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哲学的分歧看新课程改革的困惑

2016-04-08 18:11郑妍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郑妍

摘 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但是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困惑。本文从新课改中包含的要素主义和进步主义这两种不同的哲学流派的观点分歧中分析新课改中困惑的原因。由于两种教育哲学在教育目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对立性的区别,而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看出新课改同时包含着这两种思想观点,这就必然造成实践过程中的困惑。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要素主义 进步主义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也代表着我国建国以来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正式开始。迄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还存在着许多困惑,亟待研究与解决。

一、课程改革中的要素主义与进步主义思想

任何改革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与指导,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1]和其他相关文件的研读,发现新课改中还是包含着一定理论的,并且从具体行文中看出课程改革的理论并不止一个。有一些学者就指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是不完整的、模糊不清的,也有一些学者指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是由多种理论共同构成的,包括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2]。两者观点看似分歧很大,其实也是在相互印证,正是因为新课改中包含着多种理论内容,而这些理论之间并没有完美融合,导致了新课改整体的理论基础是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从新课改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其中也包含着要素主义和进步主义的思想,并且二者的分歧为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1.课程改革中的要素主义思想

要素主义追求的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即致力于促进社会进步,社会的进步必须通过理智和道德的训练来保存文化遗产。在要素主义看来,文化是人类共同努力、分工协作的结果,人类只有接受文化,才能避免堕落和毁灭,人类只有继承文化遗产,才能使之发扬光大[3]。因此学校必须将文化中的核心知识以一种系统的、纪律化的方式交给学生,这些核心知识是学生未来生活需要用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而也被称之为“基本要素”[4]。所以,要素主义认为课程的内容就是这些“基本要素”,但是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注意几个原则:首先,要素主义教育哲学是以社会为中心的,因此,课程的选择优先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其次,课程内容要包含价值标准,道德训练是要素主义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特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多处体现了要素主义教育哲学的思想,《纲要》中提出新课改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在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时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由于时代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新课改的主张和要素主义可能在具体内容上有所区别,但是《纲要》中体现出来的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充分体现了要素主义的思想精髓。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改变过去“难、繁、偏、旧”的状况,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程结构上也要从整体上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这与要素主义强调要学生学习未来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十分吻合的,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设置中的逻辑性和组织性。从《纲要》的具体内容明显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要素主义思想。

2.课程改革中的进步主义思想

美国学术界并没有对进步主义进行明确统一的界定,因为早期进步教育协会的领导人与核心成员之间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也不存在一致的教育思想,他们只有共同的追求[5],而协会的“七点原则声明”就是共同追求的综合产物。从七点原则中可以看出,进步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或课程为中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儿童的成长,因此,课程的内容应该来自于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学术科目。在进步主义看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有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兴趣以及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因素等的基础上。教师作为指导者或资源的提供者,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日常生活的经历,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习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应对未知的将来。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方面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而进步主义的产生就是为了反对传统的教育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压抑了儿童天性的缺陷。新课改在课程实施中也充分体现了进步主义的思想,《纲要》中关于教学过程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与进步主义教育中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张在“做中学”、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观点也十分契合。

3.两种教育哲学思想的分歧

不同的理论中有关教育的观点会存在本质的区别,从进步主义与要素主义产生的背景中也可以看出两者在教育目的、课程、教学等方面的主张可以说都是相互冲突的。进步主义教育的产生是为了反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而要素主义则是在纷纷谴责进步主义教育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历史的背景决定了两者之间必然存在观点相左的情况。进步主义的教育目的在于“生长”,而要素主义的教育目的在于促进社会进步;进步主义认为课程的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要素主义的课程内容则是学生将来生活必需的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知识;进步主义主张教师成为引导者和资源的提供者,组织、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要素主义认为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中心,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心智的训练,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了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6]。

但是,在《纲要》中关于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提到既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既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精选学生终生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要加强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系统的传授知识,同时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纲要》的表述中不难发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融进了进步主义与要素主义的思想,可谓是取其所长,避其所短。这样做本身并没有问题,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发现并没有一种理论是完美无缺的,纵观国外的课程改革,不难发现现代众多的课程改革运动就是在这样具有“天然性”缺陷的理论之间选择理论基础的,使课程改革理论基础严重缺乏整体性立场[7]。以单一的理论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难免会有一种不顾实际的极端感,而且也很难说哪一种理论是完全适合的,只能说它们各有其合理之处。正如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是正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正确的,创新不等于颠覆传统,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但是问题在于如何调和二者的关系。

二、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进行改革不等于改革就真正“发生”。课改是否“发生”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发生了变化,教育实践过程尤其是课堂是否发生了变化[7]。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实践状况频发,这既是课程改革的困惑,也是教师的困惑。

1.继承传统与鼓励创新的困惑

虽然继承优秀的传统与推陈出新并不矛盾,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握二者的关系依然是需要不断探究的问题。何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如何继承才不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否就是标新立异?当学生用创新性思维作出“另类”回答时,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其实,孩子的创新与生俱来,关键在于教师应该如何保护并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当传统理念与创新观点碰撞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特别是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生活的周围无不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话语,比如近些年流行对传统文化的改编或者再解读,这是创新还是恶搞?可能一时间真的很难说清楚,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养成正确对待创新的态度?

2.讲授知识与实践探究的困惑

在《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进行调查、探究。但是在新课改如火如荼实施的背景下,实践探究或者合作学习俨然成了一堂课的必备环节。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进行探究学习,不管探究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总要在课堂上找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不管问题是不是值得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总要让学生的几个小脑袋凑到一块“讨论”一下。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公开课”和“当家课”的差别会那么大。虽然这两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早已存在,但这次课改无疑使得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在“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的气氛活起来,因而总是看到在“公开课”的课堂上活动不断、高潮不断、表扬不断,这就难免会给人一种“表演”的感觉。而且老师也会担心如果总是这么活跃,学生的成绩怎么办?正如一位教师坦言:“现在不是怕活不起来,而是太活了,学生主动性提高了,有了自主学习的愿望,孩子的天性自然是发挥了,可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不到保障,教学质量会不会出问题?”[8]所以,一旦关起“公开课”的大门,教师们依旧“安安静静”地走着原先的老路。

这也正是人们所说的“穿新鞋走老路”问题。但是为什么会普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是因为教师们的水平都太低吗?如果这样归因,可能有失公允。正如王策三先生所说:“如果说‘绝大多数教师都不合格,那还谈什么教育改革?如果说教师一直走着‘老路,那‘穿新鞋、进行新课改还有什么意义?”[9]所以说不是有了新鞋,就要走新路的,做鞋的人决定不了穿鞋的人走什么路,相反走路的人会选择穿什么鞋。当“新鞋”不合脚时,自然选择不穿[10]。比如实践探究,更多的老师认为这一教学方法难以与实际的教学情况相结合,因此老师们并没有接受它,只是偶尔拿来“装装样子”。另一方面,运用讲授法,只要教师能将知识讲明白、讲透彻,讲得学生真的懂了,这样的方法难道就不是合适的教学法吗?而且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学生的积累不足,讲授法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三、对解决困惑的建议

教师在新课改的实施中产生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新课改中包含的不同教育哲学思想入手,由于不同教育哲学思想之间的天然对立性,在新课改实施中必然会产生诸多困惑。但是正如前文所述,理论的结合是必须的,那么教师的出路在何方?

1.从宏观上对新课改的理念和思想进行整体把握

课程改革是一个过程,一个整体,不能采取拿来主义,将不同流派的观点简单嫁接在一起,而必须有所统筹,在整体上加以融合,以使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想更加统一。

2.树立教师的教育信念,并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因为,不管前期的理论基础结合得多么完美,描绘的课程改革蓝图多么美好,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教师将其真正付诸实践,教师的实践水平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最终效果。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教师虽然不止一次听课程专家的新课改解读,但是教学实践依然没有实质性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没有将其真正内化为自身的教育信念,难免在实践中会流于形式,难以深入实质。

新课程改革还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总会面临不同的困难与困惑,但正是因为有了困惑,才会有前进的方向和空间。因此,如何将新课改中的不同理论思想融合在一起,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http://www.edu.cn/20010926/3002911.shtml.

[2] 和学新,张丹丹.我国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研究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1(5).

[3]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帕克,斯坦福.如何成为优秀的教师(第8版)[M].朱旭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 张斌贤.话语的竞争:进步主义教育协会史[J].高等教育研究,2014.

[6]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 郝德永.国外现代课程改革的理论困惑与实践困境[J].课程·教材·教法,2012.

[8] 李建平.聚焦新课程Ⅱ——解析新难点[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王策三.对“新课程理念”介入课程改革的基本认识——“穿新鞋走老路”议论引发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12.

[10] 许可峰.基础教育呼唤“教改”时代的回归——也谈新课程中的“穿新鞋走老路”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12.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
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相关思考
浅议新课程视野下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思路
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