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玲, 张庆文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PE-PCK:提升职前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基石
张晓玲,张庆文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PCK理论进行梳理,并提出其对发展职前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启示。认为:PE-PCK是PCK理论在体育学科的具体运用,可有效帮助职前体育教师学习、理解教学;应以PE-PCK发展带动职前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教育实习、课例研究、模拟上课是重要实施途径。
关键词PCK理论; PE-PCK; 体育教师; 职前; 教学技能
DOI10.16099/j.sus.2016.01.014
PE-PCK:The Cornerstone of Promoting Pre-servi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eaching Skills∥ZHANG Xiaoling, ZHANG Qingwen
AbstractThe paper used literature review to explore the theory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trying to find its influences on the pre-service teaching skill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Physical Education (PE-PCK) theory can help pre-servi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learn and understand teaching effectively.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PE-PCK should be promoted to push the teaching skill development of pre-servi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Educational practice,case study and teaching simulation are important methods.
KeywordsPCK Theory; PE-PCK;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re-service; teaching skills
Author’s address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 Train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教学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运用教学理论知识和规则达成某种教学目标的能力[1]。由于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的学科特性,因此,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运用体育教学规律和适宜的体育教法,帮助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能力。换言之,学生运动技能的习得是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如何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帮助其有效习得是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体现。分析体育教师的成长规律和特点不难发现,大部分优秀的体育教师均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能[2],发展教学技能是体育教师职业属性的必然要求,其核心是学习教学。那么职前体育教师学习教学的理论框架是什么?如何促进职前体育教师学习教学?如何通过学习教学促进职前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本文拟结合PCK理论阐述其对发展职前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启示。
1PCK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较为普遍的翻译是学科教学知识,其概念最初由舒尔曼于1986年提出,指整合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知识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知识,后经格罗斯曼、科克伦、马格努森、劳伦、米歇尔等学者不断完善与发展,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表1)。
表1 PCK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从表1可以看出,PCK理论经历着以下发展轨迹。
(1) PCK的概念内涵不断拓展,从PCK到PCKg(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再到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舒尔曼提出,在教师教学知识基础方面,他打破了传统重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和教学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的认知局限,提出整合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一种新知识类型,即“学科教学知识”(PCK)。1987年,舒尔曼又提出了构成教学知识基础的7类知识(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及其特征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目标和价值的知识),其中PCK并列于其他6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知识基础中的一种,成为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高成效教师与低成效教师的一种专业属性知识。
(2)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受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科克伦在舒尔曼PCK概念的基础上于1993年提出“学科教学认知”(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PCKg),强调PCK是由4种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教学情境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交汇融合、相互拓展增容的结果。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以米歇尔为代表的学者于2006年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CK),可以把它理解为融合教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而成的一种知识网络,是教师通过技术支持整合运用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开展高效教学的过程。
(3) 对PCK的认识逐步从静态到动态,它是教师专业知识基础中的一种动态性知识。PCK并不是静态不变的,教师教学基础的其他类别知识,如学科知识、教学知识、课程知识等都是促进其不断增容的来源,如科克伦提出“学科教学认知”(PCKg),重点强调PCK的动态特征。当然,PCK也不是孤立的,它是教师教学基础中各类知识汇聚而成的知识网络。
(4) PCK的研究立足于具体学科,呈现一定的“学科化”倾向。从PCK普适性理论领域研究到具体学科中PCK知识探究,如:格罗斯曼通过对英语教师的研究,发现教学定位决定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马格努森通过对科学教师的研究,构建了科学学科教学知识结构图。PCK研究立足于具体学科,可以结合学科更为清晰地描述PCK的定义和组成部分,是理论思辩到教学实践的回归。PCK对具体学科(语文、数学、科学、体育等)教师教学行为的生成机制与促进研究,是未来PCK研究关注的重点领域。
2PE-PCK的相关研究
随着对PCK的研究不断向具体学科领域渗透,PCK对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PCK促使职前体育教师学习教学,都是体育教师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议题。研究者将体育(Physical Education)PCK称为PE-PCK,即体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hysical Education-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E-PCK)。
PE-PCK是学科教学知识在体育教学领域中的运用,是体育教师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情境中把自己习得的体育知识与动作技术(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转化为学生的体育知识与动作技术(教学知识)的一种动态性教学知识,其核心是“有关学生的教学理解”(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如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某一特定内容,学生已有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已有的动作技术水平?理解的方式有哪些?在学习中将会有什么样的困惑?常犯的错误有哪些?教师应该设计哪些学习任务帮助学生解除疑惑?在特定技术动作的学习中学生的动机、兴趣与学习类型有哪些?
国内外关于体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即PE-PCK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表2),研究者们希望通过剖析体育教师PE-PCK的生成机制,找到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通道与路径。
表2 PE-PCK的相关研究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关于PE-PCK的研究大致沿着以下几条路径进行。
2.1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PE-PCK的关系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划分为职前、新手、熟手、专家等不同阶段,不同阶段对于教师应掌握的知识有不同侧重的需求。教师通过拓展知识以更好地开展有效教学,从而促进其自身专业发展,在此过程中,PE-PCK始终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焦点之一,是专家教师的重要特征。对此,研究者们的共识普遍较为一致。如You JeongAe[11]指出PE-PCK能够帮助体育教师理解体育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形成有效教学决策,是体育专家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成分中重要组成部分。Ayvazo S等[12]指出,在体育教学中PE-PCK知识结构丰富的教师比PE-PCK知识结构薄弱的教师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胜任有效教学。概括地说,PE-PCK是PCK在体育教学领域中的运用,是体育教师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情境中把自己习得的体育知识与动作技术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体育知识与动作技术的一种动态性教学知识,是区别体育教师与教练员、体育教师与体育学科专家的重要评判标准。PE-PCK是体现体育教师专业属性的重要依据,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样也是建构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基础。
2.2PE-PCK的定义与组成部分PE-PCK定义与组成部分是学者们较为争议的研究领域,有学者[18]指出,PE-PCK中的学科内容知识很难界定,在体育教育研究领域存在各种争议。因为不同于数学、艺术、音乐或者英语等其他课程,体育课程应达成何种目标的认识并不一致[19]。因此,关于PE-PCK定义与组成部分不同研究者有不同表述,阙月清[14-15]指出是体育教师所独特具有的专业知识,此专业知识使知识及技能成为可教的,它是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学生知识、课程知识及情境脉络等知识的综合产物,同时包含事实认知及技能认知的特质。林静萍[13]认为,PE-PCK由学科内容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知识、情境脉络知识构成,其中学科内容知识包括体育教学的目标、教材概念的理解情形、学科内容专长程度、对学生错误动作的理解;课程知识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材的来源、教学资源的应用;教学知识包括教学策略的运用、练习的安排、回馈的使用、组织管理以及教案设计与实际教学的差异等问题;学生知识包括对学生特质、学习方式和学习错误的理解;情境脉络知识包括指导教师、学生及环境几个维度。刘峥等[17]则认为,PE-PCK是综合运用学习者知识、体育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教育场景知识,而形成的具有实践性的体育学科教学知识;Nate McCaughtry[20]则强调学生情绪是PE-PCK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体育教学中学生情绪的关注、理解与调控能力有助于PE-PCK的促进与发展。
2.3PE-PCK的生成机制与影响因素PE-PCK重在思考体育教师应该运用什么教学方式才能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这种思考的过程需要调用教师已有的各类知识,如学科内容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知识、学习者的知识和教育情境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最终形成教学决策的过程,即PE-PCK的建构过程。因此,PE-PCK具有一定的动态性、生成性、实践性,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伴随上述各个维度知识的改变而改变。故应提供诸如教学日志、教学观摩、跨学段实习模式等实践教学手段与场景,通过教学经验的累积与提炼达到促进体育学科内容知识、体育教学知识、学生知识、体育课程知识和体育教学情境知识发展,最终促进PE-PCK的发展。
综上所述,PE-PCK是体育教师成为体育教学专家的关键要素,它能够帮助体育教师理解教学以及思考学生如何学习。一名合格且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应具备体育学科的专业内容知识(如篮球、足球、排球、田径等体育知识与技术),更应掌握如何把上述学科内容知识以学生易于理解的表征形式进行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就是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和反思过程,是体育学科内容知识、体育教学知识、学生知识、体育课程知识和体育教学情境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换言之,它是体育教师在面对具体体育教学时,能够运用适宜的教学表征,理解和转化其已具备的以运动技术为代表的体育学科内容知识,用以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动态性教学知识。它是由体育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CK)向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PK)转化过程,即学科教学知识(PCK)形成与发展过程。其中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越理解,体育教学则越有效。科克伦曾说过:“教师区别于生物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和教育研究者不在于他们掌握专业知识的质量和数量,而在于他们如何组织和使用知识上。例如:有经验的教师的科学知识是从教学角度组织起来的,并成为帮助学生理解具体概念的基础。一位科学家的知识则是从研究的角度组织的,是作为建构本领域新知识的基础。”[21]PE-PCK在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基础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确立体育教师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专业属性的关键要素,是体育教师教学技能高低的直接体现。
3基于PE-PCK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策略
PE-PCK是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突破口与落脚点,应在PCK的理论框架下建构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策略。具体而言,职前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应以体育学科内容知识、体育教学知识、学生知识、体育课程知识和体育教学情境知识若干要素为抓手,以PE-PCK的发展带动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PE-PCK植根于实践教学,又在实践教学中发展,因此,提供充分、多样的真实教学情境是促进PE-PCK发展的有效手段。
3.1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职前体育教师全景式了解体育教学场景的体验式学习,是体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PE-PCK生成的重要来源,是促进职前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体育教育实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实习时间和实习基地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一般实习安排在学生学完全部专业课程后的大四学年,时间一般为8周,有的学校为了增强实践教学,会提前在大三安排2周见习时间。实践表明,8周的毕业实习或者“2+8”组合(2周教育见习+8周毕业实习),依然无法满足体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如果变一次集中实习为多次分段实习,又需要实习基地的协调与配合。为解决上述现实问题,可以开发实验课程与教学,以模拟性的教学活动突破实习基地和实习课程短缺的困境,这也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路向[22]。如武汉体育学院构建的体育教学技能创新实验室,可以通过模拟教育实习基地建设,使校内学习和教育实践活动交替进行,突破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欠缺的困境[23]。
除此之外,由于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统一,单纯的体育教学实践与教学观摩并不能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师PE-PCK的生成,因此也不能有效促进其教学技能的提高。反观实践,很多体育教师虽然有多年的体育教学经历,但依旧是一位普通型体育教师,无法成长为专家型体育教师。由于丰富的PE-PCK是体育专家型教师的重要特征,因此,增加实习类实践教学课程,应重在思考怎样将PE-PCK与教师的教学观察相结合,怎样指导实习生发展自己的PE-PCK。 由于PE-PCK中的核心是“有关学生的教学理解”知识,即关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因此,应着重指导实习生思考体育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原有动作技术水平、概念和学习困难,观察、分析专家教师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决策的原因。通过教学观察,不仅要看专家型体育教师“这样做”,还要分析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只有经历这样一个“理解—推理—转化—反思—再理解—再转化—再反思”的不断循环的教学理解过程,才能实现以运动技术为代表的体育学科内容知识、体育教学知识、学生知识、体育课程知识和体育教学情境知识的有机融合,从而促进PE-PCK的生成,提高实习生教学技能。
3.2课例研究课例研究(Lesson Study)最初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也被称为“授业研究”,是一种教师合作起来计划、观察、分析和提炼真实课堂教学的过程。1999年,美国学者斯迪格勒和黑巴特出版了《教学的差距:为改进课堂教学来自世界教师的精彩观点》,把课例研究的概念引入美国,美国许多州也开始采用课例研究的形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优化教学。课例研究的实质即研究、考察教学实践,通过课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改进教学的重要策略。
在职前体育教师教育中,体育教学课例研究既是发展PE-PCK的一种教学内容,也是促进PE-PCK的一种教学手段,“体育教学课例分析”“体育教学技能训练”“体育教学课堂观察”等都可以作为其课程载体。具体的课程实施主要是引导未来体育教师思考如何通过各种教学技能的调配与整合进行教学决策,如结合特定课例思考关于该技术动作你打算教给学生什么?为什么学生学习它是重要的?有关该技术动作之外你还知道什么?有关教授该动作技术的困难是什么?局限是什么?影响该动作技术教学的学生已有技术动作有哪些?影响该动作技术教学的其他要素有哪些?教学过程如何?解决该技术动作中学生理解或困惑的特殊方法?对于上述问题的研讨与思考有助于促进体育教学知识、学生知识、体育课程知识等增长,可以帮助职前体育教师学习并掌握PE-PCK,从而促进其体育教学技能的提升。
3.3模拟上课 体育教师模拟上课是一种微课堂,一般10~15 min,通过体育教师的口头语言、肢体语言模拟一堂体育课开始部分、基本部分技能教学、课课练及结束放松部分,同时在此过程中要呈现场地使用、器材布置及学生体育活动情况。虽然现场没有学生,但是教师要做到“场上无生,心中有生”,重在考察教师的体育教学素养和技能。
职前体育教师进行模拟教学前,可以结合“说课”进行体育课程设计并陈述设计,开展关于学习者已有技术动作水平、将会遇到的学习困难、学生典型错误的动作与纠正方法、体育教学表征与策略、体育教法的演示以及学生体育行为活动、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身体素质练习等问题的问答与讨论。这些关于所教授课程教学本质的思考过程,有助于职前体育教师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理解的过程就是发展体育教学知识、学生知识以及体育课程与情境知识,即PE-PCK的发展过程。
在模拟上课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职前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能力、动作要领地提炼与讲解能力,这是PE-PCK中学科内容知识的组成部分。动作技术是体育的本体性知识,是体育区别于语文、数学等学科的立身之本。优美准确的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直观体现,高超的体育运动技能更是体育教师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动力之源。模拟上课中,应重视职前体育教师动作技术的展示与重难点讲解能力的训练,这是PE-PCK发展的来源之一。
4结束语
培养职前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应以增进和丰富PE-PCK为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向,这是区别体育专家与体育教育专家的重要依据,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PE-PCK是教师对其自身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的一种符合教学需求的转化和理解,它植根于教学,为了教学而存在,可以有效帮助教师学习并掌握如何将体育知识与技术以恰当的方式教授给学生。学习教学,是发展职前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本质核心和终极目的;因此,以PE-PCK的掌握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与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职前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发展,提升其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淑珍,胡清薇.教学技能观的辨析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2):21-25
[2]吴键.教学技能——体育教师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J].中国学校体育,2012(1):2-3
[3]Shulman L 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2):4-14
[4]Shulman L 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 of the new reform[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1):1-22.
[5]Grossman P L.The making of a teacher:Teacher knowledge and teacher education[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0:7-9.
[6]Cochran K,DeRuiter J,King R.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3,44(4):238-272
[7]Magnusson S,Krajcik J,Borko H.Natu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science teaching[C].Dordrecht,London:Kluwer Academic,1999:95-132
[8]John Loughran,Pamela Mulhall,Amamda Berry.In search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science:developing ways of articulate and document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J].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004,41(4):370-391.
[9]Mishra P,Koehler M J.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A new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6,108(6):1017-1054
[10]Tsangaridou Niki.Enacted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physical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a prospective classroom teacher[J].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2002(2):21
[11]You JeongAe.Portraying physical education-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of physical educators[J].Physical Educator,2011,68(2):98-112
[12]Ayvazo S,Ward P.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of experienced teachers in physical education:Functional analysis of adaptations[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11,82(4):675-684
[13]林静萍.体育师资生学科教学知识之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02:160-162
[14]阙月清.体育初任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之研究[J].台湾教育学报,2003,35:193-206
[15]阙月清.初任体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与角色知觉之相关研究[M].台湾:汉文书店,2003:6
[16]柴娇,郑风家,李林鹏,等.学科教学知识对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途径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5):363-366
[17]刘峥,唐炎,崔康丽.基于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重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171-175
[18]Siedentop D.Content knowledge for physical education[J].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02(21): 368-377
[19]Tinning R.Engaging Siedentopian perspectives on content knowledge for physical education[J].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01(21):378-391
[20]Nate McCaughtry,Inez Rovegno.Development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Moving from blaming students to predicting skillfulness,recognizing motor development,and understanding emotion[J].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03,22:355-368
[21]唐泽静,陈旭远,“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10):68-73
[22]黄甫全.开发试验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路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9(18):49-53
[23]王兵,高治.体育教学技能创新实验室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8):82-84
文章编号1000-5498(2016)01-0085-05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第一张晓玲(1978-),女,安徽蚌埠人,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Tel.:(021)51253467,E-mail:zhangxiaoling@sus.edu.cn
基金项目: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度本科教学改革资助项目;上海体育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创新课题资助项目(15JXA01)
收稿日期:2015-06-10; 修回日期:201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