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兴
随着特殊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不断更新,特殊教育界知名人士及特殊教育相关专业人员越来越重视特殊儿童的课程体系的构建,特别是如何针对智障儿童的沟通交流来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课程,为日后与他人的基本沟通做好充分准备。2014年,广东省博罗县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了双语教学在智力障碍儿童中的应用的学习研究,使得笔者对双语教学对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问题提出
智力障碍(mental retadation),又称为智力落后或智力迟钝,简称智障,美国智力障碍协会(AAMR)1992年对智力障碍的定义是:所谓智力障碍是指现有功能上的重大限制,其特征是显著低于一般的智力功能,同时影响以下互为相关的至少两个或更多的适应技能领域,如沟通、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交技能、自我引导。当前,越来越多的中、重度智障儿童进入特殊学校,他们中的一部分有发音障碍,甚至无语言(不会发音,不会书写)。有资料显示,50%以上的智障儿童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对其进行发音训练收效很慢,不能满足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需求,而运用手语与口语相结合教学,却能有效提高智障儿童的沟通能力。可见,双语教学可以更广泛地运用在教学中。
问题研究
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选择合适的手语动作 智障儿童不需要学习像聋人那样标准的中国手语,只需要掌握直观、简单、明了,且经常使用的自然手语,如打招呼(举右手摆动几下)、上厕所(食指与拇指打成c,中指和无名指小指伸直),来(右手往里摆一下)、去(大拇指和小指直立,其它三指弯曲,往前推)、吃饭(一手模拟端碗,一手模拟进食)、上课(右手打k的指语,手腕向上)、上学(两手跨书包)、开车(手转动方向盘)等等。
创设双语教学的良好环境,激发交流欲望 陈鹤琴先生曾说:“注重环境、利用环境,环境是最好的教具。”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境就是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做智障儿童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课堂授课、课后交流,都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如学生到校,教师主动热情地向他们打招呼,并要求智障儿童模仿教师采用相同的手语与口语打招呼,完成后教师立刻伸出大拇指(“好”的手势),并给他喜欢的物品(要求学生比划手势)和口语说出来。
本校一年级学生诗诗对吃的东西很敏感,教师就选择一些食品作为强化物,并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来激发她的需要,从而使她表达对“吃的要求”,手语和口语并用。而小辉对所有的强化物都不感兴趣,但生物鐘较敏感,因此,只能在吃午饭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例如:早晨,事先和家长协商好,少吃早点,在晨检中提出“回答问题就可以得到一些饼干作为奖励”。经过观察可以发现,中、重度智障儿童有沟通的愿望,只是不会沟通。因此,开始教师只要求小辉用手语,如拉拉教师的衣服或做出吃的动作来表达自己想吃的愿望。为了激发这种表达的欲望,教师以各种方法带动其他孩子说和品尝食物并向小辉表示食品的美味。经过几次训练,他们就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有时还一边说着“吃”一边抢教师手中的食品。三个月后,教师开始在她已经形成“刻板”表达这种需求时,要求她必须以手语和单音“吃”共同表达自己想吃饼干的要求。当孩子可以表达需求时,教师就逐渐减少食物刺激,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家庭环境也应成为智障儿童双语学习的沃土 智障儿童除了在校时间外,其余大多数时间是在家里,父母同样是孩子的语言启蒙的教育者,父母对孩子语言能力的态度及孩子在语言能力方面取得进展的敏感性,直接影响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与家长制定长期的计划,告诉家长计划中的教育内容、目标、方法、教学阶段的成效,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让家长在家能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孩子创设轻松、愉快的双语环境。同时,不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不断改变策略,以进一步提高智障儿童的手语和口语能力。
研究结果
学校经过两年来的实训操作,双语教学大放异彩,增强了孩子的信心。中、重度智障儿童手语与口语沟通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理解老师手语的意思,有时能与老师、同学进行简单的沟通。二是较之于轻度的智障儿童,手语的使用频率高了。学校不仅在聋部、聋生中使用手语,轻、中、重度的智障儿童也能与聋生、老师进行手语交流,表达他们的需求。三是较之于未使用双语教学的中、重度智障儿童,显得更为“聪明”。因为他能理解教师的手语意思,自己还能反馈需求,达到沟通交流的作用。
研究建议
一是继续加强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既增进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感情,又提高了特殊儿童的学习效果和与人的沟通能力。学校更应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进一步推广双语教学。
二是中、重度智障儿童的沟通能力训练并非一个单独的训练课目,需要融合感知觉、肌肉运动、认知等多方面知识,更需要融于丰富的生活,融于爱的群体之中。因此,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配合,需要对训练者进行专业的培训,需要对家长进行训练指导。
(作者单位:广东省博罗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