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虹
摘 要:目前高中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普遍弱化,具体表现为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认识不够,音乐教育没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起不到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作用。道德发展是高中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高中德育开展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通过其他学科的渗透。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理念和功能相融合,借助榜样的力量渗透德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开展课外活动,充分发挥音乐课堂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高中生 音乐教育 德育理念
一、德育的基本内涵
德育,指的是思想品德教育,就其内容主要包括道德品质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和政治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高中德育的重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包含着许多高尚的道德品质,许多道德故事代代相传,构成了整个社会道德体系。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的个体化,是一个人按照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征。高中生的道德认识一方面包括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也包括一些促人奋斗的励志精神以及一些道德两难的知识。德育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常表现出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行为,这就要求德育课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高中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弱化的表现
(一)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认识不够
在高中,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任课教师,对音乐课程和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认识都是不够的。音乐课程由于没有各种各样的考试,出现了教学放松管理、投入减少和开课随意的情况,在考试前夕音乐上课时间被其他科目占用的情况屡见不鲜。学校和教师对音乐课程的不重视也影响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更无从谈起。尽管素质教育在各科教学实践中不断推广,但是音乐教育却并没有按照新课程的标准实施教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德育功能被忽视,教学时长被缩减,教师也往往忽略了音乐课程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德育理念的渗透。
(二)音乐教育没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我国目前处于历史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背景下各种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的道德理念出现碰撞,很多高中生出现人性冷漠、道德滑坡的现象,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励志的音乐起不到励志的作用,感恩的歌曲起不到感恩的作用。传统的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热情的,但是现在多种音乐要素改变了原来的色彩,例如传统歌曲《映山红》在“超女”的翻唱下由红色变成了“蓝色”。同时,严肃音乐在社会市场上也比不上流行音乐,虽然流行音乐也有一定的德育功能,但是经典传统歌曲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是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的。
(三)音乐教育起不到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作用
音乐的德育作用是为了塑造人格、陶冶情操,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体验。在社会转型时期,现实的功利期待刺激着德育的进行,但是也出现了运用功利心解释德育的现象。德育的内容和形式经过审美化的改造就是音乐教育,成为“一首动听的歌”,让学生通过音乐艺术来完成心灵的升华。音乐要发挥其重要的德育功能,不仅仅是通过音乐教育追求其外在形式美,更重要的是注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德育内涵的吸收和理解。
三、高中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做法
(一)将理念和功能相融合
高中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需要把音乐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相融合,更新高中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例如,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奥尔夫音乐将音乐内容与动作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其中,将音乐中的道德功能自然而然地渗透进去。在高中音乐教学中,一位教师运用纸杯根据音乐的节奏设计动作,包括碰、扣、举、传等,形成动作组合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进行表演;通过设计不同的杯子颜色、组合队形等形成视觉上的层次感,利用地面、椅子和桌子形成不同层次的视觉感。如此一来,音乐的情感自然地流露,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同时,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通过对道具的选择与思考,引导学生树立勤俭节约和废物利用的有效理念。在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动作之间的配合和彼此之间的合作,促进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动作设计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设计动作,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锻炼。另外,日本的铃木教学法、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匈牙利柯达伊教学法等都可以作为音乐教育的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借助榜样的力量渗透德育理念
在学校里,教师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举止和道德魅力对学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个人道德行为的表现,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传统音乐还是现代的流行音乐都有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歌曲,这些歌曲也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例如韩红的《天亮了》和《感动中国》,这些歌曲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传承,通过在课堂中教学这些歌曲,引导学生挖掘歌曲背后的故事,从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同时,音乐名人事迹也是重要的德育资源。例如,在2008年湖南冰灾和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歌手踊跃捐款并演唱《为了谁》,让人们在灾难面前更加团结、坚强,唤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这些都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三)创新教育方法
音乐教育教学不能按照教材内容一板一眼地解读,这些内容中有一部分已经远离当下,有的内容远离当地文化,这些教学内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播放音乐进行赏析,很难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主题相近的歌曲作为引入或者扩展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分析音乐作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黄河大合唱》《祖国颂》等歌曲的赏析中,笔者没有直接展开音乐欣赏教学,而是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爱国主义的现代歌曲,学生搜集了刘德华的《中国人》、王力宏的《龙的传人》等歌曲,教师通过搜索相关的图片,包括祖国的大好山河、中国人的团结拼搏,由战争年代逐渐推进,引导学生走进当时的情境中,感受经典歌曲的激情澎湃。通过这样的现代和经典作品的联系,给学生心灵感受提供了一个过渡,促进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新内容的联系,学生的感受更强,德育功能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实现。
(四)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高中生德育的重要方式,也是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关键。由于高中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教师的指导,以保证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例如完成《独特的民族风》课堂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少数民族,自主查找资料了解该民族的服饰、饮食、节日、歌曲、民间工艺等内容,并通过制作板书将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之后制作微视频,在班级交流平台实现共享,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需要同伴合作,有时需要采访一些少数民族家庭。通过这样的实践,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综上所述,德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德育开展的重要阵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熏陶、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知识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融合道德的理念和功能,运用榜样的力量渗透德育理念,开展音乐教育课外活动,增加道德教育内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朱小玲.音乐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2007(15):93—87.
[2]解永菲.论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J].北方音乐,2014(15):176-177.
[3]资利萍.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课程论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13(7):70-73.◆(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职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