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历史好课的基本要素*
——以《祖国统一大业》一课为例

2016-04-10 09:00刘波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6年13期
关键词:李老师细节历史

□刘波

(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江苏无锡 214045)

一节历史好课的基本要素*
——以《祖国统一大业》一课为例

□刘波

(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江苏无锡 214045)

一节历史好课应该具备好的教学立意、好的历史细节、好的问题设计、好的情感渗透等四个基本要素。这样的历史课才是有灵魂的,能使课堂出彩,能触动学生的思绪,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历史好课;教学立意;历史细节;问题设计;情感渗透

“同课异构”是新课程实施后颇为流行的一种校本研修方式。在一次“课堂对外开放日”活动中,笔者所在学校的小沈、大李、小李三位青年教师就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笔者全程参与了观摩与研讨。在点评交流环节,一节历史好课应具备哪些基本要素成了大家讨论的重要话题。笔者基于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来谈谈对这一话题的思考。

一、好课要有好的教学立意

教学立意是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和教学主题。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它决定了课的品质,也决定了教材整合的思路。当前,随着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教学立意被视为一节好课的第一标志[1]。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立意的过程中,教师要借鉴史学研究成果,深入把握相关史实[2],将本课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上接下联,前后贯通,挖掘不同于传统教学或其他教师的新意境、新视角、新见解。

那么,好的教学立意该如何确定呢?结合课标内容标准的相关表述进行挖掘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有些表述实际上已经显示了对相关内容的史学观点和主观意向,隐含着教学立意的提示。《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课标内容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据此,教学立意可以围绕“一国两制”理论指导下的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对祖国统一、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来确定。课堂教学中,三位青年教师基于课标内容而凝练与升华的教学立意各具特色。如小沈老师把本课立意为“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用“但悲不见九州同,众里寻他千百度,紫荆花开香满园,缺月重圆会有时”的诗句把整堂课串联起来;大李老师把本课立意为“中国梦 统一梦”,以“圆梦之由、圆梦之道、圆梦之路、圆梦之盼”为线索展开教学;小李老师则以“统一梦 复兴梦”的教学立意引领全课。由于确定的教学立意摄精统要,他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严谨的逻辑性和清晰的条理性的统一,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二、好课要有好的历史细节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历史教学中历史细节的价值与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掘。“在讲授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人物的活动时,要讲得真实鲜活,不仅要线索清晰,层次完整,而且离不开细节的支撑。”[3]56的确,细节运用好了,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学的抽象、枯燥和乏味,使课堂出彩,还能够在教学中解决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没有了历史的细节,许多的历史无法说清,许多的道理无法阐明,历史的大道往往蕴藏于历史的细节中[4]。一节历史好课离不开对历史细节的雕琢。

在本次展示课中,三位青年教师不约而同地运用了一些历史细节来推进课堂教学。如小沈老师在讲解“台湾问题的由来”环节,提供了台湾陈爱珠女士的新婚照片,让学生寻找结婚照中的日本元素,提醒学生勿忘台湾被日本殖民的苦难历史;小李老师在讲解“炮击金门”环节时,介绍了中共“时打时停、打而不登、封而不死、攻而不取”的极具想象力的奇特战法[5],让学生理解中共领导人通过有限的军事行动,争取到了台湾国民党当局的配合,巧妙地达成“一个中国”的默契,以挫败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图谋的战略远见;大李老师在讲解“香港、澳门的回归”环节时,介绍了历史上有关紫荆花的美丽传说,让学生领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蕴含内地、香港“团结和睦、骨肉难分”的象征意义。三位青年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取的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细节,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有利于学生穿透历史,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3]56。必须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随意编造、胡乱拼凑历史细节,否则细节就会失去教学的意义。

三、好课要有好的问题设计

一节好课,必须要有好的问题设计。好的问题能触动学生的思绪,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问题,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课堂探究,培养其学科思维能力。问题设计得好,课堂教学方能“步入正轨,渐入佳境”。

例如,小李老师在讲完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之后,设问如下:“假如你是新中国的领导人,要解决港澳台问题,先后顺序该如何抉择?”这一问题要求学生深入历史去思考对策,引起了学生极大的讨论兴趣。在讨论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认为首先应当解决港澳问题,因其涉及主权问题,不可拖延;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首先应当解决台湾问题,内政问题解决了,才有利于解决外部主权问题。两派意见争执不下,形成僵局。小李老师适时出示相关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即开始谋划解决台湾问题,对于港澳问题则并不急于解决。面对大部分学生的困惑不解,小李老师则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局势,对这一抉择进行了理性分析,尤其重点阐释了把香港暂时留在英国人手里,比立即收回更为有利的道理。在教师的当堂点拨下,学生们豁然开朗,懂得了历史“何以如此”的真正原因,在还原历史复杂性中汲取了智慧,放宽了视野。

又如,小沈老师在分析香港问题能最终解决的原因时,巧设问题:“邓小平说:‘香港问题为什么能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本领,主要是……'”小沈老师故意省略“主要是”后面的话语,要求学生对“邓小平接下去会说什么”进行合理想象。这样的问题留白,诱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急于填补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彰显了教师的教学功力。

四、好课要有好的情感渗透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提出了相应要求,所以一节好课,不仅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教育与引领,更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教师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其变成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教师特别要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内心选择、精神升华,适时适度地发挥示范、熏陶、启发作用,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走向人类神圣的精神殿堂。

例如,小李老师在讲述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通过PPT呈现1988年1月21日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抵达北京,他们在八达岭长城上激动地高呼“到家了”的一幅令人动容的照片。为了抓住这个情感教育的生长点,小李老师让自己和学生一起置身于情感的场域,师生共情,展开教学。小李老师首先开头:“老师通过这张照片看出了……不知同学们在照片中看出了什么?”面对这幅震撼心灵的照片,学生纷纷议论与发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但小李老师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追问学生:“你们在照片中还看出了什么?”“还能看出什么?”通过深度阅读历史照片,学生们在抱“同情之理解”下的发言显然更深一层,其中有一位学生发言道:“在这张照片中,我除了看出他们回家的喜悦之情外,还看出了他们满满的心酸”——如此发人深思的感受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用心体悟得来的。从1949年离开大陆,到1988年返乡探亲,这期间已经过去了整整39年,探亲团中的一些人当初还是意气风发的少年,这次回来已是两鬓白发,能不心酸?“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祖国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家,不知不觉中师生都被浓浓的家国情怀所感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感情的共鸣引发师生齐声背诵这首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总之,一节高中历史课,如果能具备以上要素,应当就是好课了。当然,构成历史好课的基本要素远非本文所能全部论及。笔者相信,随着历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深入,一节历史好课所应有的基本要素肯定会有一个比较完备的标准。□◢

[1]侯桂红.试论历史教学立意的概念、确定方法和评价标准[J].历史教学,2015(7):18.

[2]王德民,赵玉洁.说课的凝意与升华[J].历史教学,2013(3):36.

[3]叶小兵.细节的重要[J].历史教学,2005(9).

[4]李惠军.灵魂的追问(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J].历史教学,2015(5):6.

[5]宋继和,张正玉.毛泽东、周恩来与台湾问题[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2:13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学校‘原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课题编号:B-a/2013/02/025)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李老师细节历史
该得奖的李老师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宠物难伺候
舍不得您,李老师
细节取胜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