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五化”着力建设教育强市

2016-04-07 03:12周旭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未来教育家 2016年1期
关键词:五化信息化发展

周旭/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统筹推进“五化”着力建设教育强市

周旭/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教育强市不仅强在硬实力,也强在文化、制度等软实力。

“十二五”时期,重庆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学上”的建设目标已经达成,“上好学”上升为教育的主要矛盾。“十三五”时期,我们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从优化教育要素、结构、质量、生态、治理等入手,在公平、优质、个性上下功夫,努力推动重庆从教育大市走向教育强市。

推进教育一体化,优化教育结构

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教育强市应该有均衡、协调的教育结构。我们将把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空间和教育类型一体化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一)统筹规划布局。既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制定城乡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全市教育设施和校点布局控制性规划,又坚持“区域特色发展”,鼓励立足五个功能区域的实际,走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二)补齐教育短板。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县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

(三)强化协作互补。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既是重庆教育内部差距大的诱因,也是重庆教育多样化、差异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实施合作办学、对口支援、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等多种协作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城乡学校对口帮扶机制和区域内学校统筹管理机制,即可实现优势互补。

(四)健全教育体系。要着力解决大中小幼教育之间、中高职和普职教育之间、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拓宽人才成长立交桥,协调好各级各类教育目标、学制、课程、教学等之间的关系。

推进教育开放化,聚集教育要素

重庆虽地处内陆,既不沿边,也不沿海,但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连接点。我们将做好教育开放合作这篇大文章,力争从开放的“后方”跃升为“前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办好重庆教育。

(一)搭建开放合作平台。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建立教育交流与合作联盟,设立教育合作基金,建设城市间公共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和开设教育战略合作高端论坛等合作平台,鼓励各级各类教育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

(二)实施优质资源聚集项目。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开展联合科研攻关。推进海外引智,引进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专家、学者来渝开展教育教学和科研合作。

(三)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与境外高校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等形式的合作,多形式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种、交通、法律、财经、物流等领域专门人才,培育特色鲜明的来华留学教育大学群和学科群。

推进教育创新化,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强市之“强”归根结底是教育质量高、教育实力强。建设教育强市就是要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培育学生成长成才力,增强社会贡献力,提高国际竞争力。这不仅需要实干,也需要巧干。

(一)创新教育思想观念。要加大干部教师培训力度,切实推动办学理念正确发展,真正将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观念。

(二)创新教育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是抓住教育公共服务供给这重要“一侧”实施改革,健全多元化、公平化、共享化、优质化、个性化的供给体系。二是抓住考试招生改革这个“牛鼻子”,着力解决“一考定终身”问题。三是抓住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这个“总开关”,基本形成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大中小学联合育人,实施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深化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建立以学分银行为特色的学分互认制度,推动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衔接以及资源共享,积极推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四)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完善教育试点项目管理办法、教育创新成果评奖办法和教育成果示范推广办法,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教育创新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和引导广大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参与课程教学改革。

推进教育信息化,重构教育生态

当今时代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教育强市要有基础设施做支撑。我们将按照“网络全域化、资源集成化、使用普及化、运维优质化”的总体思路,着力构建数字教育,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一)优化信息化环境。强化市级统筹,将教育信息化列入全市信息化发展整体规划。加强公共基本条件建设,建立覆盖全市教育部门、连通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宽带网。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健全信息安全体系,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撑,确保教育信息网络健康安全运行。

(二)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基于“平台+应用+服务”的设计理念,建设“渝教云”教育大数据库,以及在线教育服务平台,将优质资源服务和管理服务通过互联网、云计算辐射到城乡学校,乃至全社会,让“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成为现实,最大限度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对偏远地区农村师资欠缺学校异地同堂上课等网上教学模式,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教学、在线答疑、师生互动、学生交互式学习,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探索,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新常态。

推进教育法治化,完善教育治理

教育强市不仅强在硬实力,也强在文化、制度等软实力。其中,教育法治化是当今时代教育强市的根本标志。我们将着力推进教育法治化,努力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健全立法推进机制,确保有法可依。坚持立法规划先行,组建包括法学专家、社会各界人士和市民参与的教育法规起草团队,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推进《学前教育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等一揽子教育立法,不断完善多层次的地方立法体系。

(二)健全权责运行机制,强化依法行政。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和“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梳理职责权限,划定行为边界,严格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加快推进依法治教。

(三)健全学校治理机制,促进依法治校。全面完成“一校一章程”建设任务,着力推动学校“依章办学”。培育500所依法治校示范校,并充分发挥示范校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推行法律顾问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四)健全社会监督机制,以共治求善治。扩大决策监督,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监督教育治理,建设好重庆市中小学法治教育培训、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教育法治研究和教育改革研究等“四中心”,引进多方力量参与教育监督治理。

上述“五化”构成教育内在融合发展的有机整体,“一体化”注重的是教育的协调发展,“开放化”注重的是教育的开放发展,“信息化”注重的是教育的共享发展,“创新化”注重的是教育的创新发展,“法治化”注重的是教育的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统筹实施“五化”工程,使其相互融合、相互协调,努力构筑起教育强市的宏伟大厦。

猜你喜欢
五化信息化发展
月“睹”教育信息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五化”建设给力纪律审查
着力促进“五化”协同
“五化”凸显作文魅力
“五化”管理提升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