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就业效应实证研究

2016-04-07 12:48李娜袁志刚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面板数据失业就业

李娜+袁志刚

摘 要:运用劳动力市场均衡模型就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如何影响就业的理论机制进行分析,并结合2007—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对该类支出对就业的影响性质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为解决“变量内生性”可能造成的估计偏误,特别采用了“工具变量法”。实证研究结论表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对提高就业率起到了显著作用。为促进就业,政府应继续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投入力度,完善支出结构,并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

关键词:社会保障;就业支出;就业;失业;面板数据;工具变量法

中图分类号:F2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153-03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政府工作重中之重。2008年至今,仅中央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年均增长21.1%,占中央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在2/3以上(财政部,2013)[1]。而劳动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作为与民生问题最直接相关的财政支出类型之一,其影响民生改善的最主要渠道就是其对就业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就业效应”性质和实际大小,对于评判该类支出的社会经济绩效、合理确定支出规模以及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改善民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遵循国家统计部门的官方定义,是指“政府在社会保障与就业方面的支出,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管理事务、民政管理事务、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企业改革补助、就业补助、抚恤、退役安置、社会福利、残疾人事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他城镇社会救济、农村社会救济、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红十字事务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2]。本文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对“就业率”的影响来代表该类财政支出的“就业效应”。

一、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影响就业的理论机制

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通过影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从而影响了就业与失业。借鉴Layard&Nickell(1986)[3]、Johnson&

Layard(1986)[4]、Layard et al.(1991)[5]和Calmfors(1994)[6]等学者对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模型,按照该类支出中不同组成部分的影响机制和性质不同,本文分别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就业补助支出进行分析。

(一)社会保障补助支出

政府通过对社会保险基金给予财政补助,帮助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保险福利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范围。这在产生“总需求”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总供给”。对于单个劳动供给者来说,社会保障福利水平的提高,会提高有资格享受失业保险福利者的保留工资,从而导致失业率增加和实际工资上升。但对于没有资格享受失业保险福利的失业者,在失业保险福利水平提高时,他们继续失业(或拒绝可得的工作岗位)的“机会成本”将提高,这会降低他们的保留工资,从而其失业率下降。总体来看,两种影响会相互抵消,理论上难以预测其净影响的性质。

(二)就业补助支出

就业补助支出对“总供给方面”的影响要直接得多。该类支出主要为各类“积极就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具体包括“职业介绍补贴”“再就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支出”“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特定政策补助”等项目。政府意图通过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降低工作搜寻成本、改善劳动供给者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匹配效率并提高相关个体的“可雇佣性”,最终实现提高就业和降低失业的目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可以通过提高政策目标群体的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匹配效率和直接创造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等方式降低失业、增加就业。但同时这些政策也会对就业和失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增加了劳动力供给数量、可能降低政策目标群体积极搜寻工作岗位的积极性(锁定效应)、导致企业用可以为它带来“补贴”收益的政策目标群体劳动者替代不能带来这种收益的非政策目标群体劳动者(替代效应)、提高保留工资水平(挤出效应),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积极劳动力政策增加就业、减少失业的正面作用。

二、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就业效应的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正如前文理论分析所指出的,在理论上无法就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对就业与失业的影响性质做出“先验”判断。因此,本文采用2007—2013年分省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性地考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对失业的实际影响。待验证的假说为“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影响就业与失业”。计量模型形式如下:

Yit=α·xit+β·Xit+αi+εit    (1)

其中,被解释变量Yit可以是第i个地区在第t年的就业率或失业率。xit代表本文重点关注的变量——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其系数a是否显著决定了“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影响就业与失业”这一假说是否在经验上成立,而且a的正负号决定了经验上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对就业与失业的影响性质。影响就业和失业的其他变量就包含在控制变量Xit中。αi代表无法观测的“个体效应”,它们可能与可观测变量(向量)xit和Xit相关,β是待估参数向量,代表可观测变量对Yit的边际影响。借鉴袁志刚(2006)[7]的研究,本文将其他影响就业和失业的控制变量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类是总需求变量,包括人均实际GDP和实际GDP增长率。一般来说,GDP增长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可以增加就业减少失业。GDP的水平值代表一种“规模效应”,经济规模越大,其能容纳的就业数量就越多;第二类是结构变量,又可分为经济结构变量和劳动力结构变量。经济结构变量包括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员比重、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引入这三个变量是为了反映经济结构的差异对就业和失业的影响。endprint

各变量数据均取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二)模型估计结果

为了便于对比,本文分别估计了“混合OLS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分别列为下表的模型1、模型2和模型3。这三个模型中均包含有时间虚拟变量,以控制随时间(但不随个体)变化的影响因素。模型4也是一个“固定效应模型”,但不含时间虚拟变量为解决由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变量可能存在的“内生性”而带来的参数估计偏误问题,借鉴李娜、袁志刚(2013)[8]的实证研究结论,本文使用“财政收入分权度”和“财政支出分权度”作为工具变量,运用“工具变量法”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列为下表中的“模型5”。从下表的估计结果中可得以下结论:

第一,在“就业率”模型中,首先估计结果(见下表中的“模型3”和“模型5”)表明,实际人均GDP越高的地区就业(上接154页)率也越高,这意味着经济总量对增加就业产生显著的“规模效应”。但经济增长对增加就业却起到显著的相反作用,这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中的“反就业倾向”,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资本密集型而非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增长。其次,“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员比重”变量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国有部门规模过大的确不利于就业的增加。再次,“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估计系数为负,表明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对就业并未产生正面影响,但同时“出口占进出口总额比重”的估计系数为正,又说明在提高对外开放过程中努力增加出口所占比例的确有利于增加就业。

第二,也是本文最重要的研究结论。有证据表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对就业产生了显著影响,本文表中的估计结果显示,不采用工具变量法估计“就业率”的固定效应模型(模型3),“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对数”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如果采用工具变量法估计固定效应模型(模型5),该变量的估计系数同样显著为正,而且绝对值从1.45增加到2.54。这一结果说明,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加能够刺激就业。

三、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发挥财政社会保障就业支出在刺激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前述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将中央和地方政府社会保障和就业事权进行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在不同社会保障和就业项目中的财政投入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继续加大对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力度,通过转移支付缩小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支出水平差异。第二,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总量水平和绩效水平。逐步探索建立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投入的长效机制,各地方政府应当,严格控制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范围。第三,各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大对社会教育培训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特别对贫困就业困难群体要进行积极帮助培训,帮助增强其适应技术变化的能力,增强其就业能力,提高就业机会。endprint

猜你喜欢
面板数据失业就业
失业预警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不同类型失业青年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失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