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海丽
浅谈中国传统壁画中技法的运用
文/薛海丽
中国传统壁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是中国美术史上最早的绘画门类之一。现存较多的石窟壁画和寺观壁画作品,都代表当时壁画艺术发展的成就,这些壁画作品中的用笔、用色、染法等技法对后人的研究起到很重要的理论依据。
传统壁画;绘画技法;线条;色彩
壁画,就是画在墙壁上的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其发展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在洞窟上刻制记事符号。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壁画一般创作于建筑物的墙壁和天花板上,它的装饰和美化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壁画源远流长,陕西咸阳秦皇宫壁画残片,距今有2300年历史。到了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发展相当繁荣,随着佛教的传入,壁画逐渐也有了中国的特色。到了唐代,壁画进入兴盛期,创作出很多古今闻名的壁画,如敦煌壁画、克孜尔石窟壁画。到了宋元时期,文人画兴起后,壁画逐渐衰落,但也有不少佳作存世,如永乐宫壁画、法海寺壁画等。中国古代传统壁画主要分:殿堂壁画、石窟壁画、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现存较多的有石窟壁画和寺观壁画,这些壁画都能代表当时壁画艺术发展的成就。本文通过分析有代表性的几个壁画作品,将其所运用到的技法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加强人们对中国传统壁画技法和材料的关注,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依据。
用笔,即运用线条的表现。线条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最基本和最具特色的造型手段。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到的“骨法用笔”,就是指线条的力量和表现。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好坏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成败,这点在壁画中同样适用。如元代永乐宫壁画的线描艺术,尤其是《朝元图》中的人物的线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其中的线描主要为“十八描”中的铁线描和兰叶描,线条刚劲流畅,整体统一而又富于旋律感。如在三清殿的西壁中,穿蓝色长袍的太乙神,臂膊弯曲、肩膀微抬,双手托笏,衣纹简洁明了,只用了四条兰叶线,就表现出太乙神沉稳谨慎的性格,而旁边托盘玉女的宽大衣袖也是用兰叶长线条画出,挺拔舒展,一气呵成,犹如风动之感,画面气韵贯通流畅。
北京法海寺壁画继承了《朝元图》的线描表现,线条在整体上使用的是单线勾勒,与《朝元图》相比稍显纤细柔软,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中锋用笔,柔中带刚,线描的表现方式也多样化。画面中的人物造型、服装饰品、坚硬的器物等以铁线描表现,飘带和纱罗则用兰叶描勾勒,表现出轻盈的质感以及飘飘欲仙的感觉。除了铁线描和兰叶描之外,在壁画中有很多的神灵鬼怪,它们大多赤裸着上身,有着坚实有力的肌肉,画面所用的线描方法就是十八描中的钉头鼠尾描,除此之外,壁画中的一些植物、饰品等也使用此描法来绘制,把客观物体的质感真实地表现出来。
中国传统壁画的颜色,之所以能够保存上千年而依旧鲜艳,是跟所使用的颜色有关系的。中国画的传统色分为植物色和矿物色两种,植物色即水色,一般比较轻薄透明,覆盖力弱,如藤黄、花青等。矿物色为石色,多为天然矿物研磨而成,颜色鲜艳,覆盖力强,如朱砂、石青、石绿等。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法海寺壁画等都是使用了矿物质颜色。敦煌壁画色彩丰富斑斓,多用土红色勾线加以石青、石绿、蛤粉等色的渲染,呈现出气势宏伟的效果。永乐宫壁画以石绿、石青为基调,辅以红色、紫色以及深褐色等,色彩效果辉煌灿烂、富丽华美。法海寺壁画的用色也极为考究,大都使用珍贵的天然矿物质和植物颜料。由于矿物质颜色的特殊性和相对稳定性,使得壁画上的颜色能够保存数年而不变色。
中国传统壁画中包含的内容很多,有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等,在染色技法方面,由于矿物质颜色的特殊性,在壁画中多使用勾填法,即直接将颜色平涂,而将所勾的线空出,不覆盖,这样所呈现出来的效果能够很好保持颜色的鲜艳和线条的表现力。比如,永乐宫壁画中采用的是勾填法,颜色厚重又不失变化。除了勾填法之外还有就是晕染了,染法在工笔画中是很重要的环节,能够将人物或其他事物结构关系表现得很到位。在壁画当中也是如此,比如在法海寺的壁画中,就使用了晕染,主要用于刻画没有明确边缘线的图形,如人物的面部,眉底部、鼻腔、唇部以及下颚,以及在一些手足部分,都有十分明显的体现,结构晕染处理使局部人物轮廓具有三维立体的感觉,更加真实。除了人物的刻画,背景中也使用了晕染的技法,如彩云的刻画、花卉的表现等,其他轮廓线中的皮肤和大面积的处理则还是采用平涂。这里的晕染一般指的是高染,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染法中,是按照结构高起的部分进行渲染,以达到立体的效果。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山西太原的徐显秀墓的壁画中,人物的面部是低染,即在结构凹进去的地方进行渲染,比如眼角、嘴角等,这在壁画作品以及传统卷轴画中是比较少见的。晕染和平涂二者一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叠加使用,晕染被用于表现人物的凹凸感,而平涂则能很好地表现出厚重感,两者结合效果更加丰富。
沥粉贴金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壁画经常使用的方法。该方法一般采用胶和土粉混合而成的膏状物,用尖端有孔的管子,按图案描出隆起的花纹,上面涂胶后贴以金箔,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所沥的花纹高出物体表面,并在上面进行贴金、银箔、上色等,这样画面不仅具有了立体感,而且有了厚度、硬度及华贵的感觉。沥粉贴金技法其实是沥粉和贴金两种技法的合称,这两种技法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一起使用。在中国传统壁画中,沥粉贴金使用得很多,比如永乐宫壁画中,各种金属器物、仙女头饰、武士盔甲等就使用了沥粉贴金,使得整个壁画立体感增强。在法海寺壁画中,人物身上的金属配饰、宝石璎珞、铠甲甲胄、宝瓶等器物上,也都有大量使用。沥粉贴金技法的使用使壁画的画面形成凹凸的立体感,从而使得画面效果金碧辉煌、气势磅礴。
描金在我国的传统卷轴画中比较常见,而在壁画中是不多见的,这是由于描金难度较大,不允许打草稿,就是采用描绘的方法进行创作。在法海寺壁画中,使用了大量的描金技法,在金银饰品上描金的图案整齐有序、协调灵活,更加精致表现出器物的质感。而在衣服的花纹上,也采用了描金,将我国传统服饰上繁琐的花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还刻画出丝绸的质感。此外,也有些地方,比如菩萨的衣服、披肩上,是将金色画在色彩的底部,给人金碧辉煌的感觉。
中国传统的壁画历史悠久,秉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古代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加以珍惜和爱护。研究中国古代壁画的技法,对于我国当代壁画以及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王丹.永乐宫壁画线条艺术特点解析与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2]安然.法海寺壁画技法与材料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薛海丽,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