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乐木格
摘 要:数学是一门推理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数学课堂上培养的。小学阶段所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对于猜测性的推理能力,还不需要做深入的涉及。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这一问题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解决方法:一是通过老师的正确示范,引导推理;二是让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帮助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这两种方法一个是老师在讲课时可以注意到的方法,另一个则是在学生们在进行课堂讨论环节可以用到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推理能力;培养
小学阶段所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对于猜测性的推理能力,还不需要做深入的涉及。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推理大致可以分为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或然性推理(即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推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诱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
建构“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鼓励“多学”是重点。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找出一种教育方法,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只有拥有充分的自由时间,学生的学习环境才可能是安全的,心灵才可能是自由的,思维也才可能是创新的,个性化知识形成的灵感才能是不断闪现的。建构“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并不是倡导学生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学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有引导的学习,其核心要素是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围绕某个学习主题,尝试提出猜想或假设并进行验证,逐步形成“问题—猜想—验证”的自主学习思维和问题解决策略,其重点在于“让学”、“多学”、“导学”和“评学”。课堂上,教师只有减少重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生才有可能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才能拥有更多深入思考的空间。建构“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就是大量减少教师的“教”,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学”,让学生瞄准目标、带着问题,全面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编制“自主探究方案”,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路线图”,又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搭建“新平台”,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者。建构“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精心“导学”是关键。在古希腊语中,教师是“教仆”的意思,意喻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叶圣陶说过,“教师始终都不要多讲,而要致力于导。”,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导学”就是对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精讲、纠错引导。建构“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师不再是要求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而是引导学生以自然、自主的状态欣然赴“数学”之约。教师是“导演”,在深入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以具体的学习目标任务,诱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交流各种意见或发现;教师是“向导”,以恰当的问题或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是“指导”,通过凝练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让课堂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更加深刻隽永。
2 老师要正确示范,引导推理
(1)进行引导教学,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总结。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最浅显易懂的举例带领学生进入课堂。比如,在学习图形面积的计算时,拿出一个比较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们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把它剪一剪、拼一拼,变成一个他们熟悉的正方形。剪完之后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变化。有的学生就会发现,剪下来的纸片都拼接起来成了正方形了。这就说明剪接之后的图形虽然变了,但是面积没有变,也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拼接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刚才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由不规则图形变为规则图形,由特殊图形到一般图形,然后再对这些图形的面积进行归纳总结,从而锻炼了学生们的归纳推理能力。
(2)举例贴近生活,更易于学生理解。还是以面积的计算为例,学生们在简单学习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等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让学生们计算学校的绿化面积。学校共有八个长方形的花坛、四个菱形花坛以及一个正方形的花坛,给出各种图形花坛的长宽高,让学生们根据公式计算出总的绿化面积。还比如,学校的教室需要整修,有的学生会直接把教室的六个面抽象到一个正方体中,然后把六个面全部都算上,这时候老师就要进行引导,告诉他们地板跟天花板是不需要粉刷的,然后学生们再根据提示进行计算。
3 理解能力好的学生帮助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数学课堂的教学顺序一般都是老师先进行导入,然后根据课本上举的例子让学生们进行实际应用练习,最后再出一些额外的练习让学生们进行巩固。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会对老师的题目很快做出答案,而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理解题目本身就需要很久,这就会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比如,在学习图形面积的计算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取课本上的一个由密密麻麻的小方格组成的图形,随意沿着图形的边缘或者随意取图,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作不规则图形。其中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老师可以将学生们分成前后桌一组,组内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去一个一个地数小方格,然后加到一起得出答案,而同组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就会只数一横列和一竖列,然后通过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这样就比前者的方法快多了。
在这个过程中,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们在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时所体现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是解答这一问题时所能体现的能力。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解题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路说出来,由于都是学生,这样的讲解或许会比老师的讲解更加通俗易懂,学生也就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课堂上学生们相互帮助,提高推理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小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还不是太强,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问题。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们之间互帮互助,分享自己的推理思路,无形中会提高原本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的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凌燕.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究[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05).
[2]王永春.“数学广角”的价值取向和教学建议[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11).
[3]曲天立.从“三维目标”到“三重目标”的重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9).
[4]王冬美.自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J].江苏教育研究,2013(11B).
[5]万泽民.构建“自主学习”的数学课堂[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