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科学发展观

2016-04-07 00:52蔡瑞艳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理论框架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蔡瑞艳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江苏 南京 2100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科学发展观

蔡瑞艳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科学发展观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阶段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指导实践的重要思想之一;科学发展观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谐进步间围绕生产力形成互动关系:即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力争赢得和谐的国际国内环境,从而形成关于社会发展的完整的理论框架与严密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框架;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框架

国家发展往往是在社会矛盾的推动下向前迈进的。围绕着生产力这个核心,用科学发展观来转化和消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就是促进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过程[1]。几乎任何社会矛盾的产生,必然有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相适应的问题,问题存在于人民大众之中。因此,必须深入群众了解矛盾根源,而解决或转化这些矛盾,更是要回到人民当中,按照维护与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与归宿,谋划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步骤,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最终推动解决或转化矛盾。因此,走群众路线是解决社会矛盾、营造和谐社会的根本路线;“而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公正地调查和定性社会问题,这是公正地处理社会矛盾的前提,也是能否走通群众路线的前提。”[2]

当代中国践行强国梦的伟大复兴事业,即按照“以人为本”这个宗旨,围绕着发展生产力这个轴心,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力争赢得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和谐进步,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社会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框架,如下图所示:

图 中国社会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框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关注点就是如何更快更好地促进和挖掘生产力,而且把生产力的开发作为能否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石。作为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正是沿着这样的路径,围绕生产力轴心,以“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与“和谐进步”三者主要支柱,形成上图所示的四个方面有机互动和彼此影响,以引导整个社会实践而进行良性运行与发展。

人是生产力的主体,人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生产力的开发。人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尊严得到切实维护,才能激起他们的奉献精神,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激励他们攻坚克难的斗志,才能更充分地挖掘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性硬前提,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相反,生产力不发展必定难以从根本上践行以人为本,而不能以人为本,也一定会导致伤及生产力开发与停止不前。

在以人为本与生产力发展的互动关系中,必然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生产力发展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发展直接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全貌,二者良性互动,可以共同保证社会沿着科学的方向持续发展;同样,以人为本与生产力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也当然会营造和谐进步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反之,以人为本与生产力发展的非良性互动关系,将造成国家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矛盾重重甚至激化的现象与恶果。

人得到发展、生产力发展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将综合促成社会和谐进步局面的出现;“社会的和谐进步,是不同社会行为体之间关系的和谐”[3],而社会的不和谐,往往外在地表现为社会行为体直接的利益矛盾,内在地蕴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积累与激化,会殃及社会发展、损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挫伤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与社会奉献热情,压抑他们潜能的发挥,最终阻碍生产力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是围绕生产力发展这个轴心,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与和谐进步三者之间的关系运行中去实践的。这总体上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框架,而且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彼此影响,对立统一地形成了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有效指南。

值得重视的是,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和要承担的国际责任的不断加大,科学发展观在强调建设国内和谐社会时,又旗帜鲜明地把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思想从国内延展到国际,提出和倡导构建和谐的国际社会——新型的国际关系。这既是从国际交往的层面维护和拓展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可持续的根本利益,也是让国际社会分享中国治国安邦的成功经验与科学规划,从而惠及更广大的人们——国际社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气候与环境治理,以及其他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赞同中国所奉行的平等、合作、双赢与共赢等理念与实践,就是对中国倡导建设和谐国际社会的认可。科学发展观对以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进行了科学继承与发展,是时代发展促进理论创新的必然。

二、科学发展观遵循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运行规律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是以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论与邓小平理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说作为理论建构的起点,结合时代变迁中的具体国情与世情,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运行规律,完成理论创新,在宏观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与实践逻辑直观地表现在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与“政治结构、机制与实践”“经济结构、机制与实践”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矛盾几个方面的关系。

在相对静止的基本结构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创新的理论成果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内核;“政治结构、机制与实践”“经济结构、机制与实践”,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支柱。其中,内核规约着支柱,决定着它们的性质,规定着它们的发展目标与服务对象,引导着它们的发展方向、路径选择。

从整体规约功能与自我调适看,首先,中国社会发展实践遵从科学发展观的规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从思想和哲学的高度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目标和服务宗旨——挖掘和提高生产力以加速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从制度保障上,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性质之民主基础。其次,依据国内外政治经济状况与各种矛盾,科学发展观不断修正和发展自我,从而在阶段性策略上同时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机制,调整社会经济结构与利益分配,促进政治结构与机制的跟进变革,以趋利避害地达到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引导民主增量,保障和扩大人民权益,达到提高人民群众综合幸福指数的目的。

在动态的具体实践上,“政治结构、机制与实践”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经济结构、机制与实践”属于经济基础范畴,但在具体实践中两者是彼此融合、彼此影响的。前者为后者提供现实运行的路线图与发展动力的输送通道,后者在现实中的实践与变化往往影响到前者的既定内容调整与变革[4]。

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并指导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实践的发展过程,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互促进的动态进程。它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围绕这个核心的是中国经济、政治体制创新和完善的实践过程,以及中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彼此影响、彼此间在“不协调—协调—不协调”的联动关系中,进行螺旋式的不断改革和优化。两者之间从基本适应到不适应的变动过程中会产生经济政治文化矛盾,共同反馈到人们的思想中来,从而引起作为中国社会发展指导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变革与发展。比如,在较为微观的经济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济理论的创新源于中国经济机制与多元化经济结构的具体实践。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济理论创新成果,一旦在特定的时期内相对定格,将决定中国经济机制与经济结构在这个时期的相对稳定性。而生产力的永恒前进性变化会突破经济机制与经济结构的现状,这种现象会在实践中表现为经济矛盾的产生或激化,从而反馈到主导性的经济理论,最终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既有经济理论进行自我变革、实现再创新,以适应和推动生产力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是一个核心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围绕这个核心的政治经济体制及其实践。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骨架。但它不是静止性的摆设,而是在一定动力驱使下的三者不断互动的有机运行体。其动力来自于国际社会关乎中国问题产生的国际矛盾与中国社会自身矛盾相互交织形成的合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指南,也是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器。这因为,科学发展观的自我改革与更新能力,反馈并驾驭社会问题与新生矛盾,从而矫正与规划整个社会实践,使之达到阶段性平衡发展与稳定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入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广度日益扩展。中国的发展壮大日益离不开世界,全球化进程也日益离不开发展壮大了的中国[4]。中国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越来越多地与世界链接在一起。不但国家大事,就连普通百姓家的刷锅洗碗问题都关联着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全球问题也越来越影响着中国的利益和未来发展。中外各种矛盾日趋关联、相互渗透,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牵动着中国社会进步,并影响其运行轨迹。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演进的动力源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应对现实挑战的重要使命之所在。

三、结语

科学发展观是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它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走人民群众路线的方法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吸收了邓小平理论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真理观,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理论逻辑与实践框架;围绕着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利益这个核心,科学发展观更加旗帜鲜明地强调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并突出了人的利益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联系,并且,在此基础上,不仅要构建和谐的国内社会,而且倡导营造和谐的国际环境。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框架,具有与时俱进的自我调整能力,有效地指导着中国社会实践,并不断自我更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一脉相承,鲜活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伟大生命力与强烈的现实应用性。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读本(十八大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2]高继文,周莹.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1).

[3]吴晓明.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7).

[4]包心鉴.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1).

(责任编辑郭伟)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point under the Horizon of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CAI Ruiyan

(The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0, China)

Abstract: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derived from Marxist theory,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uiding ideologies for the CPC's practice as one of the periodical achiev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lization of Marxism.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generates an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around productivity in people-oriented, emphas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armony and progr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hree parts is interactive,namely to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as the core,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undertakings in the countryand strive to win the harmonious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nvironment,thus forming a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and logic integrity.

Key words: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ternal logics; Chinalization of Marxism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326(2016)01-0018-03

【作者简介】蔡瑞艳(1972-),女,安徽淮南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社会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位一体’课堂教学设计”(2014SJB266)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09-05

DOI: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1.00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1]25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因为它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将马列主义精髓与已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进行融合与创新,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与内在逻辑。

猜你喜欢
理论框架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慢性肾衰中医PRO量表理论框架模型的构建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机制:国际视野与一般框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从系统功能框架下的语篇分析到其经济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