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

2016-04-07 14:51马进兰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积累训练文字

马进兰

摘要: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品质、知识视野、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的有机整合,是高度融合的三维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 文字 积累 训练

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很显然,语文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语言文字运用”。然而,在近年来开展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学似乎“变味”了:一线教师在新理念和新思潮的指导下,不断革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的“外衣”越来越华丽,而“躯体”却越来越羸弱。鉴于此,我们必须为“语文”及“语文教学”“正名”。

一、什么是真正的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语文的工具性就应该体现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即具备基本的“语文”知识——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悟等基本能力。

语文的“人文性”,也就是三维目标上所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以认识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教育、人格教育等内容的人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很简单,二者犹如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

二、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真正的语文教学就是把“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作为根本任务的课堂;真正的语文教学就是老老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进行了许多“预设”,它同样还需要我们因“生”制宜、因“课”制宜的精彩“生成”。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扎扎实实地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正确选择。有位老师说得好: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得更有语文味,就应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实的教学效果。也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才能回归本色,原汁原味。

三、怎样实施真正的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掌握文字、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基本途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悟”的习惯和能力。

(一)如何“听”

要培养学生“听”的兴趣,要求语文教师上课要生动、有趣,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要广泛地听,不仅听老师的,也听同学的。听的手段有录音、影视、录像等,使学生乐于倾听、敢于质疑。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就要求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在听的过程中用点头、微笑、赞许、关注的眼神来注视对方;用表情及简短的语言来启发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允许对方发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见,不对别人进行讥笑或人身攻击。

培养学生掌握“听”的科学方法,要求学生集中精力,面对说话的人和所表述的话题,能够唤起相关的知识、资料、概念和想象,形成与这个话题相关的互动。对所听到的词句及重点要有心理反应和认知上的反馈;在“听”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快速地总结和评价;对所听到的内容,能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从而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

(二)如何“读”

语文教学上的“读”,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精读、泛读、速读的能力训练上。“读”,应该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读,为理解赏析做铺垫。

(三)如何“说”

语文教学上的“说”,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训练。因此,这种“说”的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一定的时间、任务、环境、标准来进行。一位老师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明确了题眼“美丽”之后,采用灵活的方式:画像上的居里夫人、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和实验室里的居里夫人,鼓励学生说文本,说段落,说句子,说词语,说表达,说构思,这种看似松散的教学结构,实则紧紧围绕语文教学“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主旨来“说”,说与理解相得益彰,语文味十足。

(四)如何“写”

语文教学的“写”可以理解为“写字”和“写作”两个层面。针对当前“写字”被弱化的现状,语文教学把写字教学当作重要的目标予以达成。

如果说“写字”是追求外表美的话,那么“写作”就是追求心灵美。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不能为讲课文而讲课文,而应该把“听与说”“读与写”结合起来。

(五)如何“悟”

语言文字不仅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语言也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载体。语文教学如果没有“悟”在其中,语文教学也可能就是无效的教学。“悟”,要紧紧结合“听、说、读、写”进行,是对“听、说、读、写”的升华。

1.在品词、品句、品读中进行感悟

一篇优秀文章,总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即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句段、文题等等。教师若能抓住这些“悟点”,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2.想象中感悟

凭借想象,还原语言描述的形象,补充语言潜在的形象,延伸语言相关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丰富而真切的心理,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体验,促进学生的直观感知。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中描写故乡如画的风景和闲适的生活场景,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到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诗情画意和农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和谐美。

3.指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悟

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扮演文中角色,通过角色转换,再现文本情景,在角色中感悟。如在口语交际课《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中,教师根据“负荆请罪”“渑池会见”“草船借箭”等文本,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角色中感悟语言,在体验中感悟人物形象,效果很好。

当然,感悟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在课外延伸感悟、在生活中感悟等,这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语文课要抓住“学语习文”这个根基,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是一种境界。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抛弃那些表面的热闹,抛弃教者的自我表现欲望,全身心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着想,让语文教学真正具有“语文味”。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

[2]为语文教学招魂.中学语文教学,2011,(01).

猜你喜欢
积累训练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浅谈高校体育运动爆发力训练策略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