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心象、墨象
——论中国山水画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2016-04-07 12:39张莹洁
美术界 2016年7期
关键词:速写物象笔墨

文/张莹洁

物象、心象、墨象
——论中国山水画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文/张莹洁

一幅优秀的山水画创作必然要经历由物象到心象再到墨象的转变过程,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完成这样的一个转化呢?这时,我们就应当先从临摹开始,通过速写与写生得到加强与巩固,最后再创作。力求突破传统的绘画表达方式,寻求属于自己的、能够表达时代特征的笔墨语言。其关键是个人修养和笔墨运用能力。这样的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还要通过后期的优质阅读来加强自身涵养,提升自己的品位。

物象;心象;墨象;山水画;临摹;写生;创作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章的内容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支配,而言辞又受文章内容的支配。如果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言辞三者结合得很紧密,那文章就贴切而天衣无缝,反之,疏漏就会相差千里。有的道理就在心里却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搜求;有的意思就在眼前,却像远隔着高山大河。所以要秉持虚空宁静心思、加强修养的方法,不在于冥思苦想,要体悟外物的美好,不必去劳心累情。这句话表达了在文学创作中神思—意象—言辞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样的,在绘画写生中物象、心象和墨象之间的关系与此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和我们山水画的学习过程是相当契合的,学习初期从临摹入手,然后是写生,最后是创作。因此继承传统作为基础十分重要,从传统中入,又能从传统中出,此为重中之重。

一、物象、心象、墨象

这里所说的物象、心象、墨象是根据郑板桥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这个理论总结出来的,古人经过日积月累的观察与实践得出的艺术真理对此就是最好的诠释:眼中之竹,是指现实中的真竹,见到竹想画,画哪些,不画哪些,画出什么意思,就要经过思考,于是变为“胸中之竹”,但落笔时又会因为笔墨的关系,比如说浓淡干湿以及取舍得当的问题产生变化,此为“手中之竹”。这个例子说的就是在山水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对于中国画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学习中国画

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更多的是记录山水画构思,其中也有人物故事。和宗炳的《画山水序》比较,《画山水序》是最早的山水画论,而且用山水体现“道”,精神层面上的意义重大。他在文中所写的“洗心”和“澄怀”即是强调胸无尘浊杂念,被历代画家所推崇。从宗炳的《画山水序》到石涛的《苦瓜和尚话语录》是山水画理论的又一高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中谈到了笔墨的修养和技巧,石涛认为作山水画时以笔取气,得阳刚之美;以墨取韵,得阴柔之美;第十一章“蹊径”中讲到了山水画取景构图的六种特别方法:对景不对山,对山不对景,倒景,借景,截断,险峻。这样的总结对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减少了学习中探索的障碍。

三、临摹的步骤与方法

笔者在本科时期,首先练习了唐画,有韵致为基础,再学宋画的严谨,形象准确。元画一反宋画的实、硬为空灵、柔美,变宋画的繁、重复为简洁,用笔随意,着重抒发胸中逸气;对于明清时期则主要学习的是沈周和石涛的作品,现在还是重传统学习。通过这样的顺序来学习便不会“野”,帮助也会很大。师古人,要师其心,不师其迹;学传统,学其精神而不学其形式,若完全在形式上继承,有可能是违背传统,在形式上背叛,而得其精神,才是最好的继承传统。

四、从速写的角度入手为写生打好基础

以速写为例,可以通过简单的勾勒大形表现事物的意境,也可以细致刻画,追求物体的精致美。山水画速写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收集素材,其实画速写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可以解决山水画的一些常见的问题:从临摹的众多古画中可以发现传统绘画中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移步换景的透视与观察方法。比如说前景中的景物用色较深,刻画较实,远景中的景物用色较浅,刻画较虚,等等。总的来说,当我们面对大自然的时候,总是会迸发出更多新颖的构思,这是非常可贵的,这时将你想要表达的物象恰当地表现在画面中,把握好画面的节奏感,找到用钢笔画速写和用毛笔画山水之间的不同,速写的意义就基本达到了。

五、写生的观察方法

从教授的讲座中我学到了写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景写生,一种是目识心记。当然这里所讲的写生方法是指水墨写生,这又比速写写生提高了一个层次,用毛边纸或者宣纸画。不管是哪一种方法,要点都在于是否取舍得当。我们经常执意去刻画现实事物的表象及细节,而没有从整体的角度去观察,使自己陷入了一个瓶颈,所以我们要有大局观,抓住事物最本质、最有特点及最有表现力的一面着重表现。

写生除了要带绘画工具外,还要带着心。抱着玩乐的心态导致有些人忽视了写生的重要性,只追求临摹,结果画出来的作品都是闭门造车,脱离了自然,毫无生机可言,这样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其实,我们所临摹古人的技法,他们也是从自然写生中得来的。艺术离不开技术,但是艺术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炫技,而是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做指引,从而探求艺术的深刻内涵。

六、从笔墨语言的创作中探索新路

写生与创作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当然创作也是写生的更高一层的要求。通过这些年的学习发现:一幅优秀的作品离不开心灵和笔墨技巧的深度融合。唐代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中得心源”并无先后之别,在真山真水中研究,酝酿构思,寻找题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时我们要学会把在写生中积累的素材灵活地用到创作中去,在临摹古画时学习的技法也可适当运用,这里强调要有以古反新的观念,不要把古人的东西全部拿来,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作品也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创作要求我们学会舍弃与变通。

结语

临摹、写生与创作是分不开的,三者是始终结合在一起的,在写生的过程中,会感到自己学习的不足,这时再回去临摹,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也是为创作积累素材的过程,后期我们总是习惯于写生与创作,但临摹是万万不能抛弃的。偶尔也要回过头看一看自己走过的路,看看自己学到了什么,或是还有什么不足之处,有疑问的地方要及时请教,而不是埋头苦学,一味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适当的总结经验,才能有所提高。

当然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困难,比如说在构图方面,在墨色变化发面,以及其他一些细节方面等,这时一定不能急躁,更需要我们沉下心来,追根溯源,解决问题。临摹缩短了我们认识自然的距离,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写生加强了我们对自然的理解,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在创作中体悟真山真水,把握美的规律,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打动更多的人获得赞同,体现独特的号召力,起到教化、愉悦人心的作用,与此同时起到净化自己心灵的作用,我想这就是宗炳所说的“洗心”和“澄怀”吧!学习中国画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学中国画的人要对绘画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探索和研究,如此才能更好地从扎实的基础向新颖的创作方向发展。

[1]陈传席.北窗臆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2]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石涛.苦瓜和尚话语录[M].章宏伟,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5]王素柳.名家课堂:林海钟和他的学生[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张莹洁,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速写物象笔墨
物象再造系列
《青年速写·归》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钢笔速写
笔墨童年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蹲连”速写
张自启速写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