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BBC类型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启示

2016-04-07 08:52郭晶晶
卷宗 2016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郭晶晶

摘 要:对于纪录片爱好者来说,追BBC的纪录片是人生一大乐事。BBC的纪录片题材广泛、制作精良,其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文史、自然、科技类。观看BBC的纪录片不仅可以追溯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欣赏从宇宙到地信深处的奇妙境界,而其超级精彩的画面即使定格,也是一幅摄影佳作。本文就跨文化传播这一角度,寻找BBC纪录片广泛流传的奥秘。

关键词:BBC;类型纪录片;跨文化传播

众所周知,纪录片是 BBC 的金字招牌,BBC的纪录片体裁广泛,制作精良,加之它被公认为是影响力最大的公共电视台,是全球电视纪录片播放平台的鼻祖。因此,在全球有大批的纪录片爱好者追随其脚步,认为看 BBC 的纪录片是人生一大乐趣。BBC的纪录片体裁所涉之广,是任何电视台所无法企及的,上下数千年的历史,从宇宙到地球深处,人文风俗到科学理论,它用普通大众所能接受理解的方式,精美的画面为大家展现出世界的奇妙。

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影视类型,纪录片在展现其强大的艺术魅力的同时,也承载着文化输出与交流的重要功能,然而在纪录片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时常为这样一种现象所掣肘,即纪录片进口市场的观赏者难以理解或认同纪录片中传递的异国文化内容——包括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由此产生了纪录片的文化价值折损,这便是所谓的“文化贴现”现象。特别是中国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常年形成的小作坊式的、 小圈子的、 惯性的、 经验性的制作模式难以适应海外市场的需求。与之相反的是,BBC纪录片作为英国这一欧洲文化大国的文化产品,在产品输出的国际道路上却相当成功。

为什么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BBC拍摄不同题材不同国别的纪录片却获得的是同样的赞誉,到底她有怎么样的奥妙?

1 技术层面:“大片化”

BBC纪录片在技术要求上一直秉承电影行业中“大片化”的标准,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在观看BBC纪录片时总是被它的完美的画面,精致的配乐,流畅的剪辑所折服。BBC的“大片化”标准是借用电影“大片”(blockbuster)的术语:以大制作取得大回报的制作策略,高额投资、顶级团队专业制作。视听艺术感染力趋于完美,争取最大化的受众群,从而获得巨大回报。

BBC在制作经费、拍摄地点、时间跨度等方面不遗余力,许多纪录片至今仍然保持着世界纪录。

《行星地球》这部纪录片拍摄耗时5年,由130人组成的摄制组走遍62个国家拍摄而成,为了确保拍到人类未见过的珍贵镜头,摄制组冒险走到地球最遍远和危险的地区去。《行星地球》的制片人艾雷斯泰慨叹说:”这是我所知道的下一代不会看到的地球景象了,再也不会有人投入和本片同样程度的资源,拍摄到同样的电影了。”

BBC纪录片的画面精美、剪辑流畅人尽皆知,而邀请知名导演和权威人士的加盟更是给大制作的纪录片增加了其大片化的砝码。BBC纪录片内的权威评论和采访部分邀请的都是重磅专家参与制作完成。比如1952年加入的生物学家、自然史学家大卫·爱登堡,英国国家艺术馆馆长肯尼斯·克拉克爵士等等。

相比之下,由于中国电影市场起步较晚,中国电影市场大片化的标准都尚未普及,纪录片这一被传统商业片排斥的电影类型更是得不到足够的资本投入,导致中国的纪录片长期以来都是采取小成本小制作或是独立制片的方式。近几年,舌尖系列纪录片的风靡虽然掀起了一股纪录片的暖流,即便如此,这也是450万的小成本创造的奇迹和巧合。放眼国际纪录片市场,中国的纪录片制作成本投入确实还有很大距离。

2 题材选择:“史诗化”

在BBC众多类型的记录片中,BBC最为著名的就是自然历史类纪录片。学术界也将自然历史纪录大片称为蓝筹节目(blue-chip),即质量最优、最赚钱的节目,它们很容易被重新配音、剪辑及出口,从国内的需要转而成为全球的渴求,是真正的国际电视类型,也被BBC视为英国旗舰广播的中坚公共服务的体现。

对于熟悉BBC纪录片的中国爱好者都知道,《美丽中国》是BBC首次与中国媒体深度合作,是一部反映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系列纪录片。从中国的标志长城开始,到中华文化发源地黄河流域,极寒的珠穆朗玛峰,酷热的西双版纳雨林,结合航拍、红外、高速、延时和水下摄影技术,立体展现中国不为世人所知的魅力。这部纪录片制作历时3年,摄制组踏过了26個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拍摄了50多个国家级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86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以及30多个民族的生活故事。

对于野生动物等探索生命奥秘的题材更是在商业上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因为其非政治性,也不穿越文化,利于重新包装与配音,并且具有长期上架的寿命,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比如与知名生物学家、自然史学家大卫·爱登堡合作的《生命》、《鸟类的一生》、《植物私生活》,都是流传至今的佳作。

3 美学视角:“独特化”

英国这一传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独特的地理属性孕育了其海洋滋养的开放意识兼有岛屿衍生的保守思维,激进与保守、现代与传统、浪漫与务实,交织辉映在英国文化风格中,这些文化风格投射在高度浓缩的影像叙事空间里,表现出向内寻找人类的通感,向外张扬着生命的共性,又尊重传统,直追向历史的深度,“绅士”哲学流淌出浪漫的人文情怀交织其中, 形成特色鲜明的镜头审美。

《人类本能》这部纪录片中,展现驾驭人类欲望,冲动和行为的隐形力量,并界定它对于人类的意义。在探索求生,性,竞争和自我牺牲的人类本能历程中,人类发现自己并以全新的视野审视人类自己,集中表现了其对表现人类通感的普适性。《A PICTURE OF LONDON》 (译作《伦敦一览》),在片头一开始就这样说“Imagine: London in ruins.”(想象废墟之中的伦敦),随后通过特效,现代伦敦就变成了残破不堪的鬼城。不仅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与注意力,也展现BBC对纪录片美学表达的独特视角。

相比之下,中国纪录片的真实观和中国长久的文化传统和审美定势是相互合拍的, 中国文化中的诗画传统对中国纪录片的节奏、构图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中国文学中的话本、戏曲传统又对中国纪录片的叙事产生很大影响。 缓慢的节奏、 深远的意境、 单线索的淡化矛盾冲突的叙事、 抒情悠长的音乐成为中国纪录片标签式的符号。中国的文化内核也潜移默化地制约了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障碍。

英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说明,纪录片不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更是联结一个社会族群的文化共同体。BBC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是一个大课题,本文从技术、题材、美学角度浅显分析了BBC纪录片的制作特征,总结了其跨文化传播的优势,从文化内因分析中国纪录片和西方纪录片文化内核的不同。中国在纪录片这个领域正在慢慢学习,前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会见到曙光。

参考文献

[1]何建平 赵毅岗 西方纪录片的 “文化折扣 ”现象研究 现代传播双月刊 2007年第 3期

[2]凤文学. 《艺术通感研究的新拓展———读 < 灵心妙悟———艺术通感 论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 1) : 106 -107

[3]吕秋娴.论BBC人文纪录片对我国的人文纪录片的启示 新闻研究导刊 2015.5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视域下好莱坞电影的传播研究
“内外有别”原则的传统、困境与未来
韩系咖啡品牌在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对外宣传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字幕组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分析
探析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