集事实材料,养成用材料说话,依据材料澄清问题、说明问题的思维品质。第三,具有用比较、类推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四)必须具备正确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
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具体表现为:有哪些,特点如何,怎样形成和发展,为人类做出了哪些贡献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如中国古代史反映了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与特点,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反映了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与特点;拓展国际视野,具有正确的国际意识,主要包括认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理解、尊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
(五)形成健全的人格特质
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是历史学科的重要使命。据此,这方面的学科素养主要包括:第一,寻根意识的树立与人格完善。回答“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样的问题;获得自信、友善、有责任感、有抗挫能力和善于自我管理等健康人格必备的五个主要要素。第二,历史见识的增长与社会性发展。历史是人生大舞台,历史知识是一种历史眼光的见识,历史学习的过程就是增长生活阅历、加深人生思考并获得人生智慧的过程。第三,历史思维能力的增强与公民行动力的提高。历史思维又称之为“历史思考”或“情境化思考”,是一种基于历史情境的理解,它要求以当时的价值观和视角(即历史眼光)去思考过去的每一个时代,认识到所有的制度、价值信念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而不是用现代的价值观来衡量古人。另外,这些人格特质还要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相联系,充分挖掘历史学科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引领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特质,使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一)借智聚力 强化课程建设
以课程为依托,贯穿学科素养的强化与培育。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应该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据课标以及学科特点,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体现历史学科素养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并通过课程开设与组织实施,落实学科素养的践行。如部分学校坚持开展的口述史研究,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采访相关当事人,并通过调查记录,获取相关历史资料,以此培养学生的学科研究方法、思维能力与基本学科技能等。再比如,南京市教育局依据国家公祭日的设立,结合南京的历史,及时组织相关专家教师编写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初中内容为“历史真相”,高中内容为“警示未来”)。通过此读本的讲授,旨在引导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
(二)依“标”讲“法”提高课堂实效
课程标准是我们践行学科素养的重要依据与指导方向。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标要求,确保课堂教学实效,南京市教研室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时组织相关教师编写了《课程标准解读与实施建议》,并已编辑出版下发全市各初中学校,为全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市区教研部门正在有条不紊推进“课标分解”项目活动,通过学科核心团队分工研修、学科教研活动放样与推进等路径,将课标中常见的“了解、知道、理解、认识、探讨”等概括性目标细化成操作性强、达成度高的具体课堂教学与学习目标,目前江宁区已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历史学科课标解读教学建议,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强化引导教师必须注重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讲究方式方法,反对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倡导在历史教学中,方式方法要多样化,要贴近学生认知,结合相关素材,通过创设历史问题情境,运用小组合作、课外分工探究等手段,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解决具体历史问题;还可以借鉴“友善用脑”理念中思维导图的使用,充分发挥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进而引导学生用发展联系整体的观点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形成基本的历史学科素养奠定基础。
(三)精心设计 增强实践体验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与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与运用。正所谓“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基于此,一方面市、区、校教研部门通过组织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引领教师践行课程标准,强化学科素养的培育与养成。同时,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精心设计活动流程,放大活动效应。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体验和对话,如讲述历史故事,查阅、识读历史史料,参观历史遗存,走访历史当事人及其亲属,聆听历史主题报告,召开主题晨会或班会,举办主题沙龙、演讲会或知识竞赛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探究和价值澄清,从而全面了解基本史实,理解历史发展过程,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人生,关注生命成长,形成积极向上、敢于担当的健全人格。这些学科素养的有效形成,很大程度上都要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与实践体验才能完成。
(四)注重监管 发挥评价功能
实践证明,再好的举措或设想,倘若没有有效合理的过程性评价措施,最终都将成为泡影。基于此,一方面市、区、校等教研部门必须认真制订历史学科素养评价制度,如历史学科素养课堂评价标准;市区学科带头人评选条件;市区先进教研组评选条件;市区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条件等。通过一些硬性规定,引导历史教师必须关注学科素养的培育与形成。另一方面,通过教学视导、活动竞赛、学情调研测试等途径,随时关注并监管教师对所带班级学生学科素养情况的评价与引导,督促教师切实重视与自觉践行,并将其结果与相关评职晋升挂钩。
总之,历史学科素养是学生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些素质是通过长时间的专门训练所形成的学科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促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加强基本技能和能力的掌握,从而达到历史学科所要达成的基本目标。当然,这些素养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大胆实践,及时总结,方可成行。□◢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3]王必闩.历史教学中的“听、说、读、写”[J].中学历史教学,2007(9):54.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度第九期重点课题(编号JK9-Z00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