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雅婕 韩雨梅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证研究
贾雅婕韩雨梅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030012)
摘要:调查城镇化建设中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全面反映太原市城中村公共体育均等化发展的概况,揭示太原市城中村公共服务的发展规律及其制约因素,为太原市积极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参考。本研究从太原市6个区域内的173个城中村中分层选取6个城中村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等数理统计法方法,找出影响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因子:外在因子、内在因子、基本因子、性别与资源共享因子和意识形态因子五种因子。应重视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体育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调动居民参与体育健身娱乐的积极性,扩大金费来源,促进太原市城中村的体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太原市城中村; 体育公共设施; 实证研究; 因子分析
“城中村”是现代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1],党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指出[2]: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落实,每一个农村居民都可享受良好的公共服务。促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本质在于解决体育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问题,从而缩小在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群体差异,进而促进社会平等,让人民群众感受公共政策的阳光,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共同富裕。研究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对山西省体育公共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为了全面反映太原市城中村公共体育发展的概况,进一步透析制约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因子,本文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研究。笔者以村落个案为基准,展开田野工作。通过访谈资料和调查问卷相结合,调查在社会大背景中城中村的体育发展现状,揭示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为太原市如何加快发展城中村体育公共服务,积极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参考,并为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太原现辖六区(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三县;一市和四个开发区,城镇化率81.54%。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城中村体育活动场地(轮滑,滑冰,武术,体育舞蹈,儿童游戏)、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排球场、门球、游泳、城中村体育器械活动场地、台球、棋牌场地、田径运动场和健身路径(快走)等多个方面。地点涉及社区内的体育活动场地、社区内空旷地方、社区内或者社区周边的公园里和社区内特定的健身路劲。
本研究从太原市6个区域内的173个“城中村”中分层选取有代表性的6个城中村,分别是小店区小店村,迎泽区东太堡,杏花岭区七府坟,尖草坪新村,万柏林区大王村,晋源区周家庄新村,将此6村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查阅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清华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各种网站搜集了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调查与体育公共服务相关学术论文多篇。在文献支持的基础上,通过走访市城建、街道办和乡政府搜集有关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一手资料,体现了数据的时效性。
1.2.2抽样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分层方法按区域类别,抽取太原市6所“城中村”中相同人数的群众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结合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区域内随机现场发放、当面收回。
1.2.3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的目的和内容,通过参考相关图书和研究文献的问卷,结合专家老师的意见将调查对象分为管理部门与社区居民两部分,分别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并请有关专家进行了有效度和可靠性的检验。专家评价问卷效度为87.3%。
采用村落个案研究的方法,展开田野工作,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口述资料和调查问卷相结合。调查问卷共发放600份,收回597份,有效问卷592份,有效率为99.1%。调查问卷的内容可分为对个人的调查研究部分和对“城中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及现象的调查研究部分。
1.2.4数据统计法
通过调查获得的有效数据,按照研究内容和目的分类,运用Excel和SPSS对调查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因子分析,所得结果为本研究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
1.2.5田野调查法
在2013年5月到2014年4月间,笔者先后3次到所选取的城中村进行非参与性观察,调查各锻炼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并进行大量的走访调研。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太原市城中村的总体情况
太原市城中村大致分布在两大区域:一、滨河东西路两侧;二、太原环城高速沿线及出入口附近。随着太原城市建设“南移西进”开发战略实施,地处城市化推进速度较快的太原市晋源区、小店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房地产增速最快,社区经济、文化结构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调查,太原市城中村现有村民77634户,村民约35.6万人,有宅基地的市民约10万人,村庄占地面积约286.2平方公里[3]。其中,太原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范围区内有173个城中村,农业人口约25.6万。这些昔日以农耕为背景的传统村落,在城市化进程步伐日益加快的过程中,如何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如何成功转型,是一个非常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就公共体育事业而言,所调查的城中村存在以下共性:体育活动场所数量不多,花费金额多集中在1000元/年左右。体育锻炼的目的主要以增强体质及抵抗力、丰富生活为主。体育设施基本有专人管理,体育设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共享水平,并且认为应该适当开放,开放形式应以非教学时间全部免费为主。
太原市杏花岭区城中村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着种类不足、结构不平衡、提供方式单一等问题。易剑东认为应当保持“政府主导、市场建设、社团参与、公众受益”的准则。在2013年3月2日太原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中村改造的若干意见》[4]中明确指出:按照以政府主导、村集体自我建造、市场运作模式为城中村的模式进行改造。城中村有特殊的集体经济所有制结构,村民的利益蕴藏其中,应当将行政服务、社会性服务、经营类服务分类对待。运用发挥政府服务及协议、契约承包、特准经营、津贴等方法来提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5]。进而,太原市杏花岭区城中村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将展现市场化、开放化、民主化、规范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2太原市城中村的分区特征
据调查得知:杏花岭区七府坟人均月收入大于3000元,周边有太原市五十九中等十二所学校和太原市动物园、曦岭滑雪场等景点[6]。旅游点和租住房带动了杏花岭区的经济发展。小店区形成六大区域产业特色,小店区小店村年龄在35岁以上的人口较多,人均月收入在1000-3000元的占83%,居住时间为6-20年的占69%。迎泽区东太堡村长风大街贯穿而过,年龄在36-45岁的占55%,月收入在1000-4000元,主要产业及收入以房地产开发、商业为主。尖草坪区以不锈钢工业园为龙头,月收入一般在2000-3000元之间,年体育消费水平大于1500元的占62%,远远高于其他城中村。晋源区周家庄新村居民职业多是工人和农民;年体育消费水平大于1500元的占50%,活动点多以自发和协会为主,占74%。万柏林区大王村紧挨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地处风景秀丽的汾河公园西畔,体育共享资源丰富。以学生和个体户为主,月收入2000元以上的占52%。[7-10]
2.3影响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因素
为了进一步研究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研究小组将调查问卷分为社区居民和管理部门两个方面。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设计了28个可能因素(含20个单项选择题),题目内容涉及健身场地、环境等方面。太原市城中村居民对其体育现状具有更为切实的感受,因而他们的评判应该更具有权威性;社区管理部门掌握本城中村的一手体育情况资料,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太原市“城中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表 %
2.4利用R型因子分析法归类影响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因子
影响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发展的因素是众多的、复杂的。由于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实测因素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有可能用较少数的主因子分别综合存在于各因素中的各类信息,而主因子之间彼此不相关,即各主因子不重叠。通过对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不同因素的研究,缩减成反映这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能够起到主导作用的少数几个共因素,以表示主因子各共同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构,便于把握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公共服务各个要素背后隐含的内在特质,寻找内部结构特征。同时把具有公共内涵的因素归为一个主因子,把比较分散、复杂的对象趋于整体化、简单化和明晰化。R型因子分析是对多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分析的方法,因此,本文采用R型因子分析进行研究。
KMO值抽样适度测试值检验统计量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KMO值越大时,表示变量间共同因子越多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对该量表条目的相关矩阵的初步分析,总体的KMO(抽样适度测定值)为0.902,此数值接近1,样本足量;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此数值小于0.01,经数据检验,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处理该样本数据。
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因子处理后得到各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如表2所示。
表2 R型因子分析
数据结果表明,前5个变量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51.693%。依照体育社会学统计分析法的要求,此数据能够反映总体的信息量。根据前5个因子的特征值,分析得出初始因子矩阵,用正交旋转法对初始因子进行处理,得到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并选取其中有实际意义的5个因子。
表3 正交旋转矩阵表
2.5影响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主因子
根据表2和表3,可以得到影响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5个主因子,依据其内在的特征进行因子命名,如表4所示。
表4 各指标的分类及因子命名
2.5.1外在因子
第一个因子命名为外在因子,其贡献率为36.798%。它是由收入情况(X4)、区域名称(X5)、是否拥有体育活动场所(X8)、体育设施是否露天(X9)、体育设施是否满意(X11)、免费健身设施对您的身体有无帮助(X12)、体育资源对外开放的必要性(X18)、体育资源对外开放的形式(X19)这8个指标构成。
国家相关政策规定[11,12]:实现同城同待遇,通过城中村改造,实现村民有养老金、工资、集体分红、房租四个方面的稳定收入,提高城中村村民融入城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太原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中村改造的若干意见》[9],就拆迁补偿安置、利益分配计算及改造模式确定、规划控制及优惠政策作出明确规定。太原市城中村已由农业的经济形态转化为城市的经济形态,第二、三产业比重加大,村民建房出租活跃,特别是随着城市主干道拓展延伸,城中村离城市更近。靠征地补偿费、土地租金分红和房屋租金收入,使得城中村的村民基本上实现了超越一般城市居民的富裕。[13]太原市城中村的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得到各个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充足的体育活动设施和场地是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强有力的保障,也是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遵守以人为本的宗旨,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追求基本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的完善是促进全民健身强有力的措施之一。无论从体育活动场所情况,还是健身设施对人体锻炼的帮助及体育资源的开放,都是追求体育公共服务的实现。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太原市46.8%的城中村居民认为周边的体育活动场所处于条件一般的状态。其中,迎泽区东太堡的体育场所活动数量相对较多,这可能与迎泽区是太原市率先发展的区域有关,周边的环境带动了城中村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高。以晋源区周家庄和万柏林区大王村为例,两个城中村虽然在地理环境上有一定的间隔,但在活动场所数量上出现了共鸣。两个城中村周边靠汾河公园和晋阳湖公园,地理环境优异,却忽视了城中村内自身的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外加以道路扩展的村门口,一味的盖高层住房来致富,损害了群众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使本来较太原市城区的体育氛围落后的城中村越发落后。
2.5.2基本因子
第二因子命名为基本因子,其贡献率为25.725%。它是由年龄(X2)、职业(X3)和本社区生活的时间(X6)构成。
体育是整个社会在温饱完全得到解决之后,尚有余力去寻求发展的一个领域[10]。不同的教育程度决定不同的职业和生活方式;不同的年龄、职业,不同的居住时间构成不同的基本因子。受教育程度和参与体育锻炼有密切关系[14]。
青壮年劳动力以杏花岭区七府坟、小店区小店村和万柏林区大王村为主;而中青年劳动力以迎泽区东太堡和尖草坪新村为主;杏花岭区七府坟、小店区小店村柏林区大王村均以学生为主;晋源区周家庄、小店区小店村以工人为主;晋源区周家庄还以农民为主;公务员、个体户多集中在迎泽区东太堡和尖草坪新村;企事业员工多以尖草坪新村为主;科教文卫人员多处在万柏林区大王村。这种人口分布状况与区域环境有关,在小店区和万柏林区周边学校较多且距离较近。住房类型除晋源区周家庄以租用房为主,其他基本以原有住房为主。但万柏林区大王村两者差别不是很明显。晋源区周家庄人口的居住时间以3-10年为主。杏花岭区七府坟以1-5年为主,小店区小店村以6-20年为主,迎泽区东太堡以6-10年为主。
2.5.3内在因子
第三因子命名为内在因子,其贡献率为17.364%。它是由住房拥有类型(X7)、健身设施是否完好(X10)、愿意花费多少钱进行锻炼(X15)、体育设施有无专人或者部门管理(X16)和社区居委组织体育活动及参加情况(X17)构成。
2006 年3月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目标,为基本公共服务指明了方向。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颁布并启动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随即在2006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中进行实施,它的实施大大推动了全民健身及体育事业的发展,“城中村”居民基本已投入到健身的行列中来。美国学者Janet V.Denhardt和Robert B.Denhardt曾提出过7条有关公共服务的理念[15]强调:服务的重要对象为群众;寻求公共利益;重视人,重视公民权;思维具备战略性和行动具备民主性的特性;承担责任。
拥有住房类型影响着其是否主要在社区进行锻炼及愿意花费多少钱进行锻炼;体育设施有无专人(部门)管理制约着体育设施是否完好;社区居委组织体育活动及参加情况影响着社区居民是否愿意更进一步的进行体育锻炼。据统计:老年体育活动中心等在各个城中村均有一定规模。尚有部分城中村基础体育设施无专人管理,活动场馆较差等现象的发生。造成次现象的出现,可能因为修路扩城,房价的抬升,城中村将仅有的钱及活动场地用来建房,从而增加收入。这忽视了居民公共服务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原本脏、乱、差的环境变得更加狭小。除去万柏林区大王村周边含有汾河公园及学校,其他城中村周边没有更好的体育活动场地,但居民们进行体育锻炼是有需求条件的,所以进行就近锻炼。
2.5.4性别与资源共享因子
第四因子命名为性别与资源共享因子,其贡献率为13.44%。它是由被调查者的性别(X1)和如果所在区域周边的学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的开放形式(X20)构成。
学校所开放的体育资源及其他共享资源多以场地、球场和器械为主。场地和器械居民区大体相同,女性居民多以顾家照顾孩子为主,多在家周边和周边公园等地进行体育锻炼。男性体育活动多以篮球,足球等运动为主,共享资源的场地较为平坦整洁,相对好于居民区,且有专人负责维护管理,投资率大,使用率高,成队型多以区共享资源进行锻炼。这直接造成性别与共享资源的正相关性。
2.5.5意识形态因子
第五因子命名意识形态因子,其贡献率为6.677%。它是由进行体育活动锻炼的频率(X13)和是否愿意花钱进行体育锻炼(X14)构成。
1996年,我国进行了一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确定的中国体育人口标准是[18]:每周至少锻炼3次,每次时间不少于30分钟,感觉到中等以上的负荷强度,通过采取某种特定的身体练习方法,达到体育的目的,即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运动技能,改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据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太原市城中村体育人口总数为64%。这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锻炼意识的增强密不可分。据此推断:适当的体育消费是进行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体育消费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体育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进行体育活动每周锻炼的次数与是否愿意花钱进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造成其相关的直接原因是个人的意识形态所导致。
3结论与建议
3.1研究结果
影响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因子有5个,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外在因子、基本因子、内在因子、性别与资源共享因子和意识形态因子五个方面。外在因子(36.798%):体育资源对外开放的必要性(X18)的载荷量为0.905,体育资源对外开放形式(X19)的载荷量为0.877;基本因子(25.725%);内在因子(17.364%):健身设施是否完好(X10)的载荷量为0.878;资源共享因子(13.44%);意识形态因子(6.677%)。外在因子和基本因子综合占半数以上,直接影响了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体育基本设施量影响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至今太原市尚未达到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各城中村间体育公共服务不均等且数量不足。
3.2存在的问题
3.2.1体育基本设施量影响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
李建国[16]表示:公共服务是中国体育的最薄弱环节。体育公共服务系统是基础作用的关键、体育的整体实力和最易获得公众认可的因素。体育基础设施制约太原市杏花岭区城中村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也是居民在体育健身方面最关注的话题。数量影响质量,大量的健身设施和场地为居民健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2.2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至今太原市尚未达到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国家对社区建设方面采取的政策差别很大,而对城中村及农村有关体育建设的政策却少的可怜。譬如国务院下达《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对城市社区的服务功能有“政策支持和资金筹集”的相关规定。民政部颁发《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的第9条规定要在社区配备相应数量的专岗服务人员负责组织和管理工作;第12条中体现市政府要积极地投资社区公共服务。然而在城乡过度时期的城中村中却无相应的规章制度,置于无政策的扶持,城乡之间尚未达到城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均等化的水平是十二五期间工作的重点,而今大众文体投入与产出程度不相吻合,在产出上尚未达到均等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体育健身消费市场启而难动。体育运动设施应与经济发展同步。
3.2.3各城中村间体育公共服务不均等且数量不足
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身心健康,渐渐达到太原市城中村居民的共识。缺乏合理、有效、专业的体育指导的城中村居民在进行体育健身过程中,方法不当会造成不必要的伤病。依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每1000人要必须配备2名社会指导员[17]。太原市城中村的体育基本公共资源无法满足居民最基本的体育需要。在体育设施和体育活动场地等方面各城中村之间尚不均等。体育健身资源匮乏、活动方式单一、组织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管理部门专项体育服务工作人员较少及部分居民对体育的价值认识不全面是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3.3建议
3.3.1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
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一个社区融入现代城市主流生活的程度。从这个角度讲,城中村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一座现代化城市精神风貌的晴雨表。
当前体育设施的缺少和大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大众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基本需求得到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太原市城中村蕴含特殊性,应注重发展太原市城中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太原市城中村体育组织管理机构,提供更多科学的体育指导。太原市城中村场馆为民营且不向公众开放。针对城中村特有的集体经济所有制的形式,城中村居民可自建自销自营的形式建造体育活动场地(场馆)、设施,甚至健身房,即创建将投资、消费与收益融为一体的新运营模式。鼓励社会投资建造,加大宣传规模,扩大经费来源;可引进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土地开发,根据相关政策法规配套建设足量的体育设施及场地,并配有专项服务型人员;城中村交通便利,可承担体育训练队训练的场地服务等任务,利用专项投资基金进行建造;引开发商以基本盈利及满足居民基本需求为基准开发建造体育场馆,承担各种训练、比赛和各种文化活动为主要盈利手段,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目的。
3.3.2增加的利用率和实际产出比率,督促太原市城中村体育与城中村建设可以同步发展
政府提供体育公共服务是不可推卸的义务和不可替换的责任。增加的利用率和实际产出比率,督促太原市城中村体育与城中村建设可以同步发展。政府可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居民需求的健身运动;可进一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条款,鼓励社会及个人建造城中村体育活动场所;倡导居民健身的重要性,加大太原市动物园、滑雪场等机构的扶持力度,使之成为惠民健身项目。
3.3.3剔除体育健身的盲点,提高城中村居民体育人口
依照太原市城中村的实际状况,因时因地充分利用体育与文化风俗互连,与当地的风俗传统民间文化和体育活动紧密结合,扭秧歌、舞龙舞狮等,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其中,让他们感受到休闲体育文化价值,带动居民参加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热情;健身场所要依据群众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锻炼知识的指导;在北宫等地可每年举行一次惠民体育健身知识讲座或组织居民观看体育竞赛;还可以利用体育的整合作用,通过社区、学校和家庭展开一体化的体育活动,开展特色项目,并利用村委会(居委会)宣扬,加大体育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进而提升太原市杏花岭区城中村居民的体育健身的价值观,从而增进城中村的体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粱超. 西安市“城中村”社区群体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43-45,73.
[2] 郇昌店,肖林鹏.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8(2):29-31.
[3] 山西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官方网站.太原市城中村名录.http://www.sxejgfyxgs.com/ArticleDetail.aspx?Id=14003[EB/OL].2013-3-11
[4] 曹彧.中国将以更开放的视野看待体育事业的发展[N].中国体育报,2005-05-17(001).
[5] 蓝宇蕴.都市村社共同体——有关农民城市化组织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个案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2):144-154.
[6] 刘艳丽,姚从容.从经济学视角试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产业生产主体的多元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5): 16-18.
[7] 范冬云.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2):6-9.
[8]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中村改造的若干意见[R].太原市人民政府文件.2013-3-2.
[9] 新华网山西频道.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中村改造的若干意见.http://www.s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3-03/08/c_114950785.htm.[EB/OL].2013-3-8.
[10] 熊百华,彭勇,陈华杰,等.江西省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研,2004,25(6):21-23,28.
[11] 王景波.加强体育行政部门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 28(1): 18-20.
[12] 马强.基于文化融介视角的城中村改造路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77-81.
[13]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1):168-179.
[14] 阎小良,易勤,陈绍燕,等.武汉市妇女定向群体受教育程度与健身意识和行为关系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3):139-141.
[15] (美)洛伯特·B·登哈特,珍妮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6] 李建国.体育强国的基础——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体育科研,2009,30(4):14-18.
[17] 苗大培,王蒲,高元义.我国城乡社区社会体育组织调研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3):10-14.
“Village City” Sports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Empirical Study in Taiyuan
JIA Ya-jie1, HAN Yu-mei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raining, University, Shanxi Taiyuan, China;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raining, University, Shanxi Taiyuan, China)
Abstract:Survey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aiyuan urban villages sports public servic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Taiyuan city village public sports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equalization, reveal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in Taiyuan city public service law and its restricting factors, for Taiyuan city actively promote sports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This study from Taiyuan City, in 173 villages in 6 area hierarchical select six villages as a research object to study.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s such as factor analysis, find out the influence of Taiyuan urban village sports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factors: external factors and internal factors, basic factors, gender and resource sharing factors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five facto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village in Taiyuan city sport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eet the demand of sports fitness,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fitness entertainment, expand the source of mone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takings of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village in Taiyuan city.
Key words:Taiyuan city " Village City";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Facto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80-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65(2016)01-0050-07
作者简介:贾雅婕 (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收稿日期:2015-10-15; 修回日期:2015-11-22
◀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