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企业阶段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16-04-07 03:33:17程瑞香
森林工程 2016年3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卓越工程师实践

程瑞香

(东北林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40)



“卓越计划”企业阶段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程瑞香

(东北林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40)

摘要:为了促进“卓越计划”企业阶段培养的有效实施,文中明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企业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简要阐述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内容以及企业学习阶段的主要实施方式,分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企业培养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阶段培养;工程人才;实践;卓越工程师

0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为培养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工程人才,要求工科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保证有累计一年的企业学习,即学生学业的完成要经历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企业学习阶段要求在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其中企业学习阶段的实施效果是整个卓越计划执行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点[1-9]。

1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

1.1明确企业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

企业学习阶段以实践教学为主,其主要任务是完成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该阶段的主要任务为学习企业的先进工艺和技术,深入开展企业的一系列工程实践活动。例如,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与开发、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企业设计、生产工艺设计与改进、工程论证、研发报告和产品出厂质量检测等过程,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10-12]。

1.2企业学习阶段的主要内容

实践教学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途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实践教学模块一般可划分为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和综合实践层三个层次。其中,综合实践层主要包括在企业进行的专业技术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这是企业学习阶段的主要内容。

1.3实施方式

专业技术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程实践教育的关键阶段,通常安排在第四学年,时间约为一年。在此阶段中,企业参与到卓越人才培养中,高校和企业共同确定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完成卓越人才的培养过程,学生通过一年的企业学习,得到具有工程师能力的技术人员的培养和训练。

企业培养阶段实行“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指导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从论文选题、方案论证、研究计划的制定、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指导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把关等方面,并共同评定学生的成绩。

1.3.1专业技术综合实践

在企业进行的专业技术综合实践内容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具体生产条件,由高校指导老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协商确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的内容。

第一阶段:熟悉企业阶段。了解企业规章制度、产品种类,熟悉生产工艺和设备、技术规范、产品检验和经营管理,学习企业生产安全消防知识、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等。可通过安排企业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学习以及将学生划分为小组,分配到生产班组中,由班组的工程技术人员带领,进行分散跟岗实习等方式来实现。

第二阶段:操作技能培训阶段。该阶段主要培训实践操作技能,使之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学习产品加工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工程师岗位的操作技能培训等。常采取让学生在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上实践,进行顶岗实习来实现。

第三阶段:工程师能力培养阶段。学习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检验标准,培养工程师岗位研究开发和工艺设计等技能。该阶段的培养可在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多个岗位轮训,使学生经历从原料采购、木质产品生产、设备运行维护、产品质量检验、产品营销、新产品开发和售后服务等多方面的训练,达到工程师能力培养目的。

1.3.2毕业设计(论文)

在学生完成专业技术综合实践基础之上,结合企业实际生产问题,围绕企业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如何降低生产能耗、节约能源、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等专项确定题目,实际参与企业开发设计项目,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完成毕业设计。如解决实木复合地板企业生产中出现的弯曲变形问题和售后服务中常出现的地板表版开裂问题等等。课题紧紧围绕生产企业的工艺技术需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能力,同时也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成果。

2企业培养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思考

2.1企业在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卓越计划” 实施的重点在于企业要参与到人才培养中,企业要担负起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但目前企业在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该项工作的进行,因此,在“卓越计划”实施中要认真分析阻碍企业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原因和克服存在的困难,增强企业主动与高校共同承担工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13-14]。

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企业常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因此部分企业担心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会不同程度影响其生产;二是目前大部分学生在企业的实习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且由于有些毕业生不愿意到生产一线的企业去工作,使得企业由于既难以获得直接效益又难以留住看好的工程技术人才,而对“卓越计划”项目缺乏兴趣;三是企业担心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出现安全问题,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需要到生产现场进行与培养方案相关的实践训练,因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亦或没有足够的安全培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企业担心要承担出事故的风险。尽管执行“卓越计划”的高校一般都为进入企业进行实践的学生缴纳意外伤害及人身安全保险费用,但企业仍然担心一旦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出现安全事故将不但影响企业的生产以及各项考核指标,还将承受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产生负面效应。

企业因没有法定的育人责任和义务,且在“卓越计划”项目中又没有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如何提高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如何形成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有效机制,保证工程人才培养的稳定性以及如何保证本科阶段累计一年企业实践教学的效果是当前“卓越计划”实施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目前没有对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优惠政策(如减免税额、政府补贴)支持的前提下,高校应主动与企业联合,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调动企业主动承担卓越工程师培养任务的积极性,要设法让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感受到联合培养人才的好处,吸引企业参与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来。

(1) 面向企业项目做毕业设计为企业解决生产实践问题

结合企业生产实践的需要,将企业实际存在的技术难题列为研究课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要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道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题,为学生指导方向、提供资源,帮助工程能力的提高,企业将自身的发展和学生发展联系在一起,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等难题,满足企业发展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的需求,由于切实为企业办实事,这种面向企业项目的卓越计划企业也愿意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与大力支持。

(2)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可为企业的发展找到强大的技术支撑

高校是社会智力资源密集的地方,高校和企业在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中可利用高校的雄厚的师资资源,展开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且在此过程中,高校有机会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升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品位,为企业创造利润。同时与高校联合进行项目研究与技术开发,也有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开发能力。

(3)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企业可以为自己定制需要的人才,便于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选择

大学生对企业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可以向企业输送专业对口的技术、管理等多层次的毕业生,改善员工结构,推动企业发展。在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中,企业可以直接接触和考核学生,并从这些优秀学生中选拔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极大地缩短了企业对人才考察的时间。同时,在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阶段,企业可有方向性的定制自己需要的员工,对新员工的岗前培训在实习期就可完成,加速了人才的成长历程。这种人才输送保障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校企联合培养的动力。

2.2高校和企业导师在卓越计划中的能力尚有欠缺

面向企业项目的培养方式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高校导师”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以便对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进行全面指导,带领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目前高校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组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制造能力等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实施面向企业项目卓越计划的可靠保证。为此,应采取激励措施,加大培养、引进和交流力度,提高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高校还应在教师的评聘、考核和绩效工资改革等环节,重视教师工程实践经历。

另外,双导师制的“企业导师”应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工程师担任,负责学生在企业期间的学习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企业导师重点负责项目的提出、项目目标的定量监控。一部分“企业导师”尽管实践经验很丰富,但由于以前没有指导过学生而缺乏经验,需要对其校企联合培养中的任务加以强调和学习。

2.3应加强企业培养过程的监督

为了确保学生在为期一年的企业学习效果,相应的“双导师”监督环节必不可少。学生在企业培养过程中,建议主要以企业培养环节各部门的监督为主,以学校的监督为辅。要求学生应当每天写工作日志,记录当天的工作情况、学习的内容、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等,及时总结。其次,要求学生每周写出一份实习报告,对一周的实习进行总结与思考。工作日志和实习报告应提交给企业指导教师与校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与监督。

2.4学生的安全问题

企业环境有别于学校环境,学生在企业学习中更容易接触社会,思想较单纯的学生初入企业和社会,面临更复杂的环境,确保学生的安全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尤其是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一定要做好安全教育和岗前培训。

2.5学生实习与考研、求职时间上冲突问题

9月份以来,各大企业到高校的招聘会陆续开始,一部分同学会忙于参加招聘会、应对用人单位的笔试与面试,还有一部分同学忙于复习考研。因此,在企业实习期间,存在着实习、考研与找工作在时间上的矛盾。

造成目前实习与考研、找工作矛盾的关键原因是三者在时间方面过于集中。既然短期内全国性考研时间更改不太可能,因此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将实习时间进行适当调整或改革实习制度,使学生实习、考研与求职得到兼顾。

3结束语

总之,在“卓越计划”企业培养阶段,确立好实施方式,统筹处理好企业参加积极性、校企师资力量搭配、培养过程中的监督和考核、学生安全保障、实习与考研和求职时间冲突等问题,就能使企业和学生清除顾虑、集中精力,高效率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较好地完成该阶段的培养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水宣,易际明.基于企业攻关课题的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研究与试点[J].中国电力教育,2012(15):53-58.

[2]沈春晖,董丽杰,熊传溪.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J].成功(教育),2011,5(9):13-14.

[3]焦明连,周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1):102-104.

[4]张韦韦.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教育与职业,2010,19(3):20.

[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2-23.

[6]金卫东,唐国兴. 应用型本科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研究[J].理论创新,2012(5):7-9.

[7]季沛,韦钢,杨宁.应用型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6):39-40.

[8]林健. 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9]吴寿煜,张宇红.卓越工程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 (6):34-39.

[10]李松柏,刘义伦.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企业实践阶段本科培养方案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218-220.

[11]李力,杜轩,赵新泽.地方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企业学习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8):20-21.

[12]袁俊利.以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4):30-32.

[13]吴福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过程的问题思考[J].现代商业,2011(14):286.

[14]孙颖,陈士俊,杨艺.推进卓越工程师孵化的现实阻力及对策性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2011(5):40-45.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Corporate Training for Excellence Program

Cheng Ruixiang

(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

Abstract: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for educating and cultivating excellent engineers,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main task,main content and specific mode of enterprise learning phase in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ng and cultivating program,and analyzes some problems frequently encountered in the corporate training process,and finally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words:plan for educating and cultivating excellent engineers;corporate training process;engineering talent;practice;excellent engineers

中图分类号:S 772;G 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5X(2016)03-0090-03

作者简介:第一程瑞香,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木材科学与技术,E-mail:ruixiangch@126.com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DGY2014-36)

收稿日期:2015-11-30

引文格式:程瑞香.“卓越计划”企业阶段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森林工程,2016,32(3):90-92.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卓越工程师实践
关于卓越计划的《交通运输商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20:08:07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12:12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02:19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49:28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4:30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1:19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