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8.015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对人具有教化功能,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维护、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及民族精神的作用,文化建设实际上是发展现代文化,进行文化转型,即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及生活方式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新疆是西部的重要战略屏障,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田是新疆西南的重要屏障,处在反分裂斗争的前沿,各种文化现象在这里汇聚,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甚至阻碍发展的文化元素也偶尔出现在这里。
一、和田维吾尔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有利条件
1.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转型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始终把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所有工作的落脚点。和田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援助下,经济社会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和活力。这为和田維吾尔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2.“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等四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访汇聚”活动开展以来,驻村工作组围绕农民增收致富等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特别是在宣传国家政策法规、现代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政治大局稳定,各项事业进步发展为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提供国内国际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大局稳定,社会和谐,各项事业快速进步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相反,北非中东西亚地区的传统穆斯林国家,社会急剧动荡不安,政治派别、宗教派别、部落势力、西方大国等粉墨登场,战乱不休,暴恐事件时有发生,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尤其是叙利亚、伊拉克的社会动荡,最终使持极端主义的所谓“ISIS伊斯兰国”出现,加速了本地区的战乱,甚至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稳定。穆斯林世界陷入了空前的政治危机、社会危机、民族危机、甚至信仰危机。而我国新疆政治大局稳定,为和田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4.大众传媒推广应用,客观上促进了维吾尔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各种便利的方式,在此背景下,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实现快速的互动,双方的界限被打破。少数民族文化在传统传媒的模式下传播范围较小,影响的人数也较少,而当新媒体与少数民族互动时,使更多的少数民族接触到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成为必然,这为少数民族文化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5.人口流动的加速,促进了各民族相互学习,为文化转型创造了条件。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在民族地区,随着人口频繁、大量地流动,附载在流动人口身上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价值理念等,也随之开始变迁。
一是外出务工人员对文化转型的影响。外出务工的少数民族人口为了适应流入地的生活,较少身着民族服装以避免被城市人看作“另类”。而且民族传统服饰大多制作过程复杂、穿戴较为繁琐,劳作时较为不方便,外出务工者逐渐习惯身着现代服装。尤其是一部分年轻的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受到城市服饰潮流的影响,对服饰的审美观逐渐发生了变化,并有一部分务工人员追起了“时尚”。这些流动人口回到民族地区后,周围很多人在穿衣方面也都向他们学习。逐渐地,在民族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页很少穿戴民族服饰,一般只有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或婚丧嫁娶时才身着本民族服装。如在和田,少数民族传统婚礼男同志穿民族服饰,但现在基本上穿西装打领带,只戴具有民族特色的花帽;而女同志也从传统的艾德莱斯绸服饰,演变为穿白色婚纱。
二是流入人口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转型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内地务工人员来和的加速,各民族的交流交融交往逐渐增多,各行业都能看到不同民族协作的身影,他们在一起合作中必然会相互学习,如,有些维吾尔族同志就会说有几种方言,甚至比一些汉族同志说的都地道。流入人口带来的新文化必然会对少数民族文化转型形成推动作用。
二、和田维吾尔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1.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和田维吾尔族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大约只有7年,并且在校学习时间严重不足。而全国的数字是9.28年。[1] 这里既有经济发展滞后的因素,同时还有思想观念的问题,个别家庭宁愿花费很大的精力送孩子到地下教经点非法学经,也不愿送孩子到国家正规学校免费上学。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帮助下,和田地区从幼儿园开始给适龄上学的孩子提供免费午餐,高中学生实行免费教育,还提供助学金,但维吾尔族适龄孩子普遍存在求学欲望并不高。这里既有宗教的因素,同时也有对未来期望不确定的因素,特别是农村孩子,家长认为考上了大学,找不到工作,农活也不会干或者不想干,还不如从小就在农村干农活。
2.法制意识薄弱。近年来,和田深受伊斯兰教所谓的瓦哈比派影响,该派以否定现有现有世俗政权甚至否定世界政治版图企图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社会为己任。用伊斯兰教原教旨极力否定党和政府一切法律政策的合法性。造成部分维吾尔族青年没有树立起法制意识,漠视国家法律。
3.信仰宗教群众比重过大,基本全民信教,制约了教民的进取心和探索创新意识。伊斯兰教传入和田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宗教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到风俗习惯之中。和田文化的宗教特征尤为突出,宗教是大多数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新疆特别是和田少数民族文化的宗教色彩浓厚程度是我国除西藏等少数省区之外所没有的。
4.“三股势力”的渗透,阻碍和田维吾尔族文化现代化转型。长期以来,和田面临着境外“三股势力”的渗透活动,破坏着该地区的稳定和安全。这给和田维吾尔族文化现代化转型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课题。
5.农牧区基层文化建设薄弱。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少民族地区特别是南疆地区教育领域的扶持力度,纵向看和田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6%,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98.6%,但横向比较教育还远远落后于北疆,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已普及多年,在和田仍然没有达到100%的入学率。因此,在和田社会转型时,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观念上自我封闭严重,自我认识不够,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的意识中解放出来,群体意识(民族、宗教)重,个人意识、公民意识、国家意识相对薄弱,特别是有些地区生产方式落后,现代技术的参与率较低,有不少风俗习惯不适应现代生活节奏。
三、实现少数民族文化转型的对策
1.要深化“去极端化”宣传教育活动
新疆自治区党委提出“五把钥匙”是当前新疆、和田“去极端化”的重要抓手。即思想的问题用思想的方法去解决,文化的问题用文化的方式去解决,习俗的问题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宗教的问题按照宗教的规律去做好工作,暴恐的问题用法治和严打的方式去解决。“五(下转29页)
(上接30页)把钥匙”是治理新疆社会的一种方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针对当前社会现状和形势提出的适合解决新疆问题的一项治理办法。
2.要对伊斯兰教超民族宗教性进行文化创作
对伊斯兰教历史张力的超民族性和超宗教性进行文化剖析是一件重要思维方向,它能够准确洞悉历史上伊斯兰教高层内心对宗教的态度以及功利性的世俗本质。伊斯兰传教士大多数从中东和中亚而来,除了阿拉伯人以外,还有乌兹别克族等民族,其后裔大多伊斯兰化并融入到了维吾尔族中。在新疆历史上,和卓文化是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大大小小和卓当然都是从中东或者中亚而来伊斯兰传教士及其后裔。伊斯兰教的超民族性传播是其张力放大的能量来源,它在造就奇迹的同时,也给受重民族带来了沉重的文化负荷。
3.要大力鼓励发展现代文化
要拓宽世俗化文化在和田的生存空间。和田是一个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区域,而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几乎全民信教,世俗化文化似乎没有其生存空间,似乎没有其存在的土壤。我们认为任何文化都具有张力和包容性,其实任何文化的张力都是有限度的,文化的包容性都给其他文化预留了必要的空间。例如:和田维吾尔族朝拜麻扎的习俗是一个很古老传统,这种风俗习惯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所允许的,但瓦哈比派是反对麻扎朝拜,这与伊斯兰教开始传播时反对偶像崇拜有关。伊斯兰教文化包容这种世俗文化,使之存在至今。
参考文献:
[1]《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5年报告》,发布时间:2015-12-0714:40:09来源:央视新闻。上网时间:2015年12月9日,北京时间12:11
作者简介:
王家亮(1983--),助理讲师,大学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斯主义基本理论、政治理论和思政教育相关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