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江苏基础教育变革的现实路径

2016-04-08 08:57张晓东
江苏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价值追求基础教育

【摘 要】好教育绝不是没有问题的教育,而是大家齐心协力解决问题的教育。江苏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倡导问题解决的价值取向,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省级教育部门的政策引导下,各市着力克服一些影响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尝试从更深层次推动基础教育的变革。

【关键词】基础教育;价值追求;载体创新a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2-0021-04

【作者简介】张晓东,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博士、研究员。

许多人习惯于做锦上添花的事情,忘记了雪中送炭式地解决问题对教育实践改进帮助更大;许多人特别善于总结宝贵经验,却不知道如何应对棘手难题;许多人把没有问题当作大功告成,其实这既无法确定前进的逻辑起点,也无法更好地辨明方向。佐藤学说:“所谓‘好学校,绝不是‘没有问题的学校,而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问题、齐心合力致力于问题解决的学校。”好教育也绝不是没有问题的教育,而是努力进行问题解决的教育。江苏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倡导问题解决的价值取向,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省级教育部门的政策引导下,各市着力克服一些影响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尝试从更深层次推动基础教育的变革。

一、学前教育:“三项工程”改变入园难,惠民生

关于儿童的一切行动,不论是由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幼儿入园难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得不到切实有效的解决,降低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十二五”以来,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将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作为重点民生工作纳入每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目标体系,全面推进幼教惠民。从2011年开始,全市每年发放近3亿元幼儿助学券,确保全市适龄幼儿、特别是农村和困难家庭幼儿入园得到制度性保证。2014年调整助学券政策,实施学前一年基本免费,继续加大对困难家庭子女入园提供经济资助的力度,全年补贴符合条件的幼儿2747人次,减免保育教育费406.68万元,生活补助139.65万元。在此基础上,南京稳步推进学前教育增量、创优、惠民“三项工程”,极大地推动了全市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肯定和老百姓的高度欢迎。

一是实施“幼儿园增量工程”。在2012年和2013年奖补政策的基础上,2014年《南京市幼儿园增量工程实施办法》增加了对符合规划要求、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形式达到《南京市农村办园点办园条件基本标准》且正式招生的办园点发放市级奖补资金的规定,全年新改扩建幼儿园96家,新增班级745个,预计新增22000多个学位。2012年以来这三年,全市新增幼儿园学位超过43000个,有效避免了曾出现的市民为子女入园连夜排队现象。

二是实施“幼儿园创优工程”。到目前为止,南京市玄武、鼓楼、建邺等三区被授予“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秦淮、雨花、化工园、高淳、溧水等区顺利接受“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的材料评审和现场评估。2011年至今,全市共有110家幼儿园被省教育厅认定为江苏省优质幼儿园,在全市新增幼儿园数大幅增长的情况下,省优质园比例2014年达66%,省、市优质园比例提高到84%,其中特别是民办园创优积极性显著提高。

三是实施“民办惠民园促进工程”。2014年秋季开始,经南京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和市物价局组成联合认定小组审核,南京市学前教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向社会公示了南京市玄武区淘淘幼儿园(仙鹤门点)等92家惠民园,占民办园比例达31.3%,新增23000个惠民学位,全市3~6岁在公办和民办惠民园就读幼儿比例提高到73%。

二、小学教育:“三力并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

小学是道德成长的重要阶段,受到整个社会的功利化影响,再加之外控式、成人化的德育内容与方式仍然在一些学校或多或少地存在,影响了小学阶段德育的实效性。苏州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遵循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将“人人都是育人者,处处都是育人阵地,时时都是育人时间”的大德育观渗透于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努力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努力建构苏州小学德育的软实力、渗透力和发展力。

1.固本培元,不断提升课程的德育软实力。

课程是小学生道德生活的重要载体,苏州市进一步整合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创新有本土特色的德育课程,充分发挥好课程的育人功能。德育课程建设紧紧把握住吴文化传承、地方文化利用与现代公民素养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将苏州本土的古城古镇和古典园林、山水景观、诗词歌赋、昆曲评弹、书法绘画以及稻米蚕桑等内容有机融合,改变原有的说教模式,在探究中学、在实践中学,真正让德育教育活起来、动起来,充分发挥好每一个学科、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育人功能,真正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之上,充分发挥好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特别注重艺术教育学习、实践、体验的德润功能,紧密结合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要求,初步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艺术课程实践模式。

2.寓教于乐,不断深化活动的德育渗透力。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从学生的思想实际、接受能力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强化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润物细无声的各类活动中渗透德育,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持续、深入地开展“我们的节日”“国粹艺术节”“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等主题实践活动,以传统节日、传统美德、文化经典、民族艺术为核心,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积极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切实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有效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水平,至2012年,苏州市小学心理咨询室已做到了全覆盖、全达标。

3.多元并蓄,不断强化学校的德育发展力。

苏州市牢固树立大教育观,加强统筹协调、部门联动,不断整合各方资源,发挥集聚效应,积极推进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努力形成协同配合、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与市文明办等十多家部门联合设立了包括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在内的70家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站,会同市体育局、市科协以及街道等试点开办了12个青少年德才培训基地“公益放心班”。成立了由首批500家集体会员组成的苏州市教育志愿服务联合会,组织开展了“蝴蝶伙伴计划”“余香行动”图书捐赠、世乒赛志愿服务以及暑期支教等志愿服务项目。在各学校普遍建立完善家长学校的基础上,2005年与市妇联合作创办苏州市家长学校(网上家长学校)以及10家县级市、区分校,迄今已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方面的广场咨询、家长沙龙、视频讲座、大型公益辅导讲座等800余场。启动柔性使用校外专家工作并制定了相关制度,落实了专项经费,建立了校外专家库。

三、初中教育:“强腰工程”切实提升内涵质量

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

——居里夫人

初中阶段教育一直是基础教育发展的短板,长期遭到人们的诟病,为了提高初中教育质量,各地都在进行积极的尝试与探索。从2011年在全国率先尝试构建“无锡市中小学(幼)专题教育科研共同体”,到江阴在全市初中开展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再到无锡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建立首批无锡市初中学校发展共同体的通知》,无锡为整体推动初中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而长远的谋划,使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无锡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了创造性的工作:

一是破解“促均衡”与“提质量”的二律背反。义务教育当前最根本的问题是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在市域范围内,单靠传统的以行政推动、硬件指标为主、外延式的教育改革很难同时做好既“促均衡”又“提质量”。实践证明,无论是财力、物力和人力三种资源政策性倾斜的常规路径,还是自上而下行政、专家驱动的外向型路径,如果缺少学校主体间的相互联手、自主改造,缺少自下而上的内生力量驱动,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的目标最终难以兼顾。因此,无锡必须走“内涵式综合改革”之路,学校发展共同体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载体和平台,更为初中学校区域整体发展提供了机会。

二是破除身份和行政归属形成的彼此疏离。在同一区域范围内,多竞争、少合作是以往初中学校生存的常态,也是长期形成初中文化封闭性特点,影响教育质量提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打破由行政区划和权力层级造成的身份、行政归属疏离是构建初中学校发展共同体的着力点。无锡在推进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特别强调要超越因疏离而产生的学校竞争与对立关系,自主制定相应的组织章程,规定各成员在共同体内的平等地位和伙伴关系,相互尊重,共享义务和权利,为破除传统的等级藩篱,建立新型团队关系提供了合作空间和规则支持,在区域内形成了良好的学校发展生态。

三是形成主动应对与民主表达的管理机制。以往初中各项事务主要通过层级实施管理,故而层级管理限制了学校实施管理制度变革的积极性,表现出被动执行的服从性,一定程度导致学校自我革新能力受限,教育质量很难取得突破。共同体以优势互补为平台,构建“教、学、研”的共赢体系,改变了以往封闭被动的管理模式,通过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强调分工合作,协调共进,实现合作性与自主性的统一,这种模式不仅创新了区域和学校的管理方式,还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的绩效和水平。

四是凝聚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的发展力量。初中学校发展共同体的最大价值在于有效信息的沟通,由于共同体成员“捆绑发展”,发展目标导向一致,平等共享教育资源,信息得以在成员之间充分流动,实现校长、教师、协调人、专家的有效沟通,形成良性互动和彼此理解,使其价值最大化、功能最大化,因此可以奠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产生基本的同伴信任。通过相互信任,学校更容易凝聚多方力量,信心一致共同应对发展难题,从“一所”学校的发展,变成了“一群”学校的发展,变成了“一群”学校中的“一所”学校发展。

四、高中教育:文化牵引超越简单化知识教学

以正确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其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对整个人的精神教育。

——雅斯贝尔斯

任何教育都不能排斥知识教学,也不能没有考试,但是,考试不能成为素质教育的“特洛伊木马”,教育绝不能只有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通过知识实现意义的生成,促进高中生作为人的完整成长。淮安努力实现教育观、知识观、学生观的转向,以具有淮安特点的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为高中生建构丰富的教育生活。

1.镶嵌淮安印记的课程文化。

一是体现不同学校特点。淮阴中学是江苏省首批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学校,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协作单位,学校编写了完整的教学方案,利用通用技术课和物理课时间进行教学。目前淮安市已创建省高中课程基地14个,基地的硬件建设和课程教学质量在省教育厅评估验收中获得好评。二是关注学生发展需求。车桥中学在2014级高一进行了“分层走班”的实践。一方面,对国家规定的语、数、外三门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制订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从古典文学、体育、艺术、科技等领域开发了20余门校本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结合老师的意见,自主选择课程。三是浸润乡土文化。淮安市分段制订了《中小学<文化淮安>地方课程教学方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建议等维度对这门地方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高中各校根据自身所处区域的文化优势,确定自己的课程重点。

2.具有淮安风格的教师文化。

一是评比课堂模式——吸引老师热爱教学。淮安市在中小学开展了优秀课堂教学模式的评比活动,经过层层推荐,从征集的37项中评比出“十大教学模式”。其中有3项为高中模式,引导广大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二是立项“百微”课题——倡导教师务实教研。由于教师课务、班务任务重,研究时间少,面对大课题往往陷入“越做越难”的尴尬,因此淮安市在高中开展了“微型课题”的征集活动。微课题的特点是:切口小,易深入,见效快,周期短,至多一年半完成研究任务。微型课题的申报形成一种导向: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推广真成果。三是荐读教育名著——鼓励教师继续学习。学校每学年向教师推荐阅读书目,赠送理论书籍,对不同教龄、不同水平的教师分别提出不同层级的要求,不定期组织教师交流读书心得。

3.显示淮安特点的学生文化。

一是创建“周恩来班”——学生立德树人的一个品牌。“周恩来班”创建活动自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作为周总理家乡——淮安更加重视这一项活动。淮安市在这项创建活动中以高中为示范学段,以淮阴师院附属中学和淮安中学为样板学校,不断改进形式,不断丰富内涵,不断增强这项活动的实效。二是试点“国防班”——学生社会实践的一项创新。这是清江中学实施的省级军民共建项目,2014年和2015年先后组建两个班级,每班50余人。在自愿报名的前提下,对申报者的品德和体质进行严格审检后择优录取。班主任由部队一名教官和学校一名教师合作担任。班级开设文化课和军事课。三是多方“征集”——学生参与管理的一种感召。洪泽中学成立了“学校发展规划中心”,不定期面向本校全体师生、历届校友和各界人士征集学校使命、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校训,尤其关注学生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征集”本身就是重要的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在建构“洪中人”的共同价值观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在参与中的成长。

五、专业成长:“接地气”形成区域教师发展高地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资治通鉴》

教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体,没有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任何一项变革都很难达成预期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师是基础教育改革成功的核心因素,教师是学生成人的重要支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能否平安渡过,关键看教师群体水平的提升。扬州秉持一种强烈的草根情怀,紧紧围绕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搭建了不同层次的发展平台,在教师培养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

一是建立区域提升教学质量研究项目。根据扬州市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全市范围内组建了十大合作研究项目,教科研人员作为项目牵头人,省特级教师作为项目领衔人,重点联合一线教科研骨干力量,立足于在“课程与课堂之间”“研究与实践之间”“问题与对策之间”“行动与反思之间”进行多维合作研究,整合全市优质教科研资源,打造主题项目合作团队,提高区域教科研的品位,形成教师发展的高端引领。

二是深入展开区域联动的“432”行动。所谓“4”,就是通过对学校教学质量链的四环节,即备课、上课、作业、检测进行动态评估指导,帮助农村学校查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并提出整改建议;所谓“3”,就是送教、送资源、送信息,定期组织特级教师、骨干教师送教下乡,为乡村学校上展示课以及提供一些课堂教学研究资源,定期推介相关的教育教学信息;所谓“2”,就是两项查验,即对学校课程目标的校本落实和学生综合素质水平进行综合检验,对学校优化课程结构,改进课程落实措施,提升学校课程质态产生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经过几年的大胆尝试,对整体提升教师群体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积极打造区域展示交流平台。扬州市积极打造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提供有效教育科研讯息的平台,以《扬州教育》为窗口,积极推介地方名师,关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课改简讯》和《中学学科教研通讯》积极推介各地各校在课程改革和高中教育改革中的创新和成功经验;《扬州教育科研年鉴》向全市传递每年区域教育成功经验和学校、教师、学科诸方面取得的成绩;《教育专题信息》向基层学校和老师推介专题性的教育参考;“扬州教育科研网”向全市教师及时公布全市教育科研动态和重要资讯;以“教育科研培训”与“学术论坛”为契机,向全市教师推介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科研理念和策略。

四是努力创新区域校本教研评价机制。为了加大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校本教研方式创新的引导,积极探究彰显学校校本教研的有效路径,颁布了《扬州市中小学精致校本教科研星级学校评选办法》,特别关注学校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影响,关注校本教研对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价值,通过与高校联手打造了全市校本教研评价的网络平台,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校本教研目标、方式、内涵、路径、实施策略、主体参与、保障措施、效益诸方面进行系统评估,进一步把校本教研做好做实,解决教师面临的实践问题,切实促进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价值追求基础教育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论刑事侦查中诉讼程序的价值追求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