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育龙
齐白石山水画构成的形式美意义
文/彭育龙
齐白石作为20世纪中国画艺术家,诗书画印集于一身,花鸟、山水、人物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而其山水画最富原创性,形式造型独特新颖,自成体系,具有浓烈的现代美感,意境深远,不落窠臼,一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文从现代形式构成的角度来探求齐白石山水画的构成创作特点,通过对他山水画的路径、构成形式等特点来分析,探讨齐白石山水画形式美的意义。
齐白石;山水画;构成;形式美
(一)早期
齐白石早期山水画学习开始于20来岁,是其在做木匠活的时候在雇主家看到一本残缺的《芥子园画谱》,如获至宝,这便成了齐白石初学中国画的肇始,因为没钱购买其他画册,一本《芥子园画谱》被齐白石反反复复临了数十遍。直到27岁时正式拜胡沁园为师开始学习画画。而跟随胡沁园主要是学习工笔花鸟草虫,胡沁园同时还介绍了山水画家谭溥做齐白石的老师,这才是齐白石真正学山水画的开始。而这个时期是齐白石学习的初级阶段,主要学习清代“四王”风格,中规中矩,由于初学又加之阅历有限,所以他的山水画几乎没有个人特点。30多岁时创作的《龙山七子图》一看就是“四王”的绘画形式,山石用披麻皴来体现,树石结构写实,以淡墨为主,用笔简简单单,细腻温和,施以淡彩,风格平和秀雅。
(二)中期
从雕花木匠到初入绘画之门,齐白石已步入中年,其思想也日趋成熟,在这个时期齐白石创作的山水画作品开始增多,且风格与早期的也有所区别,个人特点已开始显现,而其山水画的重要转折点在1902年至1909年的“六出六归”时候开始,此时齐白石饱览了祖国的很多名山大川,同时眼界大开,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八大山人、石涛、金农、吴昌硕等人的不少真迹,这一时期,极大地丰富了齐白石的绘画思想,加深了他对传统精华更加深入的认识。他对绘画笔墨的个性化十分关注,非常欣赏八大山人、石涛等人的创新精神,他作画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摆在重要位置,不被古人的所谓程式束缚了,所有的技法都要围绕着情感来表达,要使山水画具备真挚淳朴的时代气息,又很有他自己的个性化特征。
(三)晚期
齐白石此时的山水画已渐入佳境,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用笔凝练、大胆细致,已完全脱离早中年时期有意经营的绘画理念与习惯,物象高度概括,形象生动,构图形式虽然感觉单纯,但色彩明快强烈,日渐臻于化境,与他的花鸟画、人物画风格也开始融为一体,所作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黑白对比十分强烈,浓淡层次变化丰富,石以花鸟画笔法重墨粗笔写出,与灵动变化的水纹相映得体,点线交融,溪水的波纹犹如音律活泼跳动,溪水中的蝌蚪动感丰富,卵石随意布置并以重墨写出,但变化有序,使得重墨的山石与留白流动的溪水相互交错,整个画面律感强烈,黑白映衬,成正负形的形式构成十分明显,是一幅难得的旷世精心之作。
(一)绘画语言的个性化
关于点、线、面结合的绘画语言和有意味的抽象在齐白石山水画里随处可见,齐白石所作《风柳图》,前景从左角出势的几株柳树枝条横向成形的线条生动无比,似随风飘动,与树下以淡墨写出的水平地面形成动静变化,整体与松动形成强烈的对比,呈现横线与竖线浓淡变化与叠加的关系,互相交映,极大限度地丰富了画面的节奏与韵律。而其70来岁时的作品《秋水鸬鹚图》的点线面构成形式则更加明显突出,近景看似无变化而变化丰富的水纹运用虚淡灵动的线条,再以浓墨重笔勾画简单明快而姿态不同的鸬鹚,鸬鹚与淡墨的湖水形成强烈的黑与白、实与虚、疏与密的对比关系,鸬鹚造型姿态灵活多变;中景以看似轻松的柳树及随意挥就的堤岸横穿画面,表现中间灰色的块面感,柳树以浓淡粗细变化的线条来表达画者理念,横向的堤岸与竖线的变化飞动的柳条再与前面的水纹互相映衬;堤岸与远景遥相呼应,使画面连贯自如,浑如一体,而远景的桥、人、房屋,则以概括洗练的线条画出,一长者拄杖过小桥走向房屋,使画面增添了无限遐想的人文情感,题跋与画面更是趣味横生。
(二)画面几何式图构
几何图式的构成法则,本应是西方人的艺术理念,在西方现代绘画设计中被广泛运用。其实中西方艺术对于美的基本构成规律是相通的。齐白石“六出六归”之后风格一变,画面的构成图式初步形成自家面貌,披览齐白石老人的山水画,能解读他在图式变幻中的几何关系运用得比较自如。其62岁时所作的《桂林山》,山形状由梯形和矩形渐变依次叠加而成,层次变化明显,以横竖线条重复叠加为主,每座大的山形呈现梯形、矩形的大致结构。整幅作品显现出几何形图式的结构布局,这与当时流行的山水画完全不同,落款内容也传达了齐白石的艺术观点,不仅要尊重古人而且要敢于突破前人,不被宗派束缚住手脚,善用自己的眼睛看待世界,探索大自然中适合自己的意象和美感。
齐白石山水画发展历程简单,考察可知他用传统的笔墨实现了创新,成就了其形式新颖又富有传统笔墨的艺术风格。使得他的艺术影响世界,并得到了广泛认可,而齐白石并没有学习西画经历,其作品却暗含了西方现代构成形式美,他的绘画,既符合了东西方审美的规律,又具传统与现代的形式感。中国艺术的形式美言论在古代画论中表述极其抽象,今天讲得所谓“造型”在古代都用“形势”的“势”来表述。齐白石博古通今,融会贯通,总结了艺术在“似与不似之间”,他学习方法独特,在山水画形式美的探索中他从不拘泥于真山真水,而是独出机杼地写胸中山水,通过挪移实景,造境、营境等营造符合自己审美的画境,结合空间、秩序,借鉴篆刻书法等各种空间要素,制造出一幅幅独具构成形式美的山水画作,房屋、树木、山石、流水样式极少,但经过其精心构造,此情此景由简至繁,由繁至少,以少胜多,简单厚重,形式美的构成无疑与西方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笔墨、线条造型在传统中见新意,但构成又极具现代性,构成物件品种量少,构造简洁明快,但形式造型跃然纸上,再配别具风格的书法与印章,把齐白石山水画形式美推向极致,这就是齐白石山水画形式美的精髓所在,他的作品推动着当代山水画发展的进程,也无疑使中国传统艺术再造高峰提供了可能。
中国艺术最讲究熟能生巧,而“巧”在最精细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艺术践行者的必经之路,“六出六归”开启了齐白石真正的艺术之门,传统与写生紧密结合,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他的艺术路径,大胆革故鼎新,删繁就简的造型方式与其独特的笔墨相互碰撞,点线交融,节奏明快,黑白对比强烈,营造“知白守黑”的美学意境。齐白石山水画具有的点线面的构成图式与几何结构的构建在传统中国画基础上向前迈开了一大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也为我们发展中国山水画提供了无数选择的可能,特别是在创作中提供了无限的思考。我们可以适当利用西方的构成形式原理,进一步从齐白石的山水画中提炼众多的艺术规律,然后在创作实践中加以运用。总之,中国山水画存在于当代这么一个多元共存的文化体系之中,适时把握其在当代的价值,创造出符合新时代意义的作品,只有这样才不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生命活力,使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山水画登上世界艺术的舞台、矗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1]张次溪.白石老人自传[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2]刘振涛.齐白石研究大全·年谱[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姜寿田.齐白石绘画及其文化身份[J].荣宝斋,2007(1).
【彭育龙,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